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首先从身心状态、周围环境以及角色定位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研究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教机构;适应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改革战略的纵深化推进,以及“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1],幼儿教育市场越来越呈现出蓬勃扩张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专业也随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来看,我国学前教育人才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且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专业毕业学生转行流失,这与实习阶段学生的不适应现象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产教结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适应性问题展开探究讨论。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的表现形式
(一)身心状态的适应性。一个人在面对新环境、新变化时,其身心状态是适应与否的最基本表现。学前教育学生在参与实习活动、步入社会岗位的同时,其肩负的责任会变得更重,所接触日常事务的处理难度、处理量级、复杂程度往往也会更大。此时,若学生的素养基础较好、适应能力较强,或学生已基本形成了沉着冷静、稳健周全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其身心状态通常会趋向于积极化,从而在积累实习经验、获得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可充分发现学前教育工作的“闪光点”。这样一来,既有助于优化学生与产教融合模式、教育实习活动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持续处在积极、健康且高效的学习与工作状态当中,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优质建立,从主观上提升学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投身热情。反之,若学生难以顺利、全面地适应实习环境与岗位工作,将很容易产生身心两方面的消极问题,如疲惫乏力、头痛失眠、情绪焦虑、职业倦怠、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对此,如果领导、教师、同事等方未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学生的负面身心状态很可能会逐渐积累、不断增大,导致其对学前教育相关学习、工作失去信心与动力,甚至引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严重损害。除此之外,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正向、负向的身心状态在教育实习周期内往往是混合发生、交替出现的[2]。
(二)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在很多时候,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地点并不在学校周围,而是广泛分布于多个区域,且经常出现跨市、跨省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也会随实习开展而发生变化,并出现一定的适应性风险。例如,若北方学生进入南方地区的幼教机构进行实习工作,必然会面对语言文化、饮食习惯、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进而对其生活方式、人际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结合既往经验来看,学生在环境方面的适应能力要强于身心状态方面,因此环境变化对学生职业认知、学习效果、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影响性相对较低。(三)角色定位的适应性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定位会变得比较复杂,其在保留学习者角色的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型为幼儿的教育者与管护者、组织体系中的被领导者、家园共育的衔接者、平行岗位的共事者等。这样一来,学生能实现生活圈、交际圈的充分扩大,建构出更加多样化的角色关系网络,从而获得知识学习、人格发展、情感互动等多方面的丰富体验与成长支持。但是,学生也可能在多种角色的交叠或转换中产生压力感与倦怠感,对其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的健康延续产生负面作用。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前教育知识储备的广度与深度,是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最基本条件。若专业课程与幼教机构的工作需求充分对等,学生可有的放矢地进行既有知识储备的充分运用,从而顺利地胜任岗位工作。反之,若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岗位需求相脱节,学生就很难从容、全面地应对实习工作内容,进而形成一定的不适应问题[3]。例如,在提倡综合素质教育、思维拓展教育的新形势下,舞蹈、钢琴、书法等课程已经成为了绝大部分幼教机构的必备课程。同时,乐高积木、机器人、编程等新兴学科也大有向学前教育领域“进军”之势。但与之不相符的是,多数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仍以科学、数学、语文、英语等传统学科为核心,对美学教育、思维教育等领域的课程涉及较少。这样一来,学生即便已在校内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也无法适应实际的幼教工作要求,致使其在实习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并降低实习单位对学生乃至学校的评价水平。
(二)实习指导的落实质量。缺乏教师、学校等方面的有效支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产生不适应问题的重要原因。从行业现状来看,很多学校、教师会在产教结合模式下的实习教学期间秉持“托管”思想,即把学生的管理义务完全交到幼教机构手中,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身心状态、工作效果、学习收获不闻不问,仅在少数必要情况下行驶对学生的管理权力。在此背景下,学生即便已出现了心理情绪、人际关系、教学实习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甚至已经陷入了较严重的职业倦怠、实习困境,学校及教师也很难及时感知。久而久之,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在消极的实习状态中越陷越深,对其学习进步、职业发展乃至身心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中淡化对专业、对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与信任感,埋下实习结束后师生、校生之间的矛盾隐患。
(三)学生素养的综合水平。现阶段,参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学生绝大部分为“95后”“00后”,正处于多元文化繁复交织的“互联网+”时代,因此更容易出现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职业取向等方面的素养偏误问题,如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吃苦精神、责任意识淡薄等。在此背景下,部分学生在对待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变化影响时,更倾向于规避、选择,而不是迎难而上、适应现状。例如,部分学生在发现自身知识储备无法支撑其完成幼教机构布置的教学任务时,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并不是适应任务要求、补齐自身短板,而是向同学或同事寻求代课帮助。这样一来,学生的适应能力将得不到有效锻炼,不利于其专业学习与岗位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外部环境的导向暗示。在学习、生活当中,学生所处的不仅是家庭、校园、实习单位等小环境,更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同时,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学生日常能接触到的信息元素,远远会超过其接受、理解与辨识的范畴。这样一来,学生便很容易在实习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信息,如重大社会事件、相关网络舆论等,进而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导向暗示,或对学生造成实质性的工作影响。