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实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目的,并对学生的隐藏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尤其是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也有着一定的推升。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职院校;企业;大学生
一、我校暑期“三下乡”成果展示
为了让学生对暑期“三下乡”有深刻的了解,明白奉献与服务的意义,我校学生处团总支积极组织了各系部的团委宣传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2013年暑期开始每年暑假组织志愿者参加暑假“三下乡”社会时间活动,迄今为止已有四个年头。作为“三下乡”支教队指导老师,本人在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本人认为:作为指导教师不仅仅要随队支教,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对他们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做出一定的指导。让支教学生明白怎样上好每一堂课程。还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支教活动进行工作汇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能够的得到提高。这样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正是高职院校所倡导的。
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所遇到的问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暑期社会实践是一项让学生走出社会,了解社会的一项活动,仅仅只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真正实现的,而是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企事业的投资与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很多高校由于本部门的工作太多太杂,而无人关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方面的活动。很多高校也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想法。家长也会觉得我的宝贝儿子放假就应该回家休息,不应该去偏远的地方支教。就因为有些这样的想法,我们的“三下乡”才会一直停滞不前。不过大多数的高校还是把“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整体规划当中。我们应当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作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学校,踏入社会,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暑期社会实践不能得到普及,有一部分的原因还是因为暑期社会活动的经费发放不及时,资金不能满足活动的开支,才会导致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
(二)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
虽然我国每次会根据每年的社会热点,确定比较重要的主题。但是在各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当中,却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效果。导致这种原因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部分的高校认为暑期社会活动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所以才会暑期社会活动缺乏趣味性,没有创新。我校自2013年以来开展的活动也一直集中于支教活动,没有太多的创新。虽然各高校都紧密围绕着团中央的文件开展活动,但是都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大部分的形式都是以学校老师带队,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支教团队,但学生自己却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然后就去支教了。却没有把真正的文化知识送下乡。
(三)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够透彻,缺乏意识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意识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当学校没有给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学生又怎会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呢?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在大学另外一堂的必修社会实践课程。就因为这样才会有大学生为什么一出社会就进入传销,这也是因为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走出社会。
三、对暑假社会实践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走入社会的活动,如果只靠学校的力量是往往不够的,因此各政府部门需加强关注。积极的配合各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为暑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该活动能够真正的在社会上开展,让学生真正的走入社会。在人力物力上也给予一定的支持,才不会因为资金不够而无法开展后面的活动。
(二)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借助暑期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组织学生深入了解见习的基地,实现见习实习和挂职锻炼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同时,还要结合专业特色与课程设置了解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的要求。鼓励学生将在课堂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带科研课题走向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进行现场考察,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及创新性。
(三)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要安排不同年纪的学生参加不同的项目,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和社会考察活动,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如此合理化的安排,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让学生明白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当中,对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肯定及表彰。
作者:祝李杨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将社会实践教学途径归纳为“红(红色参观)、绿(绿色出行)、美(美丽行动)”,并从思政社会实践课的选题、教学安排及注重要点诸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红绿美;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已在各高校普遍开设,并且日益凸显出它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目前,高职院校思政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院校对社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题材选择过于分散,不成系统;学生对活动的主题选择无所适从,随意性较大,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思政社会实践课的选题、教学安排及注重要点诸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一、社会实践教学题材途径的选择
(一)“红”——意为“红色参观”
“红色参观”是指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生社会实践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笔者所在院校坐落在红色江西英雄城南昌。南昌作为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风景这边独好。“红色参观”就是要求同学们把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本地的爱国教育基地相结合,通过进行参观、瞻仰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馆等,撰写心得体会,使大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绿”——意为“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是指把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贯穿于学生社会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国家未来建设者,他们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至关重要。“绿色出行”就是要求同学们把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本地的生态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愉悦的出行当中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并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美”——意为“美丽行动”
“美丽行动”是指把大学生的品行教育贯穿于学生社会实践中。思政教育注重知行统一,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同学的实际行动中来。2015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南昌成功当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的创建与维护当然也不少了大学生的一言一行讲文明,做人做事讲诚信。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可采取“光盘行为”、大学生节能减排、志愿者活动、校园、社区打扫卫生,敬老院帮助老人等形式展开。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安排
在班级社会实践安排中以“红绿美”为主题,各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并推选一名小组长。每个小组自行决定从“红色参观”、“绿色出行”、“美丽行动”中任意选择两项,全学年下来,必须三项都选齐。班级各小组由老师带队或自行组织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都要积极参与,并拍摄照片、视频等。班级各小组都要制作社会实践PPT或视频,撰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各小组上交的材料给同学们评定社会实践成绩,并按30%的比例计入期终成绩。教师会将优秀的社会实践PPT、视频和心得体会在班级上展示和宣读,以便和全体同学共同分享、讨论和思考。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三个注重”
(一)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与思政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要注重充分利用院校所在地的社会实践资源相结合。
(二)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安全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要走出校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布置前要对同学们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同学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是由每班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大家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团结互助。实践活动中既增进了同学们的友谊、又丰富了大学课余生活。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涵盖的内容众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取得了很大成绩。笔者归纳的社会实践教学中的“红绿美”涵盖了思政理论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需要紧跟形势发展,不断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思想理论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Z].2015-4-25.
