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习故事下幼师生教育实习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实习故事下幼师生教育实习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实习故事下幼师生教育实习研究

[摘要]实习故事真实记录了实习生各自实习的心路历程。对实习故事的探究即是从幼师生的视角了解他们在实习中面临的职业迷茫、专业困惑、角色转变的心理冲突,从环境适应、情感倾向、教育诉求等方面分析成因,从而提出个人自我成长、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政府整合优化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幼师生;实习故事;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和检验师范生是否具有胜任力、是否合格的重要方法。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规定了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贯通,指出教育环节应有机衔接。[1]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高校更加注重教育实习。[2]实习故事是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一项教育实习作业,是根据教育实习要求设计的综合性的教育反思,是实习生深入教育实习后的思想梳理,也是对教育实习的总结和提升。对实习故事的探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师生在实习中面临的困惑,及时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其顺利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根据幼师生的实习现状与诉求,探究幼儿园对人才胜任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计划,促进教学改革。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缩小样本数量,同时考虑到实习园所资质不一,因此,采取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随机抽样方式,从符合研究目的的众多样本中随机选取部分样本。最终研究对象确定为:N市3所省级优质公办幼儿园中实习的8名综合性大学幼师生、20名职业院校幼师生和32名高等师范学校幼师生,5所市级优质公办幼儿园中实习的4名综合性大学幼师生,12名职业院校幼师生和18名高等师范学校幼师生,2所普惠性公办幼儿园中实习的职业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幼师生各5名,2所高端私立双语幼儿园中实习的职业院校幼师生4名,共108名幼师生。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实物分析法为主。实物资料为目的性随机抽样的108名幼师生的108篇教育实习故事,共计173247字。将108篇实习故事进行开放编码:将3类高校分别标为Ⅰ(综合性大学)、Ⅱ(职业院校)、Ⅲ(高等师范院校);将3所省级优质公办幼儿园按资格取得先后分别标为A1、A2、A3;5所市级优质公办幼儿园按同样方法标为B1—B5;2所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标为C1、C2;2所高端私立双语幼儿园标为D1、D2。将每所高等院校被抽样学生的实习故事从1开始编号,综合性大学为1—12号,职业院校为1—41号,高等师范学校为1—55号。例:标号为“I—4—B2”指的是综合性大学4号实习故事,该同学在第二所市级优质公办幼儿园实习。

二、实习故事研究

(一)专业发展的反思与困惑

1.按部就班与课程生成的困惑幼师生在高校里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进行了相关的模拟教学实践。虽然高校中都有实训室、微格教室等,但与真实的幼儿园是有差异的,在幼儿园中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且教育过程充满了未知性,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教育敏感和智慧。在(I—3—A1)中,实习生提到“指导老师问了两个问题:第一,这次的主题活动与之前的比较,有哪些新内容?第二,课程进行过程中,幼儿对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实习生被问住了。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实习生意识到本次主题活动时间跨度大,对比明显,同时注意到活动中幼儿对枯荷叶感兴趣,于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生成了班本课程“残荷听雨”。可见,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对课程生成进行思考,跳出了按部就班的实习模式,有意识地产生教育敏感。2.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磨合教育实习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磨合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虚拟关注阶段和生存关注阶段,不能灵活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但是,他们已经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意识觉醒与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备感困惑。在(III—49—B4)中,实习生提到“我们在学校是按照五大领域来学习幼儿园课程的,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与教学流程。但实习时发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领域划分并不明显,甚至社会领域都没有专门活动。”高校的教学法课程都是分不同领域进行教学的,但现在幼儿园课程都是融合式的主题活动,因此,实习生感到无从下手。实际上,融合式的主题活动是以五大领域为基础的融会贯通,社会领域融合在其他领域里。可见,专业的精进需要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磨合。

