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编辑出版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行业,要求每个从业者都要具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勇气。这就是编辑的工匠精神。因为编辑给大众提供的书籍报刊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传递优秀文化的载体。只有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努力培养工匠精神,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为出版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令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新时期编辑出版行业面临着新的征程和挑战,对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加强编辑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工匠精神培养,努力做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既是对每个编辑个体提出的更高期许,也是整个编辑出版行业应该发展的方向。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手工艺人”。荀子有云:“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的本义即长期使用刀斧等工具制作物件的人。我国古代有“百工”之说,如木匠、铁匠、瓦匠、箍桶匠等等,这些匠人几乎都是从小学徒,终身专心致志从事此项劳动,他们中的很多人因其具备的超出常人的素养而成为行业的翘楚,比如《庄子•养生主》中写到的刀功出神入化的庖丁,以及被木工业奉为祖师的鲁班等。他们的这种素养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若是简而概之,便是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执着的敬业精神,而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足够敬业,才有足够的动力深入学习更高端的技术;足够专业,才能使得敬业的劳作获得更喜人的收成。扩而言之,工匠精神应该包括精益求精的钻研能力、一丝不苟的执行态度、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2工匠精神之于编辑工作的意义
在入行之初,就曾听一些老编辑们自称为“编辑匠”,这其实并不完全是调侃,因为编辑工作实际上也确实是一门“手艺活”。早年没有电脑排版的时候,编辑甚至还需要自己拼版、划版,自行粘贴装饰图,即便是现在,无论是校订文字、布置版面,还是选定纸张工艺,都属于技术范畴。既为“匠”,就必得具备匠人的精神。北宋大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后来的读书人奉为圭臬,因其展现出的是知识分子的担当和使命感。图书报刊是文化商品,编辑从事的是文化工作,天然就负有传承文化、倡导价值的使命。应当认识到,编辑是一种需要情怀和信仰的职业,因为他向市场提供的商品不只是有形的一本书、一卷杂志、一张报纸,更是无形的价值,是历朝历代往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古今中外所有作者的毕生心血,是他们苦心孤诣传达给世人的关于真、善、美的咏叹,对社会人生的理性思索。如果没有后面这些无形的价值,那么所谓出版物也无非是一堆纸而已。前些年有一篇资深出版人介子平撰写的文章《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中关于当前图书现状和编辑素养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日本有一部很著名的电影《编舟记》,可以说是图书出版业行业类影片的一个代表作。电影讲述了一部辞典《大渡海》的问世,十五年间,一群辞书编辑殚精竭虑,多方求索,精益求精,不仅要考据订正已有词汇,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词汇和意象,一次次地更新,一遍遍地完善。中间不得不离开的人对此始终念念不忘,新加入的成员不断被团队的信仰感召,终于“舟”行圆满,“渡海”有成。之所以名为“编舟记”,电影要表达的是语言之海浩瀚无垠,若不能掌握就无法表达心中的想法和感情,而词典就是能载人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事实上,每一个编辑都是编舟的人、渡人的人,经手的每一部书稿、每一篇作品都是载人的舟,有的彼岸是科学,有的彼岸是美学,有的是人性之光,有的是道德之巅。身为编辑,有如此之使命,务应尽心尽力、谨小慎微、精雕细琢地对待手上的每一部书稿。邹韬奋先生说编辑出版人的任务是“必须同时顾到全国大多数人的文化食粮的需要”,“是要使最大多数的同胞在文化水准方面能够逐渐提高与普及,这对于整个国力的提高是有着很大的效力。出版是与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行业,出版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出版的最终目标在于赓续文化。作为编辑,我们生产出来的图书等出版物,就应当背负起社会和文化的良心。哪怕从实现个人价值的层面来说,也唯有矢志不渝地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才能成为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人才。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为我们展现了多个领域里普通却又非凡的劳动者,他们是国宝级的技术工人,也是整个民族的骄傲,而成就他们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每一天都勤奋踏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怎样具备编辑的工匠精神
摘要:近年来,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校和企业的重视。无论是我国经济的转型,还是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是指企业与学校互相配合,共同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期;校企合作;工匠精神;教育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希望企业内的人才都具有工匠精神,能够以劳动为荣,重视技能的提升,敢于创新,具备敬业守信的职业素养。为了建立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很多企业都选择与学校开展合作,采取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度解读工匠精神,配合学校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和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为学生介绍具备工匠涵养素质的工匠人物,力求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知识性和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优秀的工匠追求完美,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享受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工艺品逐渐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是时代的气质,是毫无保留地投入工作的一种生命状态[1]。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执着专注,具有死磕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保持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敬畏自己的工作,通过精雕细琢,将产品做到最好;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创新进取,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敢于创新,力求突破自己,提升技艺水平,实现完善自我的目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匠心筑梦,具有家国情怀,能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融合,具备用技能报国的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要从当下做起,不断磨炼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保证产品质量。
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诉求随之发生改变,为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各个领域都得到空前发展,而汽车领域也不例外,其汽车技术处于不断升级的阶段。基于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创新需求,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应立足于岗位导向下,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汽车行业输送职业素养突出、专业技能熟练、基础知识扎实的全能型人才。鉴于此,技工院校需要细致了解汽车一线岗位的工作内容技能需求,把握汽车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人才培育方案、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和调整,并探寻合适契机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中,借此来着重培育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关键词:岗位导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汽车专业