作者:赵慧星,汪玉珍 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社会实践下高校创业教育机制探究
摘要: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型社会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假期社会实践,通过阐述假期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提出了基于假期社会实践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突破和创新。据统计,61%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希望加强创业教育及创业培训[1]。眼下,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并成为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假期实践活动之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将大大弥补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缺乏的漏洞,成为全面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的一大有力举措。
一、假期社会实践的内涵
假期社会实践是指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高校的培养方向目标,由高校团委组织、各院团总支主要负责的,按照既定的实践计划、利用假期时间走进社会、联系群众、认识国情、接受教育、实践理论、增长才干、做出贡献的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过程的总称。它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的、大面积的、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是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结合的重要形式和途径[3]。假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教育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二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三是有益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假期社会实践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培养创业意识———假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应用与创新知识提供载体
意识主宰行动,创业意识是指导创业行为的内在动力。大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意识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其日后的创业动机及创业能力。假期社会实践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平台,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个性化发展,对大学生内在的品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提升作用。一方面,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施展自己的才华,将理论付诸实践,体会到创造的喜悦和艰辛并且得到更直观和真实的社会反馈;另一方面,假期社会实践这个平台,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带来机遇。
(二)丰富创业体验———假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素质与能力提升提供导向
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的教育发展,皆具有良性的导向功能。假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与他人合作,可以有效提升与他人进行合作的精神。第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大学生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逐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参加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可以逐步培养自身的奉献精神。第三,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能力的提升显然都是创业教育的功能所致。
(三)开发创业资源———假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积淀
大学生“创业难”归根结底是由于个人家庭情况、社会背景、生活阅历等的局限而导致创业相关资源的匮乏,没有一定的资讯支撑和资金支持,再好的创业想法也难以落地。当前高校与社会单位普遍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范围不够广阔,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假期社会实践的选题太过空泛,实际操作性较弱。甚至是当前的诸多高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都只是形式上的实践,执行性较差,创新性不强,这些都是高校在社会实践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然而,高校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的方式,根据专业对口、就近就便和保证延续三大原则,与相关企业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具有丰富服务内容的孵化空间及项目相关信息,组织咨询与见习实习,能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的各种技能,熟悉创业形式,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并独立经营。高校积极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联系的平台,使“学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一体,将为大学生创业就业获取人脉、培训等有利的创业资源,甚至是提供对口的创业支持,也将为企业带来新生活力与思想碰撞,还可为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开发及发展提供实践素材和探索机会,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局面。
三、基于假期社会实践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一)全面优化高校假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
高校必须要积极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鼓励大学生全面的参与其中。高校必须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手段,加大对大学生的培训指导力度,才能发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效果。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与社会单位的联系,拓展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假期社会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得更快,为社会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构建全方位的人才教育实践体系。
(二)高校应加快创业教育相关学科的建设
高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时,必须要把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课堂内外的所有教学过程中。创业教育离不开实际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把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必须要全面推出创业教育体系的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穿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创业教育的全新观念。同时,高校通过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有效的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到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教学中。高校在教育学生方面,必须要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科学合理地借鉴相关的教学知识,这对加快我国的教学体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创业教育必须要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有效的专业教育当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使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日趋成熟、规范。
(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高校重视创业师资力量的培训,这有利于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活动。首先,高校必须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将具备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充实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传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专任教师参与少,可以以项目负责制聘请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社会实践小组组长,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高校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高校必须要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念,不仅重视给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技能,还应逐步提高教师的创业技能。有效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交流活动。最后,高校必须要创建专业的创业机构,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保证创业教育工作的程序化。
(四)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的教学体系,也将教学环节与学生的成长贯穿在一起,建立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以及帮助学生树立基层就业创业的理想。高校要加大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宣传力度,提高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高校将假期社会实践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可帮助大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创业意识、丰富创业体验、获取创业资源,从而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有效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学生可收获能力与素质上的提升,这对于个人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因此,高校必须要立足实际的教学状况,全面优化假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机制,加快并健全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建设,使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实现全面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世宁.2014年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2.1%,200硕士研究生1人创业[EB/OL].[2014-12-15].
