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院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以东北农业大学五年联合实践为例,结合农类高校的特点,分析目前农业高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
一、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开发调动人力资源,弥补乡村人才短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而实际情况显示,我国目前乡村发展不充分,城市的工作、职业前景和生活环境等皆强于周边乡镇,因此大批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乡村中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村落以致出现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村落“空心化”和人才“荒漠”[2]。另外现阶段中,我国农业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大面积生产,广大农民的各类生产技术仍然不足,急需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支持。因此,引进人才与技术是真正的治本之道。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利用一技之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矛盾,弥补人才短板。
(二)激发农业院校活力,提升学生思想素质
农业院校学生为乡村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学生通过参加如“三下乡”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与乡村基层一线问题有效地融合并加以运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深入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展个人视野,练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出众的实践能力。培养农科学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励志推进并尽心服务于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校地合作互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校地合作是农类高校办学的必由之路,通过农类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活动,高校与地方进行无缝对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携手合作、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4]。利用高校知识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农业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乡风文明[5]。不断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引导并形成一种崇尚科学、健康积极、文明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增强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与蓬勃的希望,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四)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作为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将新时代的科学技术与优质的服务带到农民身边,送科技下乡,将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研攻关方向,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6]。既帮助农民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又给农民带来了信息、科技、希望和信心,以此掀起一股在农业生产上学科学、用科学、靠科技致富的热潮,大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7]。
二、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近五年来,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程,汇聚青年学子蓬勃力量,共筑乡村振兴梦想,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懂两爱三有”人才,中国作物学会、教育部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开展了“走进乡土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紧跟全国高校的步伐,积极开展了乡村振兴实践工作。专家、学生走入政府、走入乡村、走入企业、走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解决种植方面的技术问题,查找当地实际困难,不仅加深了对国家战略的了解,更能掌握乡村振兴实施的第一手资料,既增强了沟通能力,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开展乡村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农科视野
为响应全国农学院联盟的号召,落实团中央、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学联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稼墙培根计划”,自2016年起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连续五年选派农学系、植保系、种子系、植科系四个教工党支部联系四个学生党支部,对口援建黑龙江省望奎县、拜泉县、林甸县的11个国家级贫困村,落实到一镇一村一合作社一社区,开展了主题为“助力精准脱贫、聚力乡村振兴”“走进乡土乡村,讲述扶贫故事”“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走进乡土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二)开展贫困地区调查研究,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让乡村振兴发挥出实际效用,实践团队走田间、进农家,对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当地人口结构、住房情况、收支结构、种植情况、贫困原因等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同时各实践队伍分别进行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与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农民收入与农民经济发展四个主题的自主调研,征求了当地村民对扶贫政策的意见,使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五年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实践服务团的学生对口援建11个国家级贫困村,完成了村级调查问卷55份、农户调查问卷1100余份,并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记录了解了每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农户的实际情况和普遍反映的问题。调研走访结束后,学生了解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劳动力、家庭收入、政策补贴情况,并向村民们推广了农天下APP。扶贫攻坚不仅要给予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将好的技术和品种带给农户,找准各国家级贫困村贫困的问题所在,发挥农学院专家优势,坚持在农业技术上和项目引进上的长期相助。通过大量实践工作,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要想乡村振兴,应鼓励当地有志向的贫困户率先致富,带动其他贫困户逐渐脱贫致富。实践团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主动关注社会需求,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充实实践活动内容。学生在接触乡镇企业的过程中,增强市场意识,强化问题导向,锻炼创新思维,达到了学用一体、产学结合的目的,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彰显了实践育人效果,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
(三)开展强农兴农帮扶活动,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贫困农户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践团成员以“一个成员帮扶一户”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在实践过程中与农户建立感情,实现“成员+农户”的点对点精准帮扶,进一步为学生与农户、专家与农户建立联系。实践队伍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科研转化,因地制宜,将科研成果、研究项目与实践基地实际情况相匹配;通过邀请相关专业教师、技术员以技术科普团、制作微课程视频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农科学子结合家乡实际或实践的乡村,根据家乡当季农产品销售情况打造网络“带货”营销活动的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规划乡村精品旅游体验路线帮助农民致富,通过实际行动,领悟农科学子肩负的“强农兴农”的时代责任。
(四)开展乡村帮学支教工作,锻炼学生专业能力
总书记说,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通过组织乡村夏令营、面对面交流、线上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实践团在学业、成长等多方面尽全力结对帮扶学生。每个小队在实践过程中到当地村小学开展乡村夏令营活动,对帮扶贫困户家庭的学生开展全方位的辅导。同时,面向当地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知识、植物知识等的科普活动,拓展当地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农业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在返校后,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与文化课方面的沟通,建立了长久、可持续的联系,形成了支教支农有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挖掘扶贫先进典型事迹,加强榜样示范引领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材先进典型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主动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实践团通过听取当地村官的扶贫措施,挖掘他们的扶贫故事,学习他们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以身边优秀的代表为典型案例,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价值选择、工作故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对先进典型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六)推广学校新型种植品种,长期服务地方经济实践团队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科研转化,因地制宜,将科研成果和研究项目与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相匹配;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展作物新品种应用、节水增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在黑龙江省林甸镇工农村和望奎县,农学院专家考察了当地大豆的种植密度、株高、开花、分枝、虫害等情况,实践团队推广了大豆新品种东农豆252和东农豆253,推广当年共试验种植该品种大豆近40000亩,为当地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了贡献。发挥农学院专家优势,坚持在农业技术上和项目引进上的长期合作。实践团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和思考未决问题,开拓新课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更多的建议。在专家教师的努力和实践团的参与下,以建立联系、找准问题、精准帮扶、长期相助为原则,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既服务了地区经济,又助力了扶贫攻坚工作。
三、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思考
(一)活动认识高度有待提升,应加强价值教育引领
现如今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大多数仅局限于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少有从政治战略的视角出发进行系统分析[8]。学生接触社会性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社会经验,长期在校内学习使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增强农科类大学生乡村振兴的意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将农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及精神,秉承优良传统,努力加强价值引领。
(二)活动参与度不够,应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
当前,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根据个人意愿报名参加。学院在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使其在考虑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时,往往更加倾向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例如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这使得活动参与度不够。应进一步以专题座谈会、知识大赛、征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等方式加强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内容,强调服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致力于寻找真正热爱农业和农村,勇于实践奉献的学生,切实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
(三)实践连贯性有待增强,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受综合环境、交通、学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实践时间为暑假,持续时间约1—2周,深入调研与服务时间较短。学校对乡村振兴活动的评估与考评的依据主要是活动报告和总结,但是却没有真实反馈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学校相关部门、指导教师在组织活动前不仅要深入调查研究确保前期准备充足,与服务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要依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方案,做到及时梳理总结,开拓新的探究方法,运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适时调整实践方案,以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作者:张鑫琳 张华英 于向国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