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低碳经济下企业可持续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我国为达成经济高质量低能耗的发展标准,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集合公司治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基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对现代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对此提出应对建议,为现代企业迎合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在全球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能源问题。目前中国国民经济行业中二三产业占比已超90%,低碳经济在国内广泛推行,我国已将绿色经济发展纳入宏观经济管理,致力于维护我国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承担着重大责任,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代表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企业需要跟随发展方向
目前,低碳经济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低碳经济更是成为了我国的发展政策,为了治理碳排放市场,国家、政府、企业共同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推动在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企业和各行业的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建议,体现了当前国家和政府对低碳发展领域的重视深度。从现实情况来看,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口资源消耗使得碳排放量持续上升,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工业排放和生活排放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在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之间,企业需要紧随低碳发展大方向,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升能源利用率,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碳中和、碳达峰”成为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新的投资机会将围绕着低碳经济展开,国内经济需要在此阶段抓住机会以减少行业受到国际上的限制,社会需求变化和产业变迁是必然的,低碳经济也随之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价值。在这个大的政策基调和社会变革的推进过程中,企业如果不进行改变,未来很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政策压力,无法获得高利润率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发展,满足利益。如果不对企业生产加以控制,会加速后期利益的消耗,对企业后期的利益和发展都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存在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投入低碳行业可以通过创新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碳排放,使得同等数量的资源发挥出成倍的价值。以汽车行业为例:据中汽中心测算,“十三五”期间,生产碳排放基本保持在0.6~0.7亿吨/年;其中,约90%的生产碳排放来自电力使用间接排放。初步来看,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未来生产碳排放将依旧保持在0.7亿吨/年左右。因此,为实现生产碳排放的逐步降低,整车企业在提升电气化率的同时,应提高清洁电力使用比例,推广回收利用技术,并进一步提高能效。汽车行业呈现出由内燃机时代向电气时代转变的趋势。能源消耗型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的道路,以期获得更优效率和更长远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新契机
“当前,我国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泽炎讲道。面对政策性的指导和规划,企业迎来新的机会,新生活方式必然会随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双高”型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各行各业都需要重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某些企业面临着被归零、颠覆的局面,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仍然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占比高达85%左右。同时,也出现更多新企业,行业竞争性更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品不断开发,在国内外市场上产生明显增幅,低碳经济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相关行业现阶段的利润极低,但在众多投资者预测中未来发展向好,在政策支持下,企业通过投资碳市场,可以为企业的低碳转型获取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这些问题中隐藏着商业机遇,为企业进行产业转型提供推动力。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资源紧缺状况下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面临严格整治
“十三五”以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初步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截至2019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2%,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任务,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治理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国内资源紧缺使得国内企业生产经营对国际资源市场的依赖性大,企业主导权降低,能源供应不足,此类企业由于其成产的特殊性,在生产成本上更高、资源浪费量更大,使得利润率较低,可用于投入的资金有限,在此状态下循环不仅会使得企业浪费掉大量生产成本,还会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环保部门对于规模小、环保设备不够、工艺滞后、排污严重、污染性强的“散乱污”企业打击治理力度小等因素,使得以利益至上为出发点的部分“双高”型企业宁可缴纳罚款以代替内部整改的成本、在检查期间做面子功夫掩盖问题躲避处罚,环保部门治理方式的欠缺难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双高”型企业需要进行严格整治。
(二)国内部分企业低碳发展内生力不足,低碳表现浅显
目前,国内外很多企业投身于低碳行业,开发新产品,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的产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和改进,已有很大的进步成效,“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逐渐衍生并出现在大众的眼前。虽有所成效,但仍然表现出内生发展力不足,低碳表现力还较为浅显,负面现象不可忽视。例如,某些共享单车成批生产,出现“供大于求,肆意破坏”的不可控局面;再如某些企业只局限于表面低碳以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在实际运行管理和生产过程中依然处于“高消耗、难循环、低效率”的死循环中;同时,大部分高耗能企业忽视内部管控体系,或管控体系过于简单,目的仅仅为了减少开支,而忽视效用,使得工作效果不佳,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究其原委,各行各业仅仅是蜂拥而上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表面时尚,企业自身并未真正的从管理体制、生产活动、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改革,总体呈现出“低碳发展缺乏内生力量、低碳表现浅显”的发展状态。
(三)技术创新不足和专业人才缺失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
能源的价值发挥高低取决于技术水平,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技术人才,所以技术和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技术问题反映在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中,目前可以使用的九大清洁能源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太阳能、生物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水能、核能、飞轮储能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经验不足,且开发费用较高,存在一定的阻力。由于技术水平低和较高的使用维护费用,部分国内龙头企业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地位,展现出投身新经济模式的姿态,但是依然存在技术和经验不足,在企业之间对于清洁能源的使用还没有普遍开来,还需要循序探究。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外公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称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技术中国目前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高等教育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但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的时候都考虑经世致用的原则,考虑的是性价比,就业快、待遇好的专业成为热门专业,而“生化环材”专业在本科阶段没有就业优势,往往需要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在面临生计问题下,大部分人很难专心一致的研究技术,相关骨干人才增长缓慢,然而,这些专业正是“双碳”经济所需要的。这是引起我国相关专业骨干人才的缺口的一大原因。技术是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体现,通常发达国家要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大量投入研发创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人才,但总体推行速度缓慢。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提高企业经营环境应变能力,集中发挥资源优势加以低碳整治
