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产业集群与企业经营的相关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于产业选择集群、产业集群形成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关联性尚缺少深入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辽宁纺织产业和产品结构由过去以棉纺织业为主转为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染、织、纺全面发展。1~10月,全省517户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7.27%,利润同比增长40.74%,利税同比增长31.48%。其中以大连服装行业增长最为突出,桑扶兰、思凡、富哥等品牌服装企业的效益持续增长。大连市197户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48.46亿元,同比增长15.7%;出货值101.52亿元,同比增长7.1%;利润5.7亿元,同比增长10%;利税7.93亿元,同比增长11%。另据统计,1~10月,辽宁省棉纺织、印染、纺织制成品和针织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利润同比增长28.53%,利税同比增长12.06%。大连天马水溶布有限公司、辽宁天泽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瑞光非织造布集团等企业的特色产品效益稳步增长。本文通过辽宁省纺织行业来探讨产业集群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关联性。这对于快速成长中的中国经济进一步挖掘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内生性的成长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关系理论探讨
1.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一般产业集群形成其背后有诸多的因素,学者研究指出一般企业因为相关产业的需求与获得利益,而形成产业集群现象(BahramiandEvans,1995),或以内、外部经济利益为驱动产业集群的因子(Weber,1992)。一般产业集群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人为因素(即透过政策法规规范)和自然形成因素,在本研究中发现自然形成因素较不受认同,而对于透过政策法规形成因素的认同程度也不是非常高,反而是以构成产业集群内部环境的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的需求会较受到认同。所以当企业选择产业集群时,仍然会以上下游供应链及对企业支持性等便利性作为优先考虑的准则。首先,产业集群的形成制造了市场的需求、供应链便利性、服务客户与经济利益等因素。这可以看做是第一优先级。其次,是相关产业支持性考虑列为第二优先级,企业为配合市场营销供货便利性、顾客便利性、上下游产业便利而需要相关产业支持,所以相关产业支持性便成为一大重要考虑因素。交通便利可提升出货效率考虑列为第三优先级,以上三项为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中的三大要素。同时,也应验学者研究中指出的以产业需求面、经济利益面为主要考虑因素。
2.产业集群形成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性
诸位学者研究指出集群企业基于供应链的需求,彼此间为了方便供应货品、相互联系与技术支持等工作,自然而然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里(EnrightandNewton,2004;Bell,2005)。产业集群会带给企业实际经营中的提升原材料供应便利性的效益。以提升原材料供应便利性的程度最受到认同,对企业经营模式构成了最为重要的影响,企业选择周边配套设施、协力厂商支持性及供应链系统等设施完备的产业集群加入,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成效。文献中指出产业集群带来许多好处,例如:产业信息的交流、地理资源的共享、互动性较频繁、彼此具竞合关系等,为厂商创造了合作与信任空间(AhujaandKatila,2001;Stuart,2000),实际上,产业集群造成商业上良性竞争,有助于企业经营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下的周边基础设施完备因素对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提升供应链效益、提升经营效益与造成市场竞争程度都具有预测能力。提升创新系统相互观摩学习的程度,增强区域性的创新系统,可提供企业基本的创新模式,而该创新模式已隐藏在集群内产业的知识基础上(AsheimandCoenen,2005)。也受到重要重视程度的影响,即当集群效应呈现后,集群内的企业易受到该区域性创新系统的正面影响,而使集群内企业更具有创新概念,并且该创新的系统可能早已生根在该产业集群中。同时,透过相互观摩学习可使集群内的创新系获得更佳成效,因而使集群内企业有不断的创新点子产生。由研究资料发现,因企业联盟造成市场垄断程度最不受到认同,也就是说不会因为产业集群而影响市场垄断的情形,因为目前市场自由化、信息透明化,任何一家企业想垄断市场已经不容易,再加上有消费者保护法来保护消费者,有任何市场垄断情形产生马上会受到严厉的处分,而在实际企业间不断的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而且这关系会随着相互间的利益改变而产生变化。
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及假设
本文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把产业集群效应作为解释变量,把企业经营模式作为被解释变量。对于变量的测量采用Likert5级尺度加以衡量(1表非常不同意,5表非常同意)。在企业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中,企业资源相当有限,如何有效运用有限的资源,并以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分析企业外在环境,评估组织优缺点,界定企业竞争优势所在,才能迎接外部动荡环境的挑战,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成为企业经营者努力的目标。一般企业在投资设厂时,一开始评估阶段会非常的审慎评估,同时会考虑企业本身的核心策略为何?企业所拥有的策略性资源有哪些?哪些资源是可以真正使用到投资建设企业上?产业集群形成后所发生的种种效益称之为产业集群效应(Bell,2005)。产业集群形成集群效应体现为对产业相互间的观摩学习、良性竞争、产品发展、顺利引导产品进入市场与在每一创新过程中可获得较佳经济效益(Ermst,2001;AhujaandKatila,2001)。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效率与竞争力间的关系。具体见表1和表2。区域性产业集群对于上、中、下游产业供应链的完备有显著帮助,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是否有高度的关联性,也是诸多学者欲探讨的主题。企业经营模式选择其背后主要的目的,就是企业欲在国内、外投资设厂,而企业投资设立新厂址所需要的资金非常庞大,同时也存在高风险性。如果企业在投资设厂评估阶段能审慎评选一个已形成产业集群,并呈现集群效应的地区加入,将可大大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也可获得较佳的投资报酬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企业经营模式因素与产业集群效应正向相关。
2.调查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问卷于2012年6月30日将正式问卷寄出,总共寄1360家共1360份,截至8月6日为止共回收126份,随后利用电话进行问卷第一次跟催工作,到2012年8月25日止又收到110份问卷,后来再进行第二次电话跟催,到2012年9月15日止又收到20份问卷。总计回收256份问卷,其中有16份问卷无法使用,剩下可用问卷为240份,问卷回收率为18.8%,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7.6%。由表3可看出,其中男性110人,女性130人;具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样本占74%;52%的样本年龄小于30岁;未婚人数多于已婚人数。
3.问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正式问卷以Cronbachα验证各构念的信度。一般而言认为α值大于0.7以上则具有高信度,因此由表4的资料可知,本研究各衡量构念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7,显示本研究的量表信度良好。
(2)效度分析信度虽是衡量良好量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必须更进一步检验量表的效度。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题项是根据国内外文献为基础修改而成,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本研究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测量模型的合适度,分别检验两个构念:产业集群效应(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周边配套因素、区域性创新因素)、企业经营模式(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提升经营效益程度、企业价值网络)是否具有足够的效度水平,分析产业集群效应、企业经营模式两个构念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后的模型合适度结果列于表5。由表5的数据显示产业集群效应、企业经营模式的模型适合度指针中的GFI均大于0.9的理想水平、AGFI亦大于或接近0.9的理想水平,RMSR则小于或接近0.05的理想水平,表示这两个构念的模式配适度相当良好,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过规则相关分析后得到,四组规则相关函数(CanonicalFunction),如表6所示。表中的CanonicalCorrelation代表函数线性结合的程度,本研究有两组规则相关函数的CanonicalR2值是>0.1为0.405,0.134,P-value都<0.05为0.0001,0.0002,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的RedundancyIndex值>0.1为0.229。