(二)职业的困惑与迷茫

1.琐事繁杂耗尽爱心和耐心幼儿园的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而有着特别要求。一日生活皆教育,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时刻有教育意识。同时,“保教并重”又要求教师身兼多职,因而幼儿教师工作量大,事情烦琐。在(II—12—C1)中,实习生提到“虽然我对‘保教并重’的实习有心理准备,但真正实习时还是让我有点无法接受———事情实在太多了。对屡屡犯错的孩子,有时会对他们说出恐吓的语言,如‘你再这样我们班不要你了’,甚至开始吼,耐心早已消磨殆尽了。”除2所高端私立园外,本研究中其他10所幼儿园班级规模均超限,普惠园尤其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教师的爱心与耐心在繁杂事务中被消磨。2.现实问题与教育理想的冲突学者赵南提出“理解儿童的前提是承认儿童的不可完全理解性”[3],已有的教育理论并不能解释儿童的所有行为,也不一定能解决所有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使得有着单纯教育理想的实习生碰到无法解决的现实教育问题时会产生迷茫。在(I—2—B3)中,实习生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上课的时候他一直喜欢‘葛优躺’在小椅子上,并且把脚蹬在前面一个幼儿的椅子上,还一蹬一蹬地摇晃,我好好地和他讲道理,可是他不听。”实习生以为讲道理就能纠正幼儿的不当行为,失败后便束手无策,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理念。

(三)角色转变的矛盾

1.单打独斗与团队协作的取舍团队协作是一种资源共享、精诚合作,是团队发展的较高境界。相较于单打独斗的个人奋斗,团队协作更容易出成绩。在(II—25—B1)中,实习生提到“实习汇报课不是我一个人的展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其实,在实习之初,实习生都习惯于单打独斗式的努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课件的制作等都独自完成,效率低且思维单一。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实习生教学研讨,打破了他们之间的思维壁垒,发挥了他们各自的特长,使他们看到了团队的力量。实习生通过实习,从单一的个体努力转向团队协作,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效。2.和谐人际与个性锋芒的冲突实习是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入社会的一次尝试。工作与校园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让一些实习生无所适从。在(II—34—D2)中,实习生提到“但我渐渐发现同学都有点远离我,之后就听到各种流言,说我爱出风头,为了成为优秀实习生把大家的机会都抢了等等”。由于优秀实习生的名额有限,因此,实习团体内部会出现竞争,给一部分实习生带来了困惑。这反映了实习生们心智不够成熟,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三、讨论

(一)实习期间幼师生会产生明显的不适应

在108篇实习故事中,时常出现“不适应”“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等词汇。一方面,幼师生在实习期间身份的转变使他们无所适从。实习前他们的身份是学生,人际关系单纯,但进园实习,他们就由学生身份转换成教师、同事、学生,多重身份意味着多重任务与责任,这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如“(II—6—B1)在小朋友们齐声喊‘黄老师好’的时候,内心居然有点恐惧”。另一方面,实习生对自己专业的不自信也导致了他们的不适应。在(III—27—B5)中,实习生提到“幼儿园课程并非学校里学习的分领域授课,突然感觉自己专业知识‘一穷二白’”。另外,幼儿园繁杂的工作任务也使得实习生们手足无措。有42篇实习故事中提到幼儿园的工作任务繁重,其中9篇提到教学任务花费了他们大部分精力;有28篇实习故事提到除教学任务外的工作让他们筋疲力尽。在这108篇实习故事中有2篇提到其“不适应”是积极情绪,认为跟着指导教师快节奏地磨课、上课、研讨,感觉很充实也很有收获,其余均为困惑与迷茫的消极情绪。

(二)实习期间幼师生对高校教育产生诉求

实习生在实习故事中或多或少地都提及了自己学习的高校。有27篇高等师范学校的实习故事对高校的课程安排产生了质疑,在(III—9—B2)中,实习生提到:“问了老师,教法课中的美术与社会领域的课居然要到下个学期才开设,我们实习都结束了再开,有意义吗?”但所有实习生都表示本校高强度的技能训练安排让他们受益。在(III—1—B2)中,实习生提到“两年多的技能训练终于有了回报,我从‘钢琴小白’到现在弹唱自如,功夫真的没有白费”。综合大学的幼师生认为高校教育偏理论,实习过程中暴露技能不足。在(I—5—B1)中,实习生提到“我一直认为是我的性格太内向了,因此,组织不好教学活动,黄老师告诉我,其实不是,是我练少了”。在32篇关于专业反思的实习故事中,有7篇提到不知道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对教学进行反刍总结,有5篇提到自己缺乏研究的敏锐性以及感到研究能力不足,在学校教育中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学习。在76篇关于职业迷茫的实习故事中,有12篇提到高校指导教师支持不足,具体体现在只试讲第一节课的内容、实习期间几乎见不到人、有问题咨询时被告知以幼儿园指导教师为准等,实习生得不到有效支持,容易产生孤独感。

