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实习课程革新构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赵宏梅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职前教师与《标准》提出的“实践性反思者”的要求尚有较大距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对教育实习理解的不同造成的。关于教育实习本质的理解,存在着“环节说”、“活动说”、“课程说”、“过程说”等。杨秀玉等学者指出,“教育实习的本质总体上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即内容上的‘质’的规定性和形式上的‘质’的规定性。‘活动说’体现了教育实习在内容上的本质,因为教育实习在内容上就是为实习教师提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其他三种界说都可以被视为是从形式的角度对教育实习本质的认识。”[2]“环节说”认为教育实习是高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习教师把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课程说”、“过程说”则认为教育实习不仅仅是“一门以准教师的经验为核心,强调准教师通过亲身实践且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并对所有经验加以综合运用”[2]的综合实践课程,也是“一种与经验对话、反思经验并从经验中学习的经验学习过程”。[2]对教育实习本质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实习观,“环节说”、“活动说”反映了“师傅带徒弟”、“理论运用到实践中”[3]的认识,其观点是,教育实习是实习教师接受与学习指导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是把大学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课程说”、“过程说”反映的是“反思性实践”观。其观点是,教育实习是实习教师亲身经历教育实践,在反思教育经验中生成个体的教育知识与教育理论的过程。如果说“师傅带徒弟”实习观注重实践经验的学习,“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实习观注重理论的运用,那么,“反思性实践”的实习观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整合,其中,反思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途径。那么,反思为什么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呢?有研究者[4]指出,从理论上讲,个体行为理论包括信奉的理论与行动的理论。信奉的理论,就是教师个体学习的理论,包括其教学观念、教学信念等,是显性的、明确的知识,但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行动的理论,是教师在实践中运用的知识,是隐形的、缄默的知识,对教学行为直接产生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信奉的理论与行动的理论常常不发生联系,保持不一致的关系,即信奉的理论对行动的理论不产生影响或指导作用,而行动的理论又与信奉的理论相脱节,这主要是人们意识不到信奉的理论和行动的理论、行动与预期的结果之间的差距,而只有意识到这种差距,并把这种差距明确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时,差距才能成为个体学习的动机和行为变化的刺激,行为变化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对这种差距的自我意识,就是自我反思意识,把差距转化为自己的学习问题,就是自我反思意识的觉醒与产生,进而才能对教学实践进行反省,并把缄默的知识显性化为明确的知识,形成个体的行为理论。据此,可以说,实习教师反思意识的产生与形成,是其迈向反思性实践者的关键一步。
反思指导———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教育实习课程中反思指导的目标
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与教育调查是传统教育实习要完成的三大任务。教育实完成此任务外,应增加实习教师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反思意识的觉醒与反思方法的掌握是教育实习课程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二)教育实习课程中反思指导的内容
1.实习前的反思指导,注重实习教师实习取向的指导。在实习前,实习教师对实习充满期待,跃跃欲试,渴望了解实习任务。指导实习教师在明确要完成的实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实习是教师发展自我的起点,确立发展自我的实习取向。2.实习初的反思指导,在学习观察中,唤起实习教师反思意识的觉醒。此阶段,实习教师对实习存在向往、兴奋、紧张、惶恐等心理,开始关注学校、教师、学生、教材等。3.实习中的反思指导,在学习教学与班级管理中掌握反思方法。指导实习教师在经历描述、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选择、判断等思考过程中掌握反思方法,提高反思层次。4.实习后的反思指导,在总结反思中形成自己的行为理论。指导实习教师把自己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缄默知识显性化,形成个体的行为理论。
(三)教育实习课程中反思指导的实施
指导实习教师采用撰写反思日记,与指导教师交流、访谈,与同伴交流、对话、讨论等方式进行反思。
(四)教育实习课程中反思指导的评价
把实习教师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作为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实习教师的反思做指导性评价、反馈性评价,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