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人才需求也逐渐加大,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教育责任重大。近些年高职院校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校企合作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不仅体现在高职课程设置上和基地实习工作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校园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针对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校园和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提出了几点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问题;研究分析
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效对接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锻炼需要企业为其提供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需要依赖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专业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和企业是分不开的。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宗旨和校风、校训的制定,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规则等方面,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精神、员工守则等方面,主要都是意识层面的建设,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接对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着或智能更要作用,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或教育机构在长期管理和校园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层面的指导性理论,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学校的管理制度,校风校训,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宗旨等等。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等几方面,例如学校的一些粘贴板和展示板上面的宣传内容,一些独特建筑或雕塑上面写着一些教学理念和鼓励学生的语句,这些都是为建立学校学习氛围而建造的,属于校园文化建设里的物质文化部分;关于招生、教师管理、学生行为守则这些都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部分;关于学校的一些活动的组织和集体活动,比如校庆活动的组织,学校晚会的组织等都是文化建设的行为部分等。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更有利于为广大学生建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经营和管理理念的总结,包括企业的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职工的岗位职责等,这些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指导,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要依靠制度建设去完善,制度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规范员工行为的指导性体系,健全的制度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员工的行为规范是规范各个岗位员工的细致规则,对员工是一种合理约束,是企业的管理必须依靠的体制,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有效策略,是一个企业的最基础工作。
(三)校园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内涵
校园与企业文化有其不同之处,高职院校注重教育方面,而企业注重员工管理和企业发展,但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文化建设和约束的对象都是人,校企合作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提供了可能,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可能是企业的一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教育与职业规划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上午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就是向企业输送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校企文化的对接并非二者的简单重叠,也不是企业文化取代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提高的过程,企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实现文化的全面融合,基于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也会对学生起到良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
目前,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校企文化对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很多优秀毕业生被选到优质企业就业,为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职院校教育人才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理论上,还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兼具的综合型人才是企业争相抢夺的对象,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能形成的,要通过学校的文化熏陶,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成为企业员工后,良好素质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文化熏陶遗留,企业的文化建设对员工的陶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员工形成自觉约束的机制,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生以实习的机会接触企业,他们在实习阶段,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会体会到企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会自行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较、相融合,企业中关于员工的团结、进取等优秀的文化精神对高职学校的学生影响很大,会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在企业中为企业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二)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着整体的教育事业,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趋势,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在众多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文化建设。现在教育行业竞争激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存一席之地,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决策者思考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学校外部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保持院校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依赖于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寻求提高自身的文化元素,从而保持学校的活力,找到与企业、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吸收企业中的有效管理策略,吸取企业优良的管理经验利用于学校管理上,在具体管理层面根据校园实际进行调整,寻找到适合校园发展的文化建设之路,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之处,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让校园文化的参与者进入到企业中学习和参观,获得相关经验,对校园文化建设加以指导,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三)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理念指导,基于校企合作的文化交流对于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现在高职院校很多任教教师不只是教师身份,还有很多是企业的优秀员工和企业的管理骨干,他们熟知企业一线操作流程,熟练掌握管理技能,在高职院校任教期间,他们也会对学校的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大帮助,这些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吸取好的管理理念,可以应用在企业的员工管理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学生的自觉管理和约束理念也对其企业有一定影响,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策略探讨
(一)加强文化建设宣传工作,使文化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园地形式,宣传办学理念、教学宗旨、学生规范当理论,促使学生遵循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努力调整自身行为,向优秀人才靠拢;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管理者的积极宣传和教育,管理人员要对员工加强教育,企业也可以通过外部形式将企业精神加以宣传,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利用校园空间,将某一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展示,着重渲染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规范,将企业文化有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二)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促进文化融合与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要想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就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学校和企业积极配合,使学生进入企业接受良好的培训,在生产实践一线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有经验的老员工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企业的文化活动鼓励实习学生参加,并在活动中崭露头角,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促进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之一。
(三)高职院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引入企业文化,因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教学中要灌输企业精神的教学,鼓励学生加强理论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高职院校要在学生实训教学方面下功夫,依据专业特点和岗位就业可能,人性化的布置训练场地,注重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要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校企文化结合更紧密。
(四)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突破口,实现校企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要以培养拥有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学校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指导,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根据企业和市场调整培养策略。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有利于专业及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联系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力度,培养拥有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永红.浅议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J].理论观点,2010(4):102.
[2]江定涛.高职校企文化互动融合的思政教育价值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1(2).
作者:周婷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