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信用社信贷关键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信用社信贷关键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信用社信贷关键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以德治社,育人为先;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信贷五级分类;积极支持广泛“三农”的发展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对策、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第二目标,与其挖空心思、不惜血本去争取黄金客户等,具体资料请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金融风险

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因素,二是借款人因素,三是信用社自身因素。具体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形成就会发现,无论是社会信用环境、政策性因素、体制因素,还是企业改制、逃废债务、骗贷逃贷,还是信用社管理不善、盲目放贷、信贷管理不严等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责任没有明确到人。过去政府行为发放的贷款形成不良,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大锅饭思想在作怪,认为都是国家的钱,不必较真,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怎么谈得上责任明确?借款人和信用社是一对矛盾,具有双方面作用,可以是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也可以是互相约束互相打击排挤,制约发展直至矛盾激化。当企业经营正常时,大多数表现为前者,当借款人经营出现问题时,或借款人不合作时,就会表现为后者。问题的关键是,何时发现、由谁发现经营出现问题,或借款人有不合作倾向。这要靠信用社的预警系统敏感度、管理人的敏捷度和约束机制的有效性,这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关键。而管理的主体是人,是人的责任心,如果明确这样一个人时时刻刻密切关注借款人经营和行为,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就会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信用社方面的原因分析,从根本上讲,就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控制机制,限制贷款发放人的行为,从贷款的发放、运用、收回全程控制住贷款,也就是在贷款循环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使得贷款周转没有进行完整。纵观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为因素,或是没有把握好政策,或是不执行制度,或是没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是存在麻痹思想,或是存在违反程序现象,或是徇私舞弊现象,等等等等不一而论,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到责任上,信用社主任一换了之,信贷员放的贷款有主任签字挡着,找信用社主任的贷款有联社审贷委员会批文,审贷委员会审议的贷款由集体拍板,到底由谁负责很难确定。所以说责任不明确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实质问题。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陷入不良贷款盘活了又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的怪圈,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运作长期以来一直生存在落后的信贷文化当中。可以说落后的信贷文化比巨额的不良贷款更可怕。不良贷款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化解,但落后的信贷文化会形成源源不断的不良贷款,所以治理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在农村信用社系统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

培育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是指信贷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其作用力具有持久性特征,信贷员、中高级管理人员是信贷文化的载体,信贷管理工作要用现代先进的信贷文化来规范信贷经营行为,良好的信贷文化有助于信贷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一种不健康的信贷文化(或者根本没有信贷文化)有可能助长借款人赖账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使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信誉蒙受损失。

只有培养健康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农村信用社才能从内部增强生存竞争能力,消除不良资产的成因。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目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德治社,育人为先。任何内控制度都不能面面俱到,农村信用联社管理层应思考如何逐渐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形成道德约束力。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关键,诚信和道德的重建是信贷文化确立的根本,是一门对人的思维改造的艺术。“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农村信用社中高级管理人员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只有摒弃居高临下的官场作风,员工才会以诚相待;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气才能主导工作氛围。信贷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是信贷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的回归。由于信贷业务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不能也不可能通过刚性的制度来确定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制度的完善只能降低而不能消除信贷员与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信贷风险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员工爱社敬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农村信用社健康信贷文化的培养土壤,有着润物细无声,功到自然成的效用。

二、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道德的培育与制度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可能凭空甄别员工的品质,故而从信贷调查到信贷各业务环节都应明确各自的责任。随着农村信用社省级成立后相关制度的健全,信贷资金的规范运行、效益和风险将更具有预测性,因而对信贷风险的早期判断是可以逐步做到的,超前采取措施有可能使农村信用社的损失降到最低。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贷前认真调查,不放过任何可疑点和风险点;贷中坚持审查、贷后及时跟踪,敏锐发觉客户经营质态变化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信贷工作强烈责任心的基础上。不可否认,在农村信用社众多的不良贷款中,属贷前调查不实、贷后管理不严甚至没有贷后检查成因的,不在少数,而没有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无法从主观上解决人为的、或者是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农村信用社损失更是屡见不鲜。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还必须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客户经理的收入和提升应与其营销业绩紧密相关。

三、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信贷五级分类。在“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的引导下,许多基层信用社忽略了对虽未到期但却可能已经产生内在风险的贷款管理;引导了借贷过分强调抵押和保证的作用,关注次要还款来源,忽视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这是一种扭曲的信贷文化。如果透过关系发放贷款,说明这家农村信用社没有信贷文化;而如果是透过抵押物来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判断方式比政策指引和关系贷款要好,但是问题在于抵押物的价值会发生变化。这种过分依赖抵押的信贷文化甚至有可能引发经济泡沫和通货紧缩,资本主义国家已有这方面的教训。前几年美国企业以房地产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然后用贷款购买新的房地产,从而不断推动房地产价格上升。这种循环在银行依赖抵押的贷款决策程序下得以持续。当房地产价格暴涨导致经济崩盘时,银行只得吞下巨额资产缩水的苦果。作为一家永久运行的企业,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现金流,要真正考虑借款人的长期现金流状况,而不仅是抵押物厂房、机器设备等等,这是现代农村金融人最重要的信贷标准,这就是信贷文化。如果农村信用社城区农村信用社只重视借款人名气、和关系,而不关注其现金流,那就不是信贷文化,而是政治文化、关系文化了。原武穴市益兴城市信用社1997—1998年向湖北多菱动力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放贷1400万元发生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四、积极支持广泛“三农”的发展。一个具可持续发展力的制度和文化应该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目前金融界形成的片面追求新发放贷款要达到100%安全、对信贷人员终身追究贷款责任的信贷文化是低效的、缺乏生命力的,是以削弱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代价的。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出发,支持广泛“三农”的发展也可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切实分散信贷风险,为自身业务发展拓宽市场空间。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第二目标,与其挖空心思、不惜血本去争取黄金客户,不如以宽容大气的姿态来关注一下广泛涉农中小企业,以农村金融人的慧眼来识别和扶持那些诚信守法、人力资本雄厚、第一还款来源可靠的中小企业。在这种良性信贷文化推动下,农村信用社也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综合竞争力,在邮政储蓄、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争夺农村金融市场的“与狼共舞”时代站稳脚跟。当然全社会还要为农村信用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作不懈努力,让信誉度差、违法乱纪的借款人无立足之地,让诚实守信的人文风尚和商业氛围成为社会价值观,真正使信用和法制成为保障农村信用社健康运行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