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攀枝花为例谈生态旅游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生态旅游足迹与低碳经济
1.1生态旅游足迹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出现和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从不断显现的事实中,意识到旅游业可能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和文化带来负面影响。这一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能使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在此背景下,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和计算的方法与模式。其中,生态足迹就是一种有效测度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模型。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最早是由加拿大的生态经济学家里斯(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其博士生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即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所必需的各种生物性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需求),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明了,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空间尺度和人口规模下[1]。为了综合测度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将生态足迹方法引入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即旅游生态足迹(touristicecologicalfootprint,TEF),并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2~3]。此后,国内外学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业发展实际,不断吸取新的理念和方法,完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1.2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进步。早在1992年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EnergyFuture:CreatingLowCarbon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具有早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命名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带到发展低碳经济上,人们希望以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本次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的一次机会。低碳经济无疑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成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强调全社会、全人类都要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充分发掘生产领域和生活消费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旅游业与环保存在很大的关联,具备一定的低碳产业性质,并日益显示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基础[4]。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新形势下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上述背景下,“低碳旅游(lowcarbontourism)”应运而生[5],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旅游业无论从产业性质还是产业“责任”来看,都具有贯彻和落实低碳经济理念和方法的优势,有助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6~8]。
2数据来源和分析
2.1研究对象攀枝花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出“大工业、小农业”、“大第二产业、小第三产业”的特点,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旅游业始于本世纪初,10年来,经历了两次重要转折。2005年成功创办优秀旅游城市,承办了四川省首届冬旅会,为旅游业的起飞奠定了品牌基础;2008年,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提出了“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区”的战略构想,使全市旅游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阶段。本文选取2005年和2008年两个时间点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吸取“低碳经济”的理念和方法,定量测度和分析攀枝花市旅游生态足迹,衡量全市经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变化情况,为指导和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2数据来源及建模分析本文数据来自《2006年攀枝花市统计年鉴》、《2006年攀枝花市年鉴》、《2009年攀枝花市统计年鉴》和《2009年攀枝花市年鉴》。采用生态足迹定量评价模型,将能供给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分为耕地、森林、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六类。为使计算结果能够进行国与国、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比较,各种土地类型均衡因子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生物资源1993年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而设定。攀枝花市的生态足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生物资源生产足迹,主要包括农产品(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料、甘蔗、烟叶、烤烟、蔬菜等)、动物产品(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奶类等)、木材产品(水果、茶叶等)及水产品等;(2)能源生产足迹,主要有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煤制品、焦炭、其他焦化产品、焦炉煤气、高炉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热力和电力。计算时除将热力和电力的消费转化为建筑用地面积外,其他的能源消费均转化为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积。通过计算得到攀枝花市2005年和2008年生态足迹(见表1、表2)和生态赤字(见图3),并对2005年和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比较(见图1、图2)。第一,生态足迹。由图1可知,化石燃料生态足迹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2005年、2008年两项合计占其人均生态足迹的比例均达到90%以上。
说明攀枝花市生态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方面:
(1)吸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污染以及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随着攀枝花市快速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倾力打造高水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目标的实施,以钒钛、钢铁、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加工制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对能源,特别是对以煤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并会进一步扩大,资源型城市能源匮乏和环境治理难度大的局面将进一步显现;
(2)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压力。攀枝花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等供应保证。因此,作为资源型城市,解决能源问题,第一,必须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无碳和新能源技术,着力转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解除(unlocking)“碳锁定”。攀枝花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被誉为“世界水能大宝库”,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天然温室”,应大力发展水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努力促成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形成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碳脱钩;第二,必须提高能效,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同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确保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第三,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和支持技术、制度创新,为传统的“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平稳着落、逐步解除“碳锁定”构建发展平台。第二,生态承载力。由图2可知,最大的是林地和耕地。耕地占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承载力比重由2005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23%,林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占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承载力比重有所增长,分别从2005年的55%和16%增长到2008年的68%和21%。水域也有快速增长,增长了114.03%。表明攀枝花市生态供给类型比较多样,具备发展多元化产业的条件,这为全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林地和耕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是攀枝花市生态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第三,生态赤字。由表1、表2可知:2005年、2008年攀枝花市分别达到9.57hm2/per和13.05hm2/per,具有较大的生态赤字,并且2008年比2005年增长了36.36%,生态赤字仍在增长。从图3可知,只有林地出现生态盈余,其他各种土地类型均出现生态赤字,说明林地对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减轻环境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攀枝花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林业发展、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有效增加了全市的生物碳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碳补偿”和“碳抵消”,减轻了全市的生态压力。但是,林地的生态盈余2008年比2005年减少了1.14%,而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都在增大,因此,应加大耕地、林地、湿地保护力度,重视城市、农村绿化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碳汇能力。第四,旅游生态压力。2005年、2008年旅游业对攀枝花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均为6.58%,但是,旅游生态压力由2005年的15.05增加到2008年21.58,增长43.4%。说明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攀枝花市的生态压力,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积极响应低碳理念,大力推行碳汇机制,运用新世纪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和低碳技术成果,政府、旅游企业、媒体、社区以及旅游者都要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讨论
第一,将“低碳经济”的理念、方法应用于旅游生态足迹评价,能够有效分析和解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压力的来源,对真实评价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人类经济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维持自然资产的存量及其可持续利用,保持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2005年和2008年攀枝花市旅游生态压力很大,是不可持续的。通过对攀枝花市2005年和2008年生态足迹的分析,攀枝花市具有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优势,耕地和林地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具有发展特色水果和茶叶等现代特色农业的巨大优势,这为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就旅游业而言,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得利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攀枝花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站在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基地的战略高度,探索农业和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注意发挥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体育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第三,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碳锁定”,“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应进一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政策、技术层面上,不断创新、鼓励创新,形成解除“碳锁定”的“技术—制度综合体”[9]和“低碳领导力”,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