[2]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3]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王自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探析[J].文学教育:上,2009,(11).
[5]陈超文.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体系的构建———以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2,(2).
[6]王永斌.依托假期实践平台———融入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7]罗莹.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8]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探索,2012,(2).
作者:彭淼,杨海君,张胜利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第四篇:高校社会实践模式探析
摘要:如今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从提高大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入手,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社会实践
我国相关部门为了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文件中确切的提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社会实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与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增长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毅力与优秀的品格,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在其他思想教育方式中不能获得的全新体验。在以往的半个世纪中,我国的许多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且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据调查显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为一百一十万人左右,到二十一世纪初,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增长至六百万,人数是二十世纪末期的六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急需处理的难点之一。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反馈大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好,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文化水平,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完成工作。由此可见,强化高校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我国以往长期的应试教育都是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动手能力,造成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就业起到的关键作用。另外,相当多的高校教师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教学任务,只是在寒暑假或课堂以外的时间安排社会实践,没有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与安排。由于高校的各种奖学金类评定奖励制度都是与专业理论课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并没有认真对待,只是敷衍了事或通过各种关系开具假实习证明等,缺少对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25%,这造成了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效果。
2.缺乏统一管理部门。许多高校虽然将社会实践安排到教学体系中,但并没有真正实质上的教学纲领与教学内容,缺少相应的评判系统。一般多由各高校的学生会、共青团、教务部门等发起、组织,并没有专属部门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造成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科学性与规范性,缺少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通常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军训、校内劳动或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访问,并没有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现如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出发,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效果。
3.实践内容狭隘、时间短。大学生社会实践分为学术实践和社团实践。学术实践有大学生自助创意、教学实习、科学调研等,社团实践是高校班委会、学生会、团委等部门组织的各种社会劳动、企事业参观访问、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现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在企事业参观访问为主。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创新,缺少新意,也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大学生很难对社会实践提起兴趣,此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一个星期左右。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被社会所认可,也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对大学生就业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模式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且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事业单位对于求职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首先对于大学生来说,转变社会实践观念至关重要。大学生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1.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不同于学校,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会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产生很强的落差感和挫败感,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以便能适应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为学生争取和制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强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大学里培养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但并不是说一个人在学校的交往能力好,他的社会交际能力就一定好,原因是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要复杂与学校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就业面试,在就业面试中,能够将自己的优势表述出来,进而更好地推销自己,且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都非常重要。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中有很多成绩优秀但欠缺应变能力的人才,所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非常重要。高校大二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已经可以比较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因此,可以重点培养大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各高校社团等组织可以组织一些义工服务、社会调研、勤工俭学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步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3.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各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将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企事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重视大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适应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各高校要尽可能的协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善专业知识构成、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且拥有了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各高校可以尽可能多的组织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一些教学实习、社会调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让大学生尽早体会和感受到人才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完善自己,以便在真正就业的时候做到心里有数。
4.强化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合作基地,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合作基地中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经验,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孟音.导向就业创新实践——艺术类高校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思路[J].速读(中旬),2015
[2]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
[3]林芙蓉.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
作者:沈思雅 单位:扬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