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市场经济信任危机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市场经济信任危机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市场经济信任危机浅谈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经济问题。中国消费者对自己本国产品不信任,海外代购成为一种潮流,“企业”失信现象频发,企业间经济合同失效、制假售假。一系列经济事实,导致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加缺乏信任,影响中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信任危机。何为信任,霍斯莫尔给出了一个经典定义,信任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得益之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行为。信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信任连最基本的交换都实现不了,中国存在严重的信任问题,造成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建市场经济的经济信任需要从政府、市场、企业、文化、舆论等方面共同努力。

一、中国市场经济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的根源导致的普遍不信任

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那一刻,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新的篇章,改革开放让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风采,历史是可歌可泣的,但是,一些历史事件的背后,无疑不是经济的助推。经济形态的快速演变,让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的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戏剧性的突变,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但是,中国人的心理,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人从“熟人”世界开始进入“生人”社会,“熟人”世界的信任不再适用于“生人”的社会,熟人圈子里的信任,转变成生人圈子里的不信任。不成熟的经济模式,不健全的社会制度,滋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化堕落的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经济生活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信任开始普遍的丧失,甚至家庭生活找中,我们总是先假定对方是不值得信任的,然后再去逐步排除这种假定,而不是先假定对方是值得信任的。不信任,不讲信用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社会信用体系危机趋势普遍化、本能化。

(二)市场经济的怪圈导致不信任

市场经济是充满魔力的,人性自私在它面前不再是羞涩的少女,利益的驱动,人的物质欲望膨胀,在长期的政治高压下使人的物质欲望和正当利益得到肯定,潘多拉的盒子一旦开启,一些人的物质欲望急剧膨胀,在市场经济下,私利不但对经济没有起到破坏作用,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人性中的自私、利己,与斯密说的“道德情感”、大卫•休谟提出的“同情心”和伯克提出的“先在的态度文明以及扎根于绅士精神和宗教精神的自然的保护原则”以及与市场相吻合的信任系统是格格不入的,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相互猜忌和冷漠的现象,信任产生危机。市场的道德秩序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在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道德的秩序是混乱的,大量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形成“坏车市场模式”市场失效,导致中国经济陷入过度投机之中,同时,中国的经济信用失常,表现为经济合同失效,经济信用严重梗阻,使市场交换陷入困境,给人造成“骗子对骗子的世界”的极其恶劣的印象,市场信用严重丧失,信任必然产生危机。

(三)政府职能的缺失

法的精神是建立社会契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自然经济中,简单的商品交换是建立在道德的诚信基础之上的,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分工导致的市场的出现,从熟人社会进入到生人社会,诚信难以通过交易主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实现,社会契约“法”营运而生。传统的中国社会,情大于法,王权凌驾于法之上。随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在西方的影响之下,学习西方,建立自己的法律体系,转型期的中国,缺乏治国的经验,缺乏经济事实的支撑,许多法律是不健全的,加之政府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各种越位、缺位、错位等职权的滥用,影响社会信任体系。

(四)中国的企业怎么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变轨,中国从国有资本,逐渐演变为民营资本、国有控股,中国的企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市场,国内市场的混乱,加之国际市场的冲击,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息制假售假,小企业没有创新能力,大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加之外国企业禁止对中国技术出口,中国企业缺乏与外国企业竞争的势力,没有过硬的质量、没有过硬技术、没有过硬的服务,加之管理不到位,中国的品牌并没有得到本国人们的认可,这也是对企业品牌的一种不信任。

(五)新闻媒体的失航

随着网络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成了一种消费品,各大网络平台争先抢占头条,大量新闻话题,被一条又一条实时新闻所掩盖,新闻媒体人的“理性”思考在弱化,与此相对,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逐渐在淡化。堆积在人头脑中的是一系列的新闻事实,而报道的新闻问题并非仅仅是社会积极面的,很大一部分是恶性事件的报道。与此同时,大量的新闻数据显示,恶性的新闻事件更吸引人的眼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缺少了对经济事实背后的理性反思,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情感,更深层意义的世界观,导致社会信任的下降。

二、市场经济信任的重建

(一)挖掘中国文化,重建普遍信任

重建中国信任体系,需要中国人转变普遍不信任的观念,建立共同的价值信仰,规范中国人的伦理,而“道德共识”是普遍诚信系统建立的首要伦理条件。随着社会分工,“道德分化”,道德的标准日趋自由化和个人化,这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作为同一类,就良心而言,人的本性是相通的,“道德共识”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整合社会秩序的作用是不同的。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如果全社会达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共识,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它要求“自我”心中有“他我”,潜在的设定的前提是:“自我”所不欲的,也是“他我”所不欲的,所根据的是作为人的“自我”与“他我”的共同本性。推演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社会整体的社会道德提高,有助于社会信任的重新建构。

(二)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

综观近代世界经济史,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经历了原始的、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转型后的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不成熟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并不构成排斥道德原则的根据,与此相反,坚持正确的物质利益原则,正确的对待和处理私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就一定要接触道德原则,因此结论就是做道德的“经济人”,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逻辑,也是道德进步和人类精神自律的必然要求。如果把“经济人”行为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绝对对立起来,把“经济人”塑造成与道德绝缘的经济动物,对维护“经济人”假说是毫无益处的。市场经济要求尊重人的独立、自由,有利于自由、公正、平等等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充分肯定和彰显个人价值与主体性价值原则,强化这自主、效益、责任、敬业、节约等观念和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简单地肯定人们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获取财富,而是鼓励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去实现主体自身的价值。市场经济要求人格的独立与解放,内含着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市场经济是理性的、道德的经济,内在的要求建立严格的经济行为伦理规范和市场伦理规范。所以,现实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蕴含着一些列伦理基础,这些伦理观念、规范和制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政府职能的健全

社会历史的发展,“法治”取代“德治”是历史的必然。新时期,相对不成熟的市场,中国法律体系也是不健全的,政府必须不断的推行改革,为了建立市场交易的主体间的普遍信任,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准入、市场禁入、标准化、信息提供、合同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制,就构建普遍的主义的诚信角度而言,政府规制的目标应该锁定在:禁止不信任的因素进入市场,防止不信任的因素在市场中产生;将已出现的不信任因素及时地从市场中排除。

(四)中国企业的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除以营利为动力、以获利为发展的依据外,必须认真的解决怎样获利以及如何既有利又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价值观应建立在“以人为本”、企业的伦理精神“以德为本”、企业的经营理念“以诚为本”的基础之上,创造企业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国企业良性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质量,提高大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道德荣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中国小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单纯的为了利益,假冒伪劣,充斥中国的经济市场,鱼龙混杂,影响中国国内品牌的信用,在这样的一些列经济事实之下,政府提高对小企业的扶植力度,加强市场的管制,对于净化中国市场,提高社会普遍信任是有帮助的。

(五)舆论的正确导向

重建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需要媒体人理性的反思,形成良性的认识、解决问题的媒体机制,正确引导公众去理性的反思,引导公众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而不是把一切问题的责任推给政府,作为一个旁观者,冷漠的看待社会。只有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全民的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整个社会才可能良性的发展。否则就单纯的经济新闻,就地沟油、黑心棉、毒奶粉等一些列的恶性案件的发生,只能加深中国人对本国产品不信任,而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重新构建社会信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市场经济的信任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政府、市场、企业、文化、新闻舆论方面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参与,自觉履行市场的义务,监督管理市场,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郭翠荣 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