所以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符合选用作后续解释的依据。由表6中发现产业集群形成与企业经营模式两构面下变量的第一组规则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都大于0.3,即表示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三个自变量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构面四个因变量皆具有相互预测的能力。检验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下的公共设施的便利性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5.5%,周边配套措施因素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SMC值为27.2%,区域性创新维度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3%。由以上的分析数据可知,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下的三个维度的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充分解释的程度。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有显著关联性。检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6.8%,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3%,提升经营效益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30.1%,造成市场竞争程度维度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0.4%,该项解释能力较薄弱。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四个维度的变量总体上能够被产业集群效应构面充分解释。因此,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集群形成构面有显著关联性。在分析产业选择集群与企业经营模式关联性方面,本文采用规则相关分析检定H2,经过归规则相关分析之后,得到三组规则相关函数(CanonicalFunction),如表8所示。本文只有一组规则相关函数的CanonicalR2值大于0.1值为0.325,P值<0.05有两组为0.0001,0.0002,RedundancyIndex值>0.1只有一组为0.123。所以,只有一组函数符合选用作后续解释的依据。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若大于0.3,则可认定此一变量具有预测相依变量的能力。由表7的数据发现产业选择集群与企业经营模式两构面下变量的相关函数有六项变量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大于0.3,其中有一项变量交叉负载(Cross-loading)系数小于0.3。即表示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三个相依变量对企业经营模式构面皆具有预测的能力,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有三项变量交叉负载系数大于0.3(其中一项变量交叉负载系数小于0.3不具有预测能力),可验证该三项变量对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仍具有预测能力。SMC是指预测变量或准则变量相互解释能力,能解释自构面函数与相依构面函数的相关变异量程度的能力。检验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公共设施便利性因素(fc1)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6.3%,及周边配套措施因素(fc2)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9.8%,及区域性创新因素(fc3)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0.2%。因此,经上面规则相关分析后可知,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三项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虽三项变量被企业经营模式解释程度不强,但仍可验证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有低关联性,详细情形见图2所示。检验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fe1)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1.4%,及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fe2)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14.4%,及提升经营效益程度(fe3)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0.9%,及造成市场竞争程度(fe4)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的SMC值为2.9%,该项解释程度最薄弱。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得知企业经营模式成构面下四项变量有被产业选择集群构面解释程度。
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选择集群构面有低关联性,详细情形请见图2内容所示。由以上数据分析得知,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下三项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产业选择集群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具有低关联性。相对的,企业经营模式构面的四项变量也有被产业选择集群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选择集群构面具有低关联性。因此,得知产业选择集群因素与企业经营模式因素呈低显著相关,所以不能拒绝H2的假设。由以上数据分析得知,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下五变量有被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充分解释的程度,所以验证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与企业经营构面具有关联性。相对的,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下四变量,也有被产业集群形成构面充分解释程度,所以验证企业经营模式构面与产业集群形成构面具有关联性。因此,得知产业集群形成因素与企业经营模式因素呈显著相关。
结论
论文以辽宁纺织相关产业为主轴,探讨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关联性。产业集群形成构面下公共设施便利性、周边配套措施因素、区域性创新因素,具有预测企业经营模式构面的能力,所以该三项因素与企业经营模式下的提升营运竞争力、提升供应链效益、提升经营效益、造成市场竞争四项因素呈有关联性。同时企业经营模式下的四个维度对于产业集群效应构面具有预测能力,所以该四个维度与产业集群效应构面下的三个维度有关联性。而产业集群效应构面函数的SMC与企业经营模式构面函数的SMC都有相互解释程度的能力。因此,可验证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经营模式具有关联性。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带动集群纺织企业快速发展,这对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状况来看,辽宁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结合辽宁纺织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升产业集群内部的公共设施便利性、周边配套措施因素、区域性创新因素,可以更快地加速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向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迈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建设和改进企业经营模式方面的作用:第一,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第二,通过改变集群纺织企业的经营模式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提升营运竞争力程度。第三,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在企业的经营模式上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提升供应链效益程度和协同创新能力。最后,应加快推进辽宁纺织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开展纺织品牌企业创建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提升经营效益程度。
作者:范潇允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