处于新时期社会发展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应立足于岗位视域下,秉承着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来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除去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还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突飞猛进的汽车行业输送优质的建设性人才。为此,汽车专业教师应着重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向其讲述其内在涵义和践行路径。其中自古以来便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比如春秋鲁国的鲁班、战国魏国的庖丁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着杰出的建树,属于国宝级工匠,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手工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现阶段,国家也提出有“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应着重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特别是技工院校而言,汽车专业教师应采取新颖有效的措施来融入工匠精神。本文以笔者教学经历为切入点,立足于岗位导向视野下,着重阐述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培育策略,旨在为汽车专业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岗位导向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分析
1.1与人才培育要求相契合
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汽车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向转型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为满足汽车市场发展需求,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除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为此,教师应给予岗位导向下,重新规划汽车人才培育方向和目标,在开展课堂活动的同时,还应着重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将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纳入到人才培育方案中,借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在明确人才培育目标时,应将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效融合,从而给教师推动专业建设、创新课程设置提供新思路和指导,进而为汽车行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的汽车技能人才。汽车专业课程具有内容繁杂、专业性强以及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内涵,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摘要: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新内涵。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展,只有把创新创业能力与工匠精神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快速,培养兼具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意义、探究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途径十分必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育全程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能够提升高职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技能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契合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兼具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1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
1.1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内在关联的内生逻辑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2]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以创新为导向、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的新内涵。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展,只有把创新创业能力与工匠精神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精神与创造性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3]同时,创新创业能力本身也包含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因此,二者协同培育是内生逻辑关联的必然要求。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丰富内涵的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中药学专业教育的始终,能够更好的夯实中药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和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本文在重点阐述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中药分析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药分析;课程探索
《中药分析》是在化学、生物学和中药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重要中药学专业课,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整个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中药分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全面控制的观念,使学生掌握中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胜任药品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中药分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更好的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本文在重点阐述“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中药分析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1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中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其体现在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的敬畏和热爱,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和对技术的力求突破和革新的精神[2]。从中药学人才素质培养来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有贡献的中药学专业人才,这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是相符合的[3]。从职业培养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既重技能,也重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与中药学学生应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与中药学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相一致的。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医药思维弱化、中药评价西化、中医药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健康发展。这也要求了中药学人才在中药科研过程中,要具备创新精神。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今后提供优秀的中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性。这恰恰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内涵不谋而合,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走在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