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加快农民工城市融入探讨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农民工城市融入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加快农民工城市融入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确定研究数据为无锡市具有产业代表性,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配额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所获得的有效样本。通过BinaryLogistic分析方法得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留城意愿主要和受教育程度、来无锡市的年份、在无锡市的朋友有密切的关系。并针对三个重要留城因素,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是更具活力、理想和激情的一代,是中国目前城市农民工的主体和主力军,尤其是他们很可能将落户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而不再返回农村。他们处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地带和公共服务的边缘地带,受到现代城市理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冲击,形成了独特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之所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是因为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农业和农村的特征减少,城市的特征明显增加。他们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身定位的转型期,已经由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型成为逐渐脱离土地和农业,独立于城市之中的新的阶层和利益团体。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极为鲜明且富于变化,他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性格及特点最终成型的阶段,他们现今的变化趋势直接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流农民工的属性、特征和境遇状况。

一、研究数据样本框的确定

对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进行研究,实证调查中的问卷法是一种可取的选择。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抽样框的建立就成为一个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可行的前提下,本研究采取了选取无锡市具有产业代表性的五个主要行业,即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配额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获得全体农民工4343份有效问卷,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995份。在影响融入因素中主要选取融入多个方面的指标,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情况。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在微观层次的定居发生机制中,已有研究注意到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市生活时间、收入等影响因素。这些研究的基本结论是,较高的年龄、较低的文化程度、较短的进城时间、较低的收入、较低地位的职业及工种的流动农民,容易产生返回家乡意愿和行动(白南生、何宇鹏,2002;李强,2004;吴兴陆,2005)。这些研究都持个体主义立场,侧重于从社会结构的层级关系出发,通过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市生活时间、收入等属性概念来确定行动者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并以此来推断个体在社会制度安排下受到的作用。农民工的留城定居意愿,既受到行动者具有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属性变量的影响,也受到行动者在城市中可以摄取动员各种资源的社会网络影响。

为检验该假设,使用的变量的因变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它来自问卷中“今后的打算”,请调查对象谈自己的想法,是“如果可能,长期住下去”,“干几年回家去”,“来来往往,季节性打工”,“现在说不准”,“由配偶决定”。在分析模型的时候,将前一项认为“融入”,第二项认为“不融入”,其他项省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自变量:1.年龄:农民工就业于危险行业,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饮食条件比较差,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和休息,因此,随着年龄增大,倾向于返回家乡而不是留在城市;2.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工容易接受和适应城市生活节奏,将倾向于留城定居而不是返乡;3.城市生活时间:英格尔斯认为,工厂经历、大众传播媒介、城市生活、学校教育是获得现代性因素的重要因素(英格尔斯,1992)。在城市生活时间越长,农民工越可能将在乡村积累、学校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转化为城市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越可能积累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劳动经验、语言技能等人力资本,也越可能适应城市生活;4.收入:有研究指出,当农民工在城市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时候,就可以支付城市生活所需要的各项支出,如房屋、子女教育、医疗费用等,因此将可能倾向于留城定居而不是返回家乡;5.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6.无锡市的朋友:彼得•布劳提出的“与其他群体和阶层的交往,推动和促使向这些群体和阶层的流动”假设,容易得出这样的推论,与“城里人”交往将促使农民工向城里人阶层的流动。考虑到行动者摄取资源的可接近性,本文考虑其在无锡市朋友的数量。

(二)BinaryLogistic分析

将前述的自变量指标纳入不同模型进行二项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模型一纳入了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可以看出,年龄、月收入的对数、性别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分别是0.360、0.727和0.575,均大于0.05和0.001,可以看出,1.年龄是一个复杂的因素,对留城意愿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2.月收入的对数也没有明显的影响;3.来无锡市的年份显著性大,达到了0.000,这说明城市生活的时间越长越倾向于留城定居而不是返回家乡;4.受教育程度与留城市意愿明显,sig值为0.001,这证明受教育程度与留城意愿的关系相当的显著;但是教育程度在各个学历之间,差距不是十分的明显。超级秘书网

分析发现,随着受到教育程度的提高,留城意愿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未上过学33.33%,小学56.00%,初中57.06%,高中、中专75.73%,大专75.73%,本科95.24%,本科以上达到了100.00%。

模型二中纳入了来无锡市朋友的数量,统计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和来无锡市的年份的影响与模型一相同,变化的是他们的具体影响力;但是自变量无锡市朋友的数量影响显著,达到了0.061,这说明在控制了其他纳入模型进行分析的变量的情况下,来无锡市朋友的数量越大,则越是倾向于留城而不是返乡。

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的各个学历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回归的时候选用受教育程度这个变量,从上表的数据来看,受教育程度提高一个级别,留城意愿为1.942倍;来无锡市的年份,每在无锡市多一年,其留城意愿为1.174倍;在无锡市的朋友多一个,其留城意愿为1.163倍。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应该通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全面发展达到经济发展、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总目标。

(一)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水平

新生代更希望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他们每月用于自我教育培训的有60.19元,有65.6%的农民工没有接受任何形势的培训。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继续学习、再培训意愿折射出的是强烈的再发展动机。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强烈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倡导和鼓励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一要注意克服短视病,培训要避免盲目性,培训内容或滞后或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应着力解决;二要注意培训具体效果不佳的问题;三要克服工作培训中存在的政绩化、形式化倾向。落实农民工教育培训责任,加大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整合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推进农民的教育工教育培训投入,整合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

(二)提高他们工作的稳定度和在城市的时间,相应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收人的期望很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增加农民工工资的迫切性。调查表明:他们来无锡市之后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工作不稳定”和“收入少”。比例分别达到了33%和9.1%。同时有40%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基本不能完全维持生活,其中明确表示不能够维持的比例高达16.6%。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以及小城镇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上升,并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生活消费的多样化也迫切需要提高工资,因此有必要适当地提高工资水平,具体的工资提高过程可以依照两个指标进行,一是农村以及小城镇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二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所增加。

(三)倡导城市社区和群体的接纳,给予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更关心不文明行为,犯罪行为和政府改革,这三者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6.4%、14.2%和16.7%。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生活、渴望城市的接纳,城市应将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如北京市已经成立农民工管理委员会,落实属地化管理,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做到与常住人口的同服务、同管理,切实使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区,实现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要努力消除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隔阂,营造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氛围和环境,只有这样,双方对于彼此的认识才能深化,互相看到对方的长处,新生代农民工才能适应城市生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

参考文献:

1.JohnWhalley,ShunmingZhang,Anumericalsimulationanalysisof(Hukou)labourmobilityrestrictionsinChina,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83(2007)392–410.

2.LIU,Z.,Humancapitalexternalitiesandrural–urbanmigration:EvidencefromruralChina,China,EconomicReview(2008),doi:10.1016/j.chieco.2008.04.001.

3.YuZhu,China’sfloatingpopulationandtheirsettlementintentioninthecities:BeyondtheHukoureform,HabitatInternational31(2007)65–76.

4.兴陆,元名杰.农民工迁移决策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01).

5.陈占江,李长健.新生代民工的发展困境及其解决机制[J].求实,2006(01).

6.张叶云.转型期社会资本在青年农民工就业中的地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7.杨宜勇,杨欣波.青年农民工创业:困境与脱困[J].中国发展观察,2008(2).

8.朱虹.打工妹的话语策略与城市适应[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