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习实训教学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习实训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习实训教学探析

摘要:本文以职业院校的校内外实训条件为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学校实训教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内涵认识片面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淡化、劳动教育地位弱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形成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构建关注劳动教育全过程的“三维四元”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实习实训教学;问题;对策

职业院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学校教学全过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劳动教育课,其中与有关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不得少于16学时[1]。这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路,形成了“学习生活知识、练习专业技能、感悟生命意义”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习实训中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养成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劳动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为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基础。

一、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的价值

(一)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a认为劳动教育能让青少年在劳动中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幸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劳动者素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的品质。因此,职业院校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结合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评价劳动全过程,让学生重视劳动过程,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让学生从事相关劳动,又要在劳动内容设计上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劳动潜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品质。

(二)有助于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依托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教学标准,设置符合行业企业特点且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多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实践教育着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品质。学生通过实际劳动既可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劳动技能和方法,高效完成生产任务。诚然,在实训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既可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性劳动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劳动教育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愿参与劳动生产,学会融入社会的沟通、自我调节等技能。

(三)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专业实习是通过技能培训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实习实训也成为职业院校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校企双融共育的推动下,学校不仅可以培养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素质型”教师,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实习实训教学中,结合行业标准,将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让学生熟知劳动生产过程规范,明确劳动教育时间的分配,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专属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生提高技能水平。

(四)有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比如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的鲁班在劳动中发明了曲尺,让当时的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赵州桥历经1400年还稳固如初,其敞肩圆弧拱形式是桥梁工匠李春的一大创造;再比如说当代的大国工匠管延安、胡双线,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定位臂”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平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丰富劳动教育内容,锻造“三大”师资队伍,深化校企融合,让每位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得到锻炼,在实习劳动中提升素养。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使命,需要依托校内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专业技能、顶岗实习四大载体,加强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造”支持。

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劳动教育内容认知片面化

一般来说,劳动教育应该是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整个系统的一门课程,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内容还局限于手工课程或体力劳动,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重要载体的时代特征。劳动既没有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也没有被看作知识和技能,学生不用想如何学习劳动,教师也不需要考虑如何教授劳动。一方面学生没有将实训课与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相联系,对劳动教育不重视、敷衍了事,课堂纪律较为涣散。另一方面,受学校教学实际限制,实训指导教师较多关注教学内容,而对安全教育、设备保养等环节能省就省,以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训练。有的学生不会劳动,缺乏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一切父母包办,当然也不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也需要有一段适应期。

(二)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淡化

目前,关于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还不够健全,没有将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实习设备的使用、考核评价重点、评价内容、安全防护等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劳动教育的元素没有真正融入专业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中。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形式较多,但集中表现为卫生评比、活动竞赛等与物质奖励相关的劳动教育,忽略了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真实体现。基于生产任务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多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内,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利用多元化实习实践环境条件和一线生产管理实践岗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提升技能,提升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地位弱化

虽然有些劳动教育元素已纳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但多数职业学校只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未体现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劳”的独特性,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独立课程地位。以数控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例,训练中也有一部分“7S”方面的要求,但事实上劳动教育元素还未明确列入实践教学实施计划中,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侧重于技能获得和职业训练,学生只要参加了“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就算作劳动教育,没有再进行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的专门化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没有专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教师的劳育能力不足。对职业学校而言,师资培养与劳动教育同向同行、“工匠”引领育人、思政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等方面都需要提升和锻造,以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三、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实习实训教学的“四化”策略

(一)劳动价值“校本化”,培育工匠精神,让学生尊重劳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为载体,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和提高劳动技能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达到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效果。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重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能“只教而不劳”或“只劳而不教”。结合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培育工匠精神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工匠精神、劳动光荣理念深入育人工作各个环节。首先,创设学校环境氛围。利用口号、标识、板报、宣传公告等形式,促进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环境,并将劳动精神渗透学校文化建设。同时,在实习实训场所悬挂“大国工匠”的图片或与励志名言,强化中职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识,感受校园文化的微妙力量。其次,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中职学校在实习实训中可以开展各种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和劳动技能比赛,如劳动活动安全周、技能节、志愿者服务日等,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最后,根据职业教育的层次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基础知识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劳动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了解有关劳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岗位劳动的价值取向。

(二)劳动教育内容“课程化”,重构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劳动

劳动教育一般有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劳动价值观、文化观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以实践活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劳动育人真正落地生根。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融合的角度,将劳动教育元素与专业技能学习进行整合,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职业院校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3]。在行业、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可将劳动教育相关专项课题纳入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中,并参照课程思政对实习实训课程体系重构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训劳动”。一是可以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序化和重组,包括校本教材、工作任务单及岗位培训工作包;二是结合岗位需求,与行业接轨,开发安全教育、工匠精神、劳动知识等专题教育资源。对内容枯燥、耗时较长且有体能要求的训练项目,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将劳动素养融入教学各环节,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形成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在大数据时代,职业院校教育形式多样,根据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以劳促行。

(三)劳动教育实施“项目化”,对接行业标准,让学生学会劳动

每个训练项目都需要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按生产任务要求分组讨论并提出工艺方法,重点开展产品的制作、推广与应用实践,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向学生普及专业知识,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学校通过车间训练场可以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入劳动课程中,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项目中,真正让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为了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提升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可依托校内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让学生按岗位标准进行分级专业训练。对数控专业学生而言,从模拟仿真到实际生产加工、从光轴加工到配合件的生产,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岗位生产技能,并围绕真实任务进行工艺分析、编写加工程序,并对产品进行质量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分阶段实习实训中,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将劳动纪律、安全常识、绩效考核等内容纳入实习考核评价中。按照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即从功能上推进劳动资源与实训资源的对接融合,形成校企协同劳动教育模式,以保障在实际操作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1]。比如淄博理工学校推行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比武的项目竞赛文化,把比武、PK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相应学分。以科学的制度体系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竞赛,发挥特长,学习致用,以劳促学。

(四)劳动教育评价“常态化”,确保“质”“量”同步,让学生敬畏劳动

学校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劳动时间,并将学生的劳动实践成绩纳入实习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精准评价,对促进职校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习实训中,可以从学习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综合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跟踪档案。注重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实习态度、实际、产品质量等考核指标,形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评价数据,并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参与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的信息录入系统,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全过程,确立不同专业劳动教育考核方案,规范学生不同阶段的劳动质量评价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劳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记录,体现出学生在学同生产任务中的评价项目和指标,发挥学生优势。对数控专业而言,要想实现“质”和“量”同步,评价的一级项目会涵盖劳动安全、岗位规范、工量具的使用和保养、零件的加工、质量检验、生产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并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技能之星”“劳动标兵”等评定;而在综合评价中,依托信息技术,根据校内外专业训练、社会实践、顶岗位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劳动素养变化,形成跟踪报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同时,要科学分析学生在校期间劳动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激发其劳动积极性,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人类基本的教育,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课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需明确“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对活动的形式、策略不断加以丰富,形成稳定的、常态化劳动教育的融合方式,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从而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实习实训中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唐琳.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实训教学的基础、障碍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29):71-74.

[2]魏晓波.破解劳动教育“有劳无教”的难题[J].教学与管理,2021(21):4-6.

[3]缪三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21(2):140-141.

作者:王莉 单位:淄博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