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企业技术能力转移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企业技术能力转移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企业技术能力转移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企业技术能力介绍;外资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提升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负面影响、正面影响、营造有效竞争环境、技术教育和人力资本流动、技术示范、外资间的竞争促进技术溢出、营造有效竞争环境、促进人才流动、丰富获取知识的非正式途径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将企业技术能力细化为识别技术、选择技术、获取技术、利用技术和保护技术等五个具体能力和一个核心的技术库,五个能力会对外资对华技术转移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外资对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获取技术环节,外资对核心知识的封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对于技术库的知识累积,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技术能力;技术库;外资;技术转移

一、企业技术能力介绍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逐渐使用的中介度量概念。笔者把企业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在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识别技术、选择技术、获取技术、利用技术和保护技术的累积性知识。累积性知识构成企业的技术库,技术库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核部分,它外化为操作层面的五个具体能力。通过技术库和五个具体能力的互动,企业形成技术能力系统(如图1所示)。

构建完善的企业技术能力系统,能够使生产者与客户和用户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创新在使用中的价值。通过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压缩创新周期,降低风险。简而言之,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可使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主动进行内部和外部技术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知识存量(尤其是隐性知识)。

二、外资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

外资对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的影响可以从负面和正面两方面分析。

(一)负面影响

1.技术转让的水平偏低,以有形技术为主。定牌制造(OEM)曾被认为是一种技术获取的廉价渠道,日韩许多企业从美国发包商学到一些重要的技术和营销技能。中国企业的OEM却不容乐观,外资公司利用中国劳动力的总量和成本优势,在中国主要从事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而关键零部件仍大量依靠进口。本土企业获取的转移技术更多地是采用打包方式的有形技术产品的技术引进。2001年,关键设备与成套设备合同成交额仍为中国技术引进方式的第一位。这种方式无法获得伴随设备产品的技术知识的细节,对企业技术库的知识累积的增量贡献不大,许多企业只是停留在机器的使用及简单维修阶段。正如格兰仕副总经理俞尧易所说,中国家电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技术,微波炉行业完全靠拼装组装,惟一有点技术含量的磁控管,技术也是掌握在日本人手里[2]。

2.技术获取和利用的高成本。高成本是指国外技术获得和使用的成本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外资具有某些专有技术,刻意提高技术转让的价格或者是提高技术转让的条件,例如法国米西林公司在向中国转让轮胎制造技术上就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同时,某些外商故意向中国输出高污染的生产技术,提高了技术利用的成本。

3.挤占了中国有限的创新资源和科研人才。在外资公司对中国科技人才的争夺不断升级。外资研发机构工作的专业人才中,中国本土的科技人才占了90%以上。一些外资公司通过在中国著名高校设立奖学金或及早签约的方式,提前将优秀人才招致麾下,增加人才储备,拉大了与国内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差距。

4.多以独资形式进入市场,实现技术锁定。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1998年之前,合资企业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模式。可是到了2002年,独资形式已成为外资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模式[1]。独资形式有利于外资实现“技术锁定”战略。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及营销网络等环节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中国企业难以获得相应的技术。据海关1999~2004年高技术产业进出口统计,除了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有大幅度贸易顺差,生物技术贸易顺差略微上升以外,其他所有的技术均为贸易逆差,且大部分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贸易逆差逐渐扩大。这说明,随着外资数量的增加,中国在某些领域反而增加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

(二)正面影响

外资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溢出方面。技术溢出效应指外资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向东道国企业扩散的效应,外资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溢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配套实现技术溢出。通过外资公司与本土企业的后向和前向联系,使本土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提升了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一项针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原料及零部件供应上,国内配套企业的供应率相当于样本企业的71.78%[4]。

2.技术教育和人力资本流动。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让雇员通过直接参加生产过程来学习外商投资业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技术及经营方法。掌握外商企业生产技术或经营方法的当地雇员把技术转移到本土企业或自己的创业活动中。

3.技术示范。当面临外资公司的竞争时,原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土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会加快技术开发的速度。本土企业会利用逆向工程等手段学习外资公司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并通过“干中学”进行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4.外资间的竞争促进技术溢出。一方面,随全球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这迫使外资公司急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榨取“成熟期技术”残值的场所。加入WTO后,中国消费市场的开放为外资公司延长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有利条件,缓解了新产品替代的压力,外资公司纷纷加大对华技术转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日趋庞大,尤其在加入WTO后,消费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对外资而言愈发触手可及。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外资对华技术转移的新动力,先进的技术成为其快速占领这一目标市场的手段。外资公司都努力开发适合东方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形成外资公司之间激烈的技术竞争态势。以汽车行业为例,通用汽车进入中国时,面临大众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和寡头地位,为了挑战大众公司,通用汽车开创了“技术换技术”的模式。通用汽车1995年在上海的合资项目中有关对华技术转移的让步曾被国际同行认为代价高昂,并被斥为“背叛”,而通用汽车恰恰是基于此而在中国汽车市场建立了不同于先行者大众公司的战略优势[5]。截至2004年,通用占中国汽车市场份额的19%,通用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墨斐表示,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绝非短期套利,并提出了新项目发展计划,涉及汽车核心设计研发设施新建、新产品规划、汽车金融服务技术开发等多项领域,投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

客观总结外资对中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一方面,外资公司会抑制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

强化东道国对外资公司的技术依赖,争夺稀缺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等,外资公司还会采取各种手段实行严格的技术控制,限制东道国的研发活动,分解东道国的研发队伍,以维持其技术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外资的大量进入,不可避免地发生技术溢出效应,尤其为了争夺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促使外资加大了技术转移的力度。总的来看,外资对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获取技术环节,而实际上,外资对核心知识的封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们不能希望外资主动帮助丰富本土企业的技术库,对于技术库的知识累积,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三、提升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1.营造有效竞争环境。只有竞争才能打破市场寡头垄断格局。利用外资公司争夺市场的竞争格局来促进外资最大可能地转让技术,从而导致溢出效应加大。

2.促进人才流动。掌握技术人员的流动是技术获取的极佳通道。温州大虎打火机厂1993年从韩国聘请打火机高级工程师,直接指导“大虎”为德国人Intergel创牌生产SOLO,使“大虎打火机”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7]。

3.丰富获取知识的非正式途径。正式渠道获取技术转移是有限的,困难也很多,也不现实。但是非正式渠道的技术溢出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数技术转让都是通过非组织、非正式的途径。很多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计算机制造商要在美国的硅谷建立一个小型子公司,作为观察美国技术的“窗口”。同样,很多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也在日本建立小型子公司,目的是为总部搜集情报、监视日本的技术发展,以便可以先发制人以对付竞争对手,维护自己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地位[6]。在中国,外资的进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存量,促进了知识流动。本土企业要抓住机遇,丰富获取知识的非正式途径。

4.加强企业内部努力。内部努力包括员工培训、内部研发及生产经验积累等。宝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为了保证汽车板的光洁度,根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140多个技术控制点,一个个攻关,有人发现在某工序进行前用刷子刷钢卷可以明显改善钢板的成品率[3]。在具有复杂工艺技术的设备引进中,需要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的努力去挖掘技术诀窍。

总之,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实企业的技术库,技术库的知识存量丰富了才能反过来促进企业识别技术、选择技术、获取技术、利用技术、保护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