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市场改革管理发展的经验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美国信用卡行业定价竞争格局的形成与美国金融市场改革进程息息相关,金融市场息费管制和市场准入的放开,以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加剧了信用卡市场竞争,并逐渐形成了信用卡行业高度集中的市场形态。影响美国信用卡行业定价发展的金融改革事件如图2所示。
1.利率管制的放开推动信用卡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通胀加剧,推动了1978年高利贷法案对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部分州政府随即放开了信用卡利率上限,推动信用卡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如图3所示)。1978年前,自信用卡诞生的20年内循环信贷余额规模增长不足500亿美元,而利率放开的30年内循环信贷余额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同时,针对细分市场的单线信用卡公司蓬勃发展,其中专注发行联名认同卡的MBNA和针对低收入客户群体发行信用卡次级贷款的Providian,都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曾与第一资本(CapitalOne)并称为全美三大单线信用卡公司。
2.市场准入的放开推动信用卡行业市场竞争加剧1986年信用卡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发展,促成1987年信用卡市场准入的放开,使制造业、零售业等传统非银行机构的资金投入信用卡行业,发卡量进入全美前十的通用电气(GEMoney)、Target连锁超市等制造业或零售业巨头在这一时期相继进军信用卡领域。市场参与者增多,争抢客户的竞争加剧,各类发卡机构的营销办卡信函邮寄量逐年激增,零利率营销、余额转移等定价创新应运而生,推动信用卡产品平均利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下行。
3.费率管制的放开推动信用卡手续费的精细化管理1996年,美国放开信用卡手续费率上限管制,信用卡手续费的管理从向持卡人统一收取年费向针对特定用卡行为收取多项目手续费方式转变,手续费结构趋于复杂但更有针对性。1996年后,信用卡手续费结构逐渐形成风险性手续费和服务性手续费两大类,其中滞纳金和超限费收费标准翻倍,且发卡行根据持卡人贷款余额分层设置收费标准,手续费在发卡机构收入结构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从1996年的16%增至1999年的26%,这一水平基本维持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信用卡滞纳金和超限费收取标准在2009年监管新规调整后明显降低。
4.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放开提升信用卡行业市场集中度1986~1999年,美联储逐步放开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金融机构并购加剧,同时信息与网络科技快速发展,大型综合性银行依托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对信用卡风险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形成有力支撑,大行通过定价创新争抢客户的力度大于小银行及单线信用卡公司,特色经营的信用卡公司逐渐被综合性银行收购,比如摩根大通收购Paymentech、美国银行收购MBNA等,曾是单线信用卡公司的第一资本通过并购零售银行成功转型。大行通过并购提升了市场份额、完善了客户及业务结构,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其定价能力优于中小银行,信用卡盈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信用卡市场集中度明显高于一般信贷业务(如图4所示)。截至2013年底,美国前5大发卡机构贷款余额市场占比近65%,前10大发卡机构贷款余额市场占比近85%,其中,除美国运通和发现卡公司以外均为综合性大行。
二、美国信用卡市场定价创新与管理的经验
自1991年起,美国信用卡平均利率呈下行趋势,除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信用卡行业出现亏损外,发卡行信用卡业务收益率(ROA)仍基本稳定在2%~4%(如图5所示),定价创新与精细化管理在稳定信用卡业务收益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经验。
1.基于理性选择理论,通过动态定价管理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的最大化目前,风险定价已成为美国信用卡定价管理体系的核心,在种类繁多、利率迥异的信用卡产品中,发卡行的定价决策均是基于持卡人信用风险特征和用卡行为的研判,根据持卡人用卡行为的变化动态调整息费结构和标准,通过科学管理信用卡资产组合实现收益最大化,也就是理性选择实现的更高效的信贷市场。美国信用卡发卡大行针对细分客户群体的信用情况和行为变化,通过定价策略和风险监测实施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比如美国四大信用卡发卡行中,美国银行与第一资本对信用卡客户的定位存在明显差异,美国银行一般不发展FICO评分不达标的客户,并对FICO分值达标的客户进行细分定价,而第一资本则通过拓展和管理高循环、高风险客户,以美国银行80%的信用卡贷款规模实现100%的净利息收益,净利息收益率较美国银行高出近4个百分点。同时,以数据分析著称的第一资本通过风险监控灵活调整信用卡贷款结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仍能保持信用卡业务盈利水平的基本稳定(如图6所示)。
