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区人文环境创建途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新区的规划建设为增进国际交流提供舞台
武汉新区的规划建设,不仅在于武汉三镇的均衡发展,而且对武汉加快建设国际性城市步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为这里提供了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契机和舞台。国际交流需要载体和平台,选择合适路径,策划相关项目,有利于推动交流,促进合作,形成有利于新区发展的人文环境。对照国外学者的部分观点对帮助我们理解建设国际性城市很有启发。英国两位学者科珀斯和科兰布克•德卢特合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分析了构成世界城市的几个主要因素。第一,必须能够有效地进行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点对国际经济交往极为重要,舒适的居住条件、多元化的都市人口结构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吸引了本国、本地区,而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二,必须有创造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和创造收入的能力。过去只有大城市才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也能做到这一点。第三,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的能力。一个城市要在国际经济中有效地运转,必须在这三个相差的要素中取得一种平衡,消弱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保持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保持城市的国际地位,构成城市发展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还应放到世界范围进行比较。实际上,内陆中心城市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想法往往不被看好。
一是内陆城市不像东部沿海城市那样,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已经逐步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对外开放方面占有先机、便利的优势。至少到目前为止,代表中国进行世界经济竞争或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是东部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二是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也不同。最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对中部地区提出的要求是: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不难看出,中央对东部地区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外”,即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对中部地区的要求则可以概括为“内”,即粮食生产、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基础设施、现代市场体系等。
三是目前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联想到武汉新区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勾划出内陆城市进入国际性城市行列的必经之路:从城市形态上讲,要实现旧城到新区的转变;从功能上讲,要实现乡村—城市化—国际化的转变。可以断言,这将是一条并非坦途的路程。自从199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以来,历届市领导都没有轻言放弃。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是一项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宏伟目标,符合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武汉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基础条件。尽管目前武汉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与国际性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只要能够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最终定能实现把武汉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新区的规划建设为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提供了一个进行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交流的契机和舞台。
二、新区人文环境国际化的四个路径
现在,武汉新区已经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我们对于实现城市的宏伟目标,已经不是“要不要实现”的问题,而应当是“如何实现”的问题,即选择什么路径来实现的问题。我认为,武汉新区应当在武汉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率先垂范、一马当先的作用,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成为打开武汉与国际交往、交流的大门。武汉新区人文环境建设的路径应表现在四个方面:产业、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1、产业国际化是新区人文环境建设的原动力。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国际化的标志已不再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扩大,而是直接投资的不断上升,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跨国公司流动资金的急剧增加,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新区的主要功能定位之一是现代制造业基地,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尽快使新区具有创造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和创造收入的能力;二是能够吸引国内外一流制造业企业。因此,新区制造业的发展就是要吸引国际国内一流制造业企业来到新区,利用这里的综合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发展形成企业新的增长空间。目前,以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的年产30万辆轿车项目为龙头,一大批国外跨国公司及国内著名企业纷纷来区落户,形成了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食品饮料、机械、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工程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新区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土地利用模式上作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即要对引进的产业项目设立一些必要的“门槛”: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市场效益好、投资规模大、生态效益好,等等,并相应地引进跨国公司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销售中心、培训中心等。产业国际化的过程伴随着人文环境的国际化。随着境内外企业大量聚集,不仅带来新的生产要素,而且形成新的文化氛围,也为新的文化交流融合创造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新的文化氛围和新的文化交流融合变成现实。我认为,除了引进的境内外企业自身的名称、文字、符号、标识、颜色、图形、产品、厂区建筑、园林绿化等可以形成视觉和感官方面的环境效果外,开发区还需要通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如举办茶话会、音乐会、联欢会等等,加强人文环境建设的目标。作为拥有较多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和较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地区,新区还需要有更加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突出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这样会使得新区凸现文化的和谐氛围,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
2、社会国际化是新区人文环境建设的基础。城市国际化,不仅是表现在物质形态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只有实现了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的国际化。因此,城市国际化,与城市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实现国际化密不可分。国际性城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国际性功能的正常运转和发挥,都离不开高素质、具有开阔视野的人才和市民。要通过普及教育、职业培训、再教育等手段提高劳动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使之与国际性城市的先进水平相适应。同时,国际性城市还以其特有的优势来吸引和接纳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这也使国际性城市的人口结构产生新的变化,而人口结构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活的多元性正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重要的文化特征。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纽约市的800万人口中,在国外出生的占35.9%。伦敦也是一个人口结构极其多样化的城市,居住在这个拥有75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里的人操着300多种语言。正是由于这种多种族多文化多阶层的共存,从而形成了国际性城市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武汉新区内的教学、教育培训机构,如新江大、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外国语学校等,应开阔视野,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创造条件。
3、文化国际化是新区人文环境建设的灵魂。国际性城市不但应当是国际资本、信息、技术、商品的集散中心,是国内、国际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而且也必须是国际间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心,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通过世界性的经济、贸易与文化科学的联系,使城市处于国际发展的背景之中,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这一点来看,文化赋予了城市的灵魂。文化的交往与融合是国际性城市之间交往的重要内容。新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一是要“立新”,如新建的琴台大剧院、武汉体育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舞台;二是“持旧”,我们在建设新区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好优秀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和自然山水风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往中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各国人士。在这方面,武汉新区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如归元寺、晴川阁、古琴台、知音故里、汉阳树等。在新区建设中,一方面要保护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载体,另一方面还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国粹的东西,越能够吸引异国他乡的游客。在“立新”、”持旧”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有一支高素质、勇于创新的咨询、策划、营销队伍,通过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充分发挥新区文化旅游资源和文体设施的作用。
4、生态环境国际化是新区人文环境建设的标准。生态环境问题是国际性的问题。生态环境国际化的含义是否可以概括为促使生态环境向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看齐,以目前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作为我们建设新区生态环境的标准。这肯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生态环境这道坎,而我们现在还在努力爬这个坡;发达国家已经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由多到少的阶段,而我们正处在由少到多的阶段,治理起来还有一个机会成本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而降低标准,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
目前,新区的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寻求国际合作,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向国际上先进国家、先进城市学习、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向国际上先进城市靠拢的过程。谋求新区生态环境国际化,不仅对我们建立和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有警醒的作用,而且为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