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建筑课程群建设体验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建筑课程群建设体验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职建筑课程群建设体验

1课程群的概念

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在专业建设中,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技能点、技能群、课程、课程群、专业。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技能点,技能群是技能点的集合,课程是技能群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的子集。

高校课程群的建设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研究者对课程群的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五种:(1)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2)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4)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是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5)课程群应该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

目前,学术界认为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在专业建设中,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技能点、技能群、课程、课程群、专业。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技能点,技能群是技能点的集合,课程是技能群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的子集。

2课程群的由来

2.1就业市场的现状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地调研和分析就业市场。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一个高职生,岗位定位是普通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而不是研发、设计人员。要求学生在上岗前,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不需要过多的岗前培训直接可上岗。而高职生在校学习了很多课程和技能,但基本上是零零散散的,有些知识陈旧,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有些技能与岗位脱节,不能胜任相关岗位。

2.2课程建设的现状

2.2.1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照搬本科教育课程,对本科课程进行“压缩”,高职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严重违背高职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应该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技能群,再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群.

2.2.2纯技能培训方式.与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相反,忽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应用技能的培训,基础不牢,头重脚轻,不顾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忽视高职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有机整体。

2.2.3以现有教师状况开课方式.有些学校设课程就着有哪方面的老师,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程,完全不顾“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2.3学生自牙的现状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生人学基本技能和在校学习所需技能存在较大差距。传统课程教学过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掌握的是一门门课程技能的单一映像,学生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能力融会贯通这些技能。

3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群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多,现在一般认为高职院校课程群建设应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群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

3.1教学条件建设

在教学条件方面主要应包括:(l)具有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而制订的课程群教学要求和群内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具体方案,及群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2)一方面选用国家和行业规划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特别是校本教材的编写既是教师教学及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教学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加透彻、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博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这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群建设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课程群把诸多同学科的课程集中到了一起,给实习实训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在统一建设中也可以统一协调组织,这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t成为可能。

3.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组织上,要形成以课程群建设主持人为总负责人,以各课程主讲教师为骨干,团结和带领课程群内全体教师,围绕教学、科研两项中心工作开展课程群建设各项活动的组织形式;结构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平衡,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研究生学历教师为主体、高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上,保持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加强梯队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不断档、不脱档,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重视年轻教师的业务进修、生产实践锻炼和科研能力训练;制度上,强化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意识,尤其是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培养课程群内学术自由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及教学经验交流,形成固定的交流制度。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单门课程的建设一般只需考虑自身的系统性和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内容的组织形式。而课程群建设一方面要处理好群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相互间的重复、界限不清等间题,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专业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界限清晰、彼此照应、各具特色的系列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主要应包括:(1)课程教学大纲既要体现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相对独立性,又体现与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重点难点突出,精选、精讲教学内容;(2)实习实训大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注重学生就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实习实训;(3)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课程体系统筹规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书育人效果是否明显;(4)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形式因素,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研究性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差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区别,同样也不能归结为物质形式的不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适合本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之间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也都有所差异。对课程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检查,既要考察课程群内各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共通性和学科特色,又要考察每门课程、每位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个性,同时还要考虑作为一个集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上的研究、交流与整体发展情况。

3.5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素质形成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如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将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职能人才,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并重。不能仅仅将考试作为学生期末终结性的学习成绩评定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素质形成规律的手段。其次,应将素质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设计学生素质考核与评价方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践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过程评价,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4建筑施工课程建设实践

4.1科学制定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

我院建筑施工课程群主要是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服务,考虑到建筑施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技能要求也非常高,我们结合“施工员”的技能要求,适当扩展一些现代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新知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广泛调研、精选课程、加大投人,从设备和师资等各方面全力保证,争取建成一流的高职教育课程群。

4.2完善规范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文件

为了规范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我院整合多年课程建设的经验,并吸收兄弟院校的成果,提出了完善教学文件的要求:

4.2.1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教学调研、了解建筑施工和对应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并运用DACuM方法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制定出教学计划。围绕教学计划,我院确定了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等3门职业基础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等4门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力求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尽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全面革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应该是本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除了能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该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应该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统一学时分配。目前我院的做法是每门课程安排理论教学40学时左右,另外安排课内实验20学时左右以及1一2周的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前再安排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2.3统一使用电子教案。课程群每门课程均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电子教案,与习题一起上网,不同教师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使用统一的电子教案,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4.3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任心的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的灵魂,名师主讲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课程群建设质量,我们着重抓了以副教授为教学核心,以高级工程师为实训指导骨干的教学队伍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由系主任牵头负责,全体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按照课程群建设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主持多媒体课件建设、编写优秀教材、培养青年教师等。我院土建类专业自1953年成立以来,先后有一大批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毕业生在本专业终身从教,形成了理论教学严谨扎实、实践训练严格真实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指引,以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发展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精神好、职称、学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各具所长、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始终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选派多名中青年教师到施工一线挂职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兼职在企业从事工程施工、设计、监理、招投标、技术推广、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或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此外,还积极参加横向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完成的生产教科研项目18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先后通过校级或省级鉴定的科研教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8年3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初步建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双师素质”优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4.4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高职教材适度够用的原则,我们重新编写或精心选择了一些与课程群建设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尽减少理论推导内容,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以便于组织教学。此外,特别强调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拓展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专业教师编撰教材,编撰教材是一项孺要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的复杂活动,参与编撰教材能为教师提供接触专业理论并探究专业的机会,激发教师学习的愿望,促使教师不断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近年来,团队教师共编撰了《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实训》等六十多门教材,其中《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等八门教材人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均令人满意。

4.5加强实习实训室建设

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习和实训.根据课程群建设要求,我们对选定的课程,分别建设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保证完成全部的课程实验与现场教学,课后对学生开放,利于学生的自主训练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注意各实训课程的交叉综合。

4.6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小论文、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实践等环节纳人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课程教学尽盘安排在实验室进行讲授,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三是注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课件等资料在校园网内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我院的土建类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措施均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了高职教学的普遍规律,特色鲜明,实践效果显著,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