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低碳政治的提出内涵和对中国的挑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低碳政治的提出内涵和对中国的挑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低碳政治的提出内涵和对中国的挑战

1生态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文化的批判思想

1.1技术文化的内涵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文化”就开始受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广泛追捧,并呈现出一种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被称之为“技术文化学”的学科正在悄然形成。虽然有关于“技术文化”的提法日渐增多,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目前为止,都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总结下来,“技术文化”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地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及变迁;广义理解的话,就是指技术本身及其传承,以及由于技术传承而形成的技术理论和相应的其他文化传承。虽然“技术文化”一词作为专业术语,并未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专门出现过,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去理解的话,技术的发展终将导致生产力、进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迁。所以显而易见,广义的技术文化概念就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当中。

1.2生态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文化的批判思想从生态的维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文化的批判源于十九世纪的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负面效应。这种批判至少可以追溯到恩格斯那里,他列举了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过度地砍伐森林而导致土地荒芜的众多实例,告诫人类不要过早地沉醉于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征服。虽说19世纪的全球生态问题尚未达到特别严重的程度并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系统探讨。但是,马克思主义从生态的视阈下对技术文化的批判思想是存在着的。众所周知,技术文化是一个应用过程。生产实践是人类实践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实践形态,物质生产实践是以劳动的形式展开的。而人的劳动是劳动者凭借技术通过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上展开和完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技术应用总是带有盲目性和浅显性,这从当时的人们只看得到技术所带来的现实利益而从来看不到以发展为目的的技术应用对自然界长期的影响和代价中可以看出。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文献中肯定了技术的正面效应,但同时从生态的视阈下对技术文化的批判思想无疑是对我们人类实践行为的合理性警示,告知人类要反省技术理性和工业化进程给我们的生态所造成的危害,要从中审视技术、重新选择技术。

2低碳政治的提出及其内涵

灾难大片《2012》和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让“低碳”一度成为流行词汇。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应对生态危机、转向低碳发展道路方面面临挑战最大的国家,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污染问题尚未缓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承载能力,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可以打个比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却被凝缩成20多年的集中体现。

2.1低碳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时代延续低碳政治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如此棘手的生态问题,各个国家纷纷选择了低碳政治,肯定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正是低碳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因而,对人与自然的非和谐批判及内在地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和谐的批判,也就内在地包含了对技术文化的生态维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思想体系,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解决时代难题,才是兼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发展低碳型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时代延续,同时也是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2.2低碳政治的内涵所谓“低碳政治”,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气候政治”,主要指各个国家围绕温物质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而国际上关于温物质排放的计算又是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标准,顾名思义“低碳政治”。伴随着全球生态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生态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尤其是著名的“巴厘岛路线”(BaliRoadmap)达成以来,低碳经济理念更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全球向低碳型经济转型已大势所趋。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尽管最终没有达成具体的约束性协议,但却使“低碳型经济转型道路”这一理念又一次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政治思维。人们认为,碳问题从一个技术问题一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博弈,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与扬弃。如果我们把哥本哈根之前称之为“碳议题时代”,那么毫不避讳地讲在那之后世界已经开始进入到了“低碳政治时代”。

3中国应对低碳政治的挑战

3.1意识形态的树立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或是一种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的状态,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优良体现。因此,低碳时代的政治,也必定是只有低碳理念的指引才最具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必须看到,低碳经济不只是经济基础的范畴,首先应该是意识形态的范畴,只有树立了社会低碳发展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才能人为地建立起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也才能促进人们遵循这些制度,积极主动地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朝着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减排的目标转型。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为了力争成为世界强国,我们迫切需要将低碳发展的战略上升到政治的最高层面。首先仅仅一部《可再生能源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倾注全力制定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作为一场社会的变革,中国再也不能以一种完全渐进式的慢转型姿态作为发展的路径。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如果我们再在这场变革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话,那么成为世界强国的愿望就只能是愿望了。

3.2碳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的“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按照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就显得意义重大。国家相关权威部门提出一是不仅要进一步为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技术支撑、维护国家利益,也要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二是要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三是要支撑国家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等当前重点任务,引领未来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低碳是世界各国达成一致的发展目标,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我们必须看到,发达国家在低碳政治的较量中已先拔头筹,其低碳规模已不可小觑,这些国家都是首先在立法上给予了最优产业地位的确定,然后予以政策上、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才有了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在这个进步过程中,低碳政治的竞争依然多于合作。所以我国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得和过去不一样的、更加领先的地位,我们依然要面临来自于“低碳政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