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有劳动力进行学校教育、智力开发、职业培训等,以促进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发挥人力资本效用的活动的集合。高职院校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重任。在河南高职教育发展中,应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出发考察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5年郑州市就举行了“中国•中部崛起人才论坛”,这标志着中部区域人才协作机制初步建立。2005年中部六省共同签署了《中部六省人才服务合作意向》,建构了市场对接、资源共享的人才服务平台。此后,中部六省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部六省人才合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初步确立了中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方向、形式等。高职院校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重任,因而,应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出发考察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区域人力资源开发。

所谓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有劳动力进行学校教育、智力开发、职业培训、启智服务等,以促进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发挥人力资本效用的活动的集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人文环境、人口素质等有着较大差异,这些可能会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积极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区域人口的整体素质,将区域人口资源转变为区域人力资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有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迁移及其成本等,其中学校教育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也是提升区域劳动力素质的有效方法。河南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2015年河南省人口将近1亿,生产总值为3701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8万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5万亿元。从河南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看,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无疑需要大力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习惯于用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发展规划”,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以“供给”为目标的“人才规划”受到普遍质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所谓校企合作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教育导向、以“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以一线技术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为重要特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共同合作为基础,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也有助于企业获得熟练的高级技术人才,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

二、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与欠发达大省,如何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现实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人才,才能提高劳动就业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审视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分析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规范,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支持。但是,法律规范中关于校企合作的规定过于抽象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此外,关于校企合作的规定多以“决定”、“通知”、“办法”等形式出现,缺乏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以河南省为例,政府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初步建构了校企合作的组织框架、制度规范,但是政府并未对校企合作给予用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也未制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权利、责任、义务等,这些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2.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但是河南省并未出台校企合作的指导规则、反馈制度、奖惩制度等,不能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校企合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河南省并未提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费补贴,这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带来许多发展障碍。比如,经费不足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制约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近年来,河南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这些校企合作多为短期、自由、松散、不规范的校企合作,缺乏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缺乏权威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缺乏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企业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河南高职院校多以本地企业为合作对象,跨区域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多是校企双方作为独立实体进行合作,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人才培养效果也差强人意。

4.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许多企业都认为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是学校和政府的义务,与企业的关系不大,因而,许多企业都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此外,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目标的经济实体,校企合作往往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时,企业要给学生安排食宿;学生动手能力差、操作技能不熟练,在操作中常会出现次品和废品,这些都会增加企业成本。再如,学生在生产操作中发生事故时,企业还要承担医疗费、抚恤金等,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而,许多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三、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地都积极推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渠道和合作途径,并围绕人力资源培训、智力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流动等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而,要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出发,创新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人才。

1.加强立法建设,完善制度规范。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不断完善立法,努力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要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和费用......承担65%以上的培养费用”。与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法治化、规范化等发展滞后,未以政策文件的方式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权利、义务、责任等。因而,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河南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工作,明确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等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权利、责任等,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比如,可以根据《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制定校企合作的制度规范,用制度保障各个利益主义在校企合作中的合法权益。

2.加强政策扶持,健全运行机制。

当前,河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有前校后厂、学徒制、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多为浅层次合作,只重视签约挂牌,缺乏务实行动。同时,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缺少合作机制、利益机制缺失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较低,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相距甚远。因而,有关部门要根据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利益补偿机制,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高职院校财政、税收、用地、信贷等政策支持。还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建立行之有效校企合作监管体系,明确各方面在校企合作中的具体责任,以确保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能够顺利开展。此外,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

3.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利益。因而,企业要正确认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将校企合作作为获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积极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地、工作岗位、教育经费等,以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员工培训,或者聘请高职教师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也有利于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就高职院校而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比如,可以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灵活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还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共赢。

4.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合作深度。

经验表明,只有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训等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技能型应用人才,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实践课,突出技能课,压缩文化课”为基本思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比如,要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强化实习实训教学,创新实习实训方式。此外,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工作岗位、人才需求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区域人口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能够将区域人口资源转变为区域人力资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此,应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以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亚军,李健艺.从营销视角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J].职教论坛,2007,(6).

[2]卢晓春,李明惠,胡昌送.定岗实习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9,(9).

[3]迟俊,刘晓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

[4]孙中范.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2).

[5]刘妮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作者:冯静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