例如,在“红黄蓝虐童案”“携程亲子园虐童案”等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下,部分幼儿家长会过度质疑教师人员的职业道德,甚至主张在幼教机构的环境中大量装设摄像探头,以监视教师的日常行为。此时,便很可能会引起作为实习教师的学生的反感,将监事行为视作对其人格尊严、隐私权利的侵犯,进而激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家长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实习单位的支持力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所处的主要场所,幼儿园、托儿所、培训班等幼教机构本身的资源条件、支持力度也会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实习体验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部分幼儿园的安全设施建设并未达到较高水平,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健康安全实施极高关注,进而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压力,易引发其职业倦怠。再如,若幼儿园在情感氛围方面接纳能力不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步入实习岗位后则很难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也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孤独感,或无法有效排解其消极的心理情绪,难以发挥出情感对教育实习适应性的积极作用。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适应性的改善建议
(一)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水平。避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需求相脱节,是夯实学生知识能力、提高学生实习适应性的重要前提。在课程体系的编排设置过程中,相关职业院校应切实做好行业市场的调查工作,全面分析当下幼教机构的教育内容、幼教人才的能力需求,并及时进行专业课程的更新与拓展。例如,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美学教育、思维教育、网络教育的低龄化发展已成必然。所以,应及时将乐高积木、机器人、Python编程、舞蹈等领域的幼教科目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游刃有余地适应实习环境、执行实习任务夯实基础[4]。
(二)注重实习指导的动态落实。在实习周期内,相关院校、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整体状态,并及时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经验分享、工作指导、观念纠正等手段,以确保学生持续处在健康、积极的心理情绪与工作状态当中,避免不适应现象的发生。例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依托微博、QQ、微信等线上社交工具,与实习中的学生通过群聊或私聊进行沟通联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习中的见闻,全面采集学生已经遇到或即将面临的困惑、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鼓励、辅导与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充分避免学生陷入“孤立无援”的实习困境当中,将职业倦怠、消极心态等不适应因素扼杀于“摇篮”之中。
(三)做好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无论外部环境的导向暗示,还是学生自身的素养偏误,都会对其教育实习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实习前做好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教师应从岗位工作、职业生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正视学前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作用,以促进学生树立起积极的职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感与工作归属感,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主动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心理、生活等角度出发,向学生传授排解工作压力、调整心理状态、适应环境变化的可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理论教育、情景模拟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负面心理、消极情绪的危害性。这样一来,能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实习适应风险与外部环境侵袭[5]。
(四)注重环境暗示的有效应对。在参与实习的过程当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受到新环境、新角色、新社群等方面的影响,本身就会带有一定的不适宜性,并表现为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身体疲劳、精神萎靡等负面问题。此时,若存在社会、网络等环境的消极性暗示信息,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很可能遭受到进一步损害。所以,学校与实习单位两方人员必须要对外部环境的暗示导向作用提起重视,并及时化、有针对地对学生实施帮助与引导。例如,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消极职业评价现象,相关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起辩证性的信息认知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中其他友善、积极的舆论信息。这样,学生便能形成更加端正的实习心态与职业信心,避免受到他人职业观念的干预影响。
(五)优化实习单位的支持条件。在产教融合模式之下,幼儿园、托儿所、教养院等幼教机构必须要做好自身条件的完备管理,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接触到先进、健康且完善的实习环境,为学生工作热情、职业归属感、实习体验感的良性建立提供支持。同时,实习单位各专职人员也应充分营造出环境接纳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顺利完成由学习者向教育者的角色过渡,为其实习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心理基础。
四、结语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完成基本的校内课程学习后,便会进入到幼儿园、托儿所、教养院、培训班等幼教机构的真实环境当中,参与较长周期的岗位实习与工作实践。此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势必会面临学习内容、实践方式、角色定位、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一系列的新变化、新挑战,进而难免涉及多种多样的实习适应性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避免不适应现象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职业观念、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习单位等必须要采取有效的优化举措,尽可能地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实习条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经验积累与未来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陆国荣.彩超联合核磁共振检查在胎盘植入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S2):81-82+84.
[2]董卫花.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优化探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0,18(4):115-117+129.
[3]向民,许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管理的透视与反思[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74-76.
[4]张仕华.开放教育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9(5):38-42+109.
[5]刘笑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作者:黄冬梅 单位:泉州华光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