(三)实习期间幼师生对实习园所的情感呈两极分化

在108篇实习故事中,有54篇对实习园所有明确好感。其中22篇提到指导教师很专业、敬业、无私,出于对指导教师的敬仰而对幼儿园产生好感。例如,在(II—20—A1)中,实习生提到“指导老师是名师工作室的,非常专业,她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有8篇提到实习园所的资质和社会效应良好,令其产生职业荣誉感,从而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在(III—16—A1)中,实习生提到“幼儿园有自己成熟的课程体系,有‘十三五’规划课题等,在这儿我感觉自己也‘牛’起来了”。有3篇是对园所硬件设施感到很满意,从而对园所产生好感。还有1篇对园所幼儿的伙食非常满意,感觉幼儿园充满人文关怀,因而对幼儿园评价很高。有35篇实习故事对幼儿园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情绪。其中22篇提到实习期间杂事太多,真正教学时间很少,因此,对幼儿园产生不满。例如,在(III—11—B4)中,实习生提到“实习赶上幼儿园评估,于是我就成了一个跑腿的,往返于打印店与幼儿园”。有8名实习生因为指导教师的缘故,对幼儿园不满。在(II—14—C1)中,实习生提到“感觉钱老师不是很专业,教案给她看,她每次都说挺好的,上完后也不怎么评课,我感觉好像完全自主实习”。还有一个实习生因为实习期间被幼儿家长投诉,感到很委屈,因此,对幼儿园没有好感。

四、建议

(一)实习生努力夯实基础,实现自我成长

1.挖掘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打好专业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根本原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解决实习期间的各种问题,摆脱困惑和迷茫的窘境,最根本途径在于实习生自身素质提升与专业成长。这就要求实习生挖掘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增强自主意识,要有“我想做”“我应该怎么做”的主动思维,快速扎根于专业。“教”“学”“研”是教师专业自我成长必不可少的三个基础环节。实习生在实习前应努力拓展知识的宽度,挖掘专业的深度,为“教”做好准备;实习期间要勤于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理论,通过合作学习与自我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2.调整好心态与预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困惑与茫然都是职业预期与现实落差造成的。因此,实习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首先,这要求实习生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保证了教师发展的积极方向和连续性。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始终保有爱心和耐心,始终坚定教育信念,始终热爱教育事业。其次,实习生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只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实习生才能实现从职业身份的确立到专业成长的专注。最后,实习生要树立正确的、顺应时代的教育观。叶澜教授认为,在激烈变化的时代,把握时代精神对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发展极端重要。[4]实习生有了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才能对教育实习、幼儿有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有强烈的使命感,对教育始终保持新鲜感。

(二)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思路

1.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胜任人才,这关键在于高校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首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要注重通识类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以筑厚学前教师人文情怀与教育情怀,使人才对学前教育“愿意来、下得去、扎住根”。其次,课程设置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理论知识与职业核心能力并重。最后,强化实践环节,保障技能训练学时,保证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的50%以上,以便能切实地指导实践。2.高校要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要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成为反思性实践者。[5]教育实习中的反思是一种教学思维方式,是实习生一种自我发展的生长力,但这种能力需要培养。高校教师在平时授课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群体反思和个人反思,指导学生依托团体,基于一个学习话题进行协商、会谈、思考、提升;也要在教学中渗透反思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对实践进行复盘,提炼主要问题,思考不同途径与方法,再次进行实践修正,提升反思、实践能力。3.高校应当调整实习思路。当前一些学前专业的教育实习停留在“了解幼儿园实际工作,熟悉幼儿园工作流程与教学流程,能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层面。这样的实习指导思想仅浮于表层,高校仅把实习工作当成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来安排,学生也只将实习看成学习的又一种形式,都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与重视。事实上,与课题研究或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实习可以深化幼师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促进实习生进行研究性教学反思,同时能解决幼儿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实习团体的精诚合作、共同进步。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将课题研究或毕业设计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习中找到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点,按照溯源理论—研习实践—付诸行动—检验思索—总结经验的流程进行研究。

(三)四方协同保证实习质量

四方协同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效整合政府行政资源、高校理论资源、小学(幼儿园)实践资源,实现本科学科专业教育优势与专科训练养成教育优势融通互补。[6]实习机制也需要多方协同才能保证质量。实习故事中反映部分幼儿园师资的缺乏,导致实习生实习任务繁重,无暇顾及专业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实习园所间的师资与资质的差异,也是导致实习生心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政府引导、园所协商下,可以通过区域平台的构建,促进师资流动、专业帮扶、团体协作,从而缩小差距,提升实习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同时,高校之间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优势资源融通互补。

作者:陈艳 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