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摘要: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开展“优秀学子回访母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千村万户”、“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活动等经验,阐述了当代农林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使得农林院校各学科快速发展,专业、在校人数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也重新洗牌,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林类院校中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个别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认识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发挥大学生的特长,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同时服务社会。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一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另一面刮来了一阵不正之风:有的服务队三五成群名不副实,舍近求远只为一睹风景名胜,使社会实践失去真正意义;有的虎头蛇尾,活动前期造势大,活动中期宣传少,活动后期声音无,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少数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是走过场,简单应付,完成任务了事。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农林类高校,其他高校也不胜枚举。

2.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了解、不感兴趣,进而不参加,另一方面,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精英实践”组织模式,指的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体开展活动。这种模式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暴露了教育资源不公平的本质,在把握社会实践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资格参与(这里暂且排除由于个人认识不够导致主观不参加的学生),而“精英实践”把机会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这一问题。

3.农林类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向性不明确

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已经捉襟见肘。首先,专业素质方面,由于就业面窄就业难度大,导致农林类高校的学生就业处于天然劣势。其次,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盲目参加各类活动,不分轻重没有找准自身定位,导致综合能力出现“强项不强,弱项不弱”的现象,并没有达到弥补专业劣势的目的。

二、对加强和改进农林类高校社会实践的建议

1.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内容。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依托者,高校首需从自身认识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要认识到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为了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落地有声并长期坚持,需不断地深入和提高层次,给予足够的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最后,教师指导并参与实践活动,对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往往要走出校门到基层开展,有指导教师的参与,不仅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而且老师可以给出专业的指导建议,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2.从“精英实践”转向“大众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依赖于“精英实践”,在于这些所谓的“精英”素质较高,有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组织纪律性,能更好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越是少数人参与,大众不为所知,越是参与的人数少,导致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尤其是农林类高校应该结合“精英实践”与“大众实践”,在大力宣传社会实践的同时,让“精英”以“传、帮、带”的形式带动全体学生,进入良性发展模式。

3.面向“三农”服务,把握社会实践的方向性

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一定要以“三农”为社会实践指导方向,将最前言尖端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用于指导实践生产活动,服务当下社会建设工作。同时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当代农林类大学生也要主动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思想上足够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思想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巧妙结合并墙外开花。社会实践活动是农林类高校强化专业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出一批学农、爱农、立志献身于农的农林人才,既开展了专业思想教育,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杰敏,李德芝.农业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山西离等学校杜会科学学报,2000.

[2]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杨赟,董欲晓.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作者:郭晋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