2.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以复杂的息费结构实施个性化定价管理针对客户价格敏感的行为特征,90年代中后期发卡行纷纷推出短期零利率优惠争抢客户,并通过违约利率(高达30%左右)和提高超限费、滞纳金等手续费标准提升动态控制风险能力,弥补低利率优惠造成的收益损失,信用卡定价结构趋于复杂化(见表1)。发卡行通过灵活的定价管理机制,在争抢循环客户的同时培养其循环透支习惯,使更广泛的客户群体获得了使用信用卡的机会,持卡人则为不同的用卡行为承担差异化用卡成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信用卡产品平均利率下行以来,信贷行为良好的客户享受到利率下降的实惠,而低收入、高风险的次级客户也获得了信贷消费的机会。目前,美国社会占比60%的信用卡主流客户适用利率为10%~20%,适用利率低于10%的客户和高于20%的客户分别占20%左右。
三、美国信用卡定价管理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我国信用卡市场在监管政策、消费习惯和发展路径等方面与美国存在一定差异,但面对金融体制改革、同业竞争加剧和互联网金融渗透的复杂市场格局,仍可以借鉴美国信用卡定价管理在金融监管放开后的发展经验。
1.对信用卡行业定价监管的启示美国信用卡监管法规的放开是以美国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为背景展开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深化推动市场竞争加剧,息费作为信用卡市场的要素价格指标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角,推动发卡机构建立并完善基于客户风险和交易行为的精细化定价管理机制。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美联储通过更严格的合同条款和信息披露要求,在给予发卡行定价灵活性的同时更注重保护持卡人权益。与美国信用卡监管改革的路径相比,目前我国除信用卡利率还处于严格管制外,在手续费监管、资产证券化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已接近美国市场(见表2)。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的深入,信用卡利率的放开只是时间问题,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作并非一蹴而就。从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教训看,我国监管部门还应加快研究信用卡利率放开的路径选择,兼顾市场运作机制与信贷风险防控,以及发卡机构定价灵活性和持卡人权益保护,对发卡机构通过调整息费进行恶性竞争、诱导客户过度透支的行为严加限制,警惕信用卡不良率、个人破产率攀升等风险问题,同时使更灵活的定价管理服务于更广泛的消费信贷客户群体,使信用卡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对商业银行信用卡定价管理的启示受消费习惯和利率管制的影响,我国信用卡循环透支客户占比不高,发卡行一方面主攻循环信贷贡献度高的年轻白领客群,并通过针对性强的促销活动、积分奖励和价格补贴(比如对达标的循环和取现客户给予赠话费、加油卡或抽奖等激励)扩大循环透支规模;另一方面针对客户信贷消费保守与价格敏感的特征,通过分期手续费的灵活定价以更契合国人信贷消费心理的多种分期模式,实现了信用卡分期贷款的规模化发展。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成熟,大型商业银行以广泛的客户群体覆盖在规模上领先同业,客户循环率和循环信贷收益相对较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定位高循环客户较早实现了盈利,以2013年年报公布了信用卡收入结构数据的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为例,其信用卡利息收入在业务收入中占比50%左右,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贷款结构和收入结构上出现分化,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差异逐步显现。从定价管理与创新看,目前我国发卡行的信用卡分期贷款基本实现按产品差异化定价,并通过免手续费、手续费打折、商户补贴手续费等价格优惠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信用卡利率管制一旦放开,股份制银行或将引领利率定价创新。可以预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也将迎来定价主导的信用卡市场竞争格局,无论是信用卡循环透支还是分期贷款,发卡行基于客户、产品等多维度的差别化定价将是必然趋势。
3.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定价创新的启示目前,我国互联网巨头已从支付、理财向消费金融领域加快渗透,近期被暂停的虚拟信用卡即是互联网巨头联手发卡行的创新尝试,意将互联网金融的触角向银行端客户数据和风险模型延伸。美国信用卡市场准入的经验证明,最初非银行机构是与商业银行合作联名发卡,但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开和信贷经验的积累,非银行机构将完全具备独立经营信用卡业务的能力,并发挥行业特色优势跻身信用卡发卡机构前列。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得到了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支持和鼓励,民营银行的试点将使互联网巨头变身为新兴金融机构,其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关系由竞合转变为直接竞争。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应依托其电子商务领域积累的客户、商户等大数据资源,在金融监管合规的基础上加快消费金融领域的产品与定价创新,持续优化客户线上、线下消费金融体验。对传统商业银行而言,虽然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集中度与美国相当,但互联网金融的颠覆式创新不容小觑,商业银行应依托客户数据分析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比较优势,在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中采取主动,运用定价工具有效平衡风险、收益和市场份额的关系。
作者:刘小溪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