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将从农村城市化的现存阻力着手,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集聚效应、户籍制度等方面为解决对策进行粗略的思考。
关键词:西部,农村城市化,小城镇,二元户籍制度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农村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等方面都体现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是否达到了人民的期望值。我国目前农村城市化存在着很多的阻力及问题,尤其是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城市化效果欠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民生保障问题等。因此,找到一条适合现阶段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城市化的内涵
高珮义在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一书中把城市化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农村不断地发展向城市,并最终被城市同化。二是农村内部自身的城市化发展。三是城市的城市化,即城市自身内部的再度发展。四是不同领域内的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工业城市化,文化城市化,人文景观城市化等。从本质上讲,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从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的居住地由自然村落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以及非农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二、中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阻力
1.地形和区位的天然差异对农村城市化的阻力。
由于第三阶梯地势较低,城市建设的难度小,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城市规模得以扩展并集中成片。所以目前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上。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并发展程度低。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东西部城市与农村的天然鸿沟。
2.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后天差异对农村城市化的阻力。
工业文明对城市和农业文明对农村的不同冲击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革命使资本不断得到积累,城市规模得以扩大。而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位置,导致商业发展极其落后。
3.小城镇发展的困境及其对农村城市化的阻力。
小城镇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中扮演着媒介的角色。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过“小城镇,大战略”的论断。然而由于小城镇一般规模小,产业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加之其缺乏合理的规划,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产生了选地不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效率低,技术差,环境污染成为乡镇企业的诟病,城镇就容易进入缺乏企业支撑的“空壳化”境地。
4.社会矛盾升级对农村城市化的阻力。
当前,农村与城市之间贫富差异悬殊,干部与群众,政府与群众的问题日渐深化,矛盾也随之升级。政府机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公共权力寻租、去熟人社会化、乡村社会灰色化等现象,动摇了社会公共权力的权威。
三、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对策方法
1.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只有深入贯彻和确立了人本观念,城市化才能以人的需求为目标,为人的生活而服务。其次,树立创新意识,让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全方位的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2.因地制宜,均衡发展。
根据我国不同行政区位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原有的经济发展手段和方略。对待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和乡村应该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即因地制宜的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1东部地区发展策略。
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强化产业的融合度,以区域经济为半径拓宽综合服务,以国内外联手的手段做大做强服务业。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条件实现产业升级。
2.2中部地区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应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的层次,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地区经济支柱产业,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3西部地区发展策略。
第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是注重生态保护,把经济发展和环境的良性互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受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和合作。小城镇利用以其辐射效应和聚集效应,带动周边发展。
3.统筹城乡,合理配置。
3.1发挥城镇作用。
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突破口。在其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与大城市的协调,与中等城市配套发展,带动周边乡镇的规模性发展就十分重要。从政策上减少小城镇的数量,技术性的扩大其发展规模,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运用不当、资金分配不合理、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出现。
3.2调整产业结构。
小城镇发展程度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息息相关。它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各个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协调运行的过程。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综合利用多方资源,发挥小城镇本身优势。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政府有执行国家意志的权利和保障居民安全的责任,着手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定,着力解决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建设阳光性政府,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从源头上避免政府设租、寻租的出现。第二,政府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应该努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第三,提供公共产品,做好共公共服务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第四,落实农村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疏通人民群众表达政治意愿的各项渠道,建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程序和体系。
4.完善制度,弱化壁垒。
4.1弱化安全隐患。
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使来自各地区、各阶层的人口都能处于有效的监管范围内,消除了流动人口这一巨大的安全隐患,是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途径。
4.2消除身份歧视。
在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民几乎是“二等公民”,很难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等的权利。国家应从法律层面消除身份歧视,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快把农民转向市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更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关键的一步。
4.3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广袤,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较好。而在久而久之的人类活动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突出。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不仅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也使得耕地和森林等植被在最低的成本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四、结语
我国农村城市化在动力机制和阻力因素这二者矛盾运动中得到极大的发展,合理运用内生因素和外在条件,给农村城市化创造更多契机,勇于面对这个过程遇到的阻力并积极着力解决。农村城市化将会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以农业为依托的我国经济也会实现进一步飞跃。
参考文献:
[1]刘志武.西部发展小城镇:意义.问题.对策[J].2000.
[2]刘尧.论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J].2004.
[3]王刚.论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5.
[4]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与新农村建设[J].2007.
[6]朱启臻.《农村社会学新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作者:陈琳 单位: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