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社会实践学分制引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职院校实施社会实践学分制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促进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培育。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点,提出了社会实践课程体系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考核管理及成绩评定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实践; 学分制
一、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学分制的意义
(一)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实行社会实践学分制,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
(二)促进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将社会实践统筹为“一盘棋”,划分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八个模块,并据此确定八个课程科目,分别规定学时,并赋予相应学分。课程内容的确定既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又因地制宜,即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课程安排柔性设定,紧扣学生的专业、年级等特点。在学分制主导下,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仅获得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阵地,也获得了一个给予他们的量化肯定。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学分制能打通教学环节与实践活动联系的“最后一公里”,促使专业的设置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
(三)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科目以高职学生能力发展为宗旨,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加速社会化进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服务,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实力,在社会实践的合作中进行良性竞争,提高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对职场竞争会显得更加从容。
二、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
(一)组织领导机制。
高职院校在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思政部为主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联合各系部及辅导员,保证社会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党团干部、行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吸纳到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中来,使实践课程师资力量得到有效保障。[1]
(三)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阶段,实施分类分段教育。一年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进行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二年级以培养能力为主,注重促进学生的实践锻炼,如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三年级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总之,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应始终不渝地贯彻以社会服务为主,融合思想教育、专业素养形成和能力培养于一体,广泛开展教学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调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质量与水平。
(四)课程体系实施。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教务处制定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学生处、团委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统筹教学所需设施条件;思政部及各系部负责协调各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奖惩和实践资料的归档,抓好总结评比工作。各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活动方案,并授课和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在规定时间内评定成绩,向学校推选先进典型。教学大纲经教务处审批后,各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
(五)评价考核机制。
社会实践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修,否则不能获取学分。在实施学分制条件下,对实践课程的学分有总体要求,未达到规定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此外,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还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并作为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评奖评先的参考依据。每学期举办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对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把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计算入教学工作量,发放相应的课酬。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讲授社会实践课程和指导社会实践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
这里所讲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主要针对除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以外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部分社会实践课程由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教学安排均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执行计划。社会实践教学部分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进行。
(一)社会实践的课时计划。
社会实践每学期8学时,共计32学时。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分别为寒暑假期社会实践,第三学期为校园文化活动,第四学期为社会公益活动。
(二)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
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应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通过便民服务、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形成和确立自我同一性为指引,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的开展实施相结合,鼓励带课题、带项目参加实践,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真正增强创新和就业创业能力。寒暑期社会实践按照发动、培训、体验、总结、分享、评比等步骤进行。
(三)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的形式分为组团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类。组团实践由学生处、团委、思政部及各系部共同负责,通过自愿组团,确定主题完成社会实践。个人实践可通过对某一区域的某一项调研或社会服务等方法参与完成;具体活动形式可分为社会调查、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
(四)社会实践组织管理。
高职院校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对全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筹划安排、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和总结表彰。各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指导,注重创新,突出亮点,体现专业特色,努力增强社会影响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团队申报立项活动,要求每支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安排组队,人数一般为8至12人。提倡团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保证团队成员的互补性,每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社会实践活动实行指导老师负责制。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学院各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备条件和安全保障。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这是高职院校的常规工作,已有成熟的做法,本文不再赘述。
四、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考核管理及成绩评定
高职院校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社会实践考核管理及成绩评定,应按照“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又能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原则进行。
(一)社会实践考核命题。
社会实践考核命题由思政部负责,拟定每学期学生社会实践的参考题目、活动形式及具体要求安排等情况,并上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审定实施。
(二)社会实践评阅方式。
每学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在开学一周内由社会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或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收齐整理,并由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评阅,根据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反映的其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具有的社会意义、取得的成果及报告的质量等进行量化评分。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遴选出优秀社会实践报告,提交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审核,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表彰。
(三)成绩考核计分方法。
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评定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个人或实践团队负责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果、有杰出贡献、见义智为等,由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出具鉴定材料,载入学生档案。因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社会实践者,必须有足够理由,由本人提出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经辅导员、班主任核准后,提前向系部提出缓修申请。申请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批准者,所耽误的社会实践可自行安排在顺延的寒暑假期间补上。
参考文献:
[1]梁庆周.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01):82-84.
[2]魏玫玫.高职院校试行学分制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4.
[3]何立新,崔国华.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69-71.
作者:陈健瑜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