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振兴下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村振兴下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乡村振兴下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摘要:我国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家不断给予技术培训和科技投入的支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农业企业经济发展方面也建立了信息化管理,以先进的手段进行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特别是农业企业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的农村建设带来了有力的帮助。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发展

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类社会活动都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农业经济建设也走上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热点话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共享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脚步,提升国民生产总值,推动乡村振兴。

1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1.1为乡村振兴带来动力

我国城市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不断向前发展,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在乡村地区,尤其是偏远欠发达的乡村发展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自然资源匮乏和交通落后等问题的限制下,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受到阻碍,这也是农村居民收入低和生活条件差的直接因素之一。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发展问题出台了许多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在落实的过程中发挥良好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缓慢。信息化的升级给农村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更新了农村的传统模式,并从源头上进行乡村信息化建设,给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动力。

1.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渐朝着农业强国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正在复苏,但是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限制发展的因素,比如地形条件、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这些因素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再加上人口基数较大、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也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变了土地资源缺乏的现状,借助高新技术的优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除草、防止病虫害、灌溉等问题都能够有效解决,土地的亩产量得到提升,带动农业生产,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保障。

1.3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淘汰了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化农业得到发展。传统的种植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依靠劳动,不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传统的生产模式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还会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并降低劳动质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优化种植效果,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农村的产业链逐渐系统化,并在农民的努力下,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在增长,改变了原来贫困的局面。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2.1农村人口知识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推行难度大

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教育条件较差,知识水平并不高,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信息化管理,很难理解信息化管理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本地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性并不高。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地域的阻隔,他们接触先进文化和技术的机会较少,感受不到信息化的作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设施的使用方式不了解,缺少技术指导,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对先进科技的应用意识比较差,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推行的难度较大,要实现它的普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2信息化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设施落后

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绝大部分还都是依靠农民,在一些农业省份,农民的农业专业知识储备还不多,特别是还不能充分认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还主要是采取传统生产模式。在从事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农民大多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生产管理活动,这些经验水平还不能适应新的农业生产,客观上还抑制了信息化管理的推进,阻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速度,不利于我国农业建设的高效发展。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农村地区的经济还在复苏的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落实,一些村民虽然感受到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优势,由于专业知识薄弱,再加上信息化管理人员大多是村民,对国家推行的相关政策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难以跟紧时代步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处于推行的初级阶段,农业信息化管理不成熟,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除此之外,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够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专业水平的匮乏,再加上极其少量的信息资源开发程度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缺乏,开展信息化管理的难度较大。

2.3国家支持力度还不足

经济是发展建设的支撑,因而要实现发展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缺少资金的支撑,发展建设难以实现。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中,需要政府的支持,如果缺乏政府的理解,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难以进行,农村本身经济落后,农民难以负担资金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不仅过程艰难,还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2.4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

如今,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极少选择农业方面的职业,这些人才一般会选择在城市发展,人才都往城市靠拢,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方面的人才相当欠缺,这一趋势就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开展。

3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3.1增强农民信息化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人民群众是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体,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所以要加快农业建设的信息化技术推进,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树立经济化促进发展的意识,实现农业的发展。宣传栏的信息传播能够让农民直观地获取信息,所以可以利用村头的宣传栏展示信息化相关内容和信息技术成果,让农民们通过了解信息技术,增强信息化意识。同时,在乡村振兴环节中也不能忽视农民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充满信心,先让他们了解比较基础或者简单的信息技术,在逐渐加大难度,通过这个过程,能让农民更全面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为了充实农民的生活,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农村地区可以建设图书馆或者文化礼堂,加大农业和信息化技术的相关书籍的投入,让农民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技术。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定期开展科普讲座,让农民及时掌握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

3.2完善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应设施

我国农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设施不完善也是导致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机械化农业生产,所以西方国家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在借鉴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地区,比如广袤的平原可以投入大型的农业机械,对于山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可以选择较为小巧的农业机械。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播种、灌溉、防止病虫害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全自动的农业信息化管理,降低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发展。

3.3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的推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农村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这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但是我国农业本身存在着结构上的问题,如果只是利用自身的优势难以完善升级产业链,这就需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让农业的信息化得到普及。资金的投入是农业信息化的保障,所以政府需要完善保障机制,实现乡村战略投资方式的数字化,并利用有效资金支持农村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还需要争取财政的专项投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并加强与商务部和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3.4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培养出了各种专业人才,推动了我国的建设发展。所以在农业信息化管理方面,也可以根据其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并引导这些人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断完善。专业化人才能够严密思考信息化技术的每一个细节,使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更加专业化和技术化。如果缺乏了专业化人才,信息化管理人员只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操作,这些经验有好处也有坏处,这些经验会受到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影响,当这些经验应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会产生不良后果,影响信息化管理的效果。因而在推行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同时也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更新知识内容,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企业也在增长,农业企业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一种顺应时展的表现,改变了传统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让新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动力。

参考文献

[1]郑峰,丁超勋,余瑞丽,陈静文,邢俊举,陈俊豪.农村信息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对策[J].乡村科技,2020,(3):11-14.

[2]王宇欣.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百科论坛,2020,(11).312-313.

[3]洪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环球市场,2020,(16):15.

作者: 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力孜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