一方面,单纯的依靠企业自身减少碳排放,是不灵活的,可能会导致脱离市场轨道,企业必须要有灵敏的洞察力来应对变化的环境。企业想要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社会政策环境、同行业发展方向、竞争对手领域转型等经营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关注政策法规环境,通过相关扶持政策,认真做好企业转型,寻找机会,规避风险,为企业增加发展新动力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开源节流的理念贯彻生产经营活动中去。根据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可基于产业组织模式或者资源基础模式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应对在低碳经济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企业需要科学理性分析,只有取舍清晰、资源集中、持之以恒的企业,才有可能建立核心专长并借此持续、稳定的获得发展和收益。企业可以在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通过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绿色生产,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产业体系向集约化、高端化升级,实现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低碳化。同时,创新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做好企业使用能源规划、年度计划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评估考核机制,保障规划有效落实,用企业先天优势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约束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培养低碳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低碳发展内生力
“双高”型企业要转型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内发性的转型才能有坚定的发展力量。企业应当树立长远的发展目光,低碳经济是现在的时代主题,全球各个国家都在参与竞争,若企业此时坚持发展“双高”经济,保留了短期利益,却难以获得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最终会落入淘汰的队伍。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与各企业合作共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技术交换和经验学习可以快速的解决技术短板改善内部缺陷,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生态经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传播低碳经济的理念先锋队。企业内部员工应当统一思想,深入学习宣扬低碳经济的内涵,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协调重大关系,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积极稳妥推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面对产业趋势、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形势、突袭疫情等诸多变化中果断、从容的面对,在危机中寻找契机。真正理解低碳经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重视人才与技术培育、引入,加快企业低碳可持续步伐
应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骨干人才以及技术的缺失问题,本文认为需要从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入手解决。在国家层面,国家需要就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大财政投入用以支持技术创新。同时,推出与能源开发相关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技术引进、培育的政策以提高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为重点专业优秀人才提供一定的环境支持。此外,需要严格监督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育的进程,对于滥用公关资源、骗取科研经费、学术作假等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在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应配合好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好政策的实施,将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各行各业中去,同时妥善处理人才和技术在政府当地引进和培养方面的问题,从量与质上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引进。在企业自身方面,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实体,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考虑,制定内部人才和技术培育引进计划,改善就业条件,给予员工一定的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截至2019年底3M公司获批的发明专利已经超过12万项,由最初的矿业制造公司转变为高端杂货店,其成功的转折点在于总裁德鲁制定了“15%原则”,就是允许每个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可用15%的时间来“干私活”——即搞个人感兴趣的工作方案,不管这些方案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往后带来了大量的发明,为公司创造的极大的价值。正是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精神,令3M公司为全世界不断带来新产品,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竭活力。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能源检测、管理、调度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造低碳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应当学习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和技术,与国际市场接轨,改善能源使用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创造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加强对新技术的不断创新,通过技术的创新研究,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转制企业可以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引进这些先进适用技术,从而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获得政府“低碳”支持,推动企业的做精做强。
四、结语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更好的解决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问题,因此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更高的要求。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实现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内外部着手,内部转型优化,外部积极合作;其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明确社会责任,积极加入节能减排行列,从思想上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提高低碳经济在企业内部的重视程度;最后,结合现有技术,开拓创新,加强技术投入,大力培养吸引所需人才,为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之,低碳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兴领域,企业要在此背景下融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协调低碳经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加快低碳转型,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成勤 刘朝霞 邓婷 王一珺 陈青松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