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基于工匠精神的羌族民歌演唱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要求下,“工匠精神”现已深入贯彻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基于对“工匠精神”的探索研究,其精神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思想要求。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文化的丰富体现在羌族风土人情的各个领域,其中,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重要体现,羌族民歌中蕴藏着多姿多彩的羌族文化,是羌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结构分析与风格解析,明确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以及相关培养策略,充分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具有传统“工匠精神”的羌族多声部演唱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文化
根据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具体结构以及其演唱风格,为充分展现羌族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以及丰富性,在“工匠精神”的传承基础上,对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关策略,提高羌族多声部名歌演唱人才的专业性,促进羌族多声部名歌的发展,以此推动羌族音乐文化,甚至是羌族民族文化的发展进步。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透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学习、研究,将“工匠精神”与演唱人才相融合,保证羌族多声部演唱人才的专业性培养。针对羌族文化进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探索研究,鼓励演唱人才的挖掘培养,利用培养策略,提高具有“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才的专业性。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相关介绍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历史发展
羌族是我国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民族,他们多分布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其早在3000多年前,相应的甲骨文上就有了羌族人民的相关活动记载。而对于羌族的相关了解,主要为羌族人民的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其羌族民歌就能较为客观地体现羌族人民的民风风情,展现羌族独特、古朴的音乐文化。而当前我国学者对于羌族音乐文化的产生时间、因素条件都还未有确定的结论,在缺乏文字表达的羌族发展状况下,羌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羌族人民的口传心授。羌族人民在平常的生产生活以及劳动过程中,都有用歌声记录日常行为以及重要事件的行为习惯,在长期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地生活,促进了羌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多声部民歌的形成[1]。在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中发现,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歌词内容较为即兴创作,缺少一定具体内涵,大多为古老的羌族歌词。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概述
多声部民歌在侗族、壮族以及布依族中都有发现,羌族中也有多声部民歌的音乐痕迹。近年来,以羌族为主题的研究层出不穷,而作为羌族文化中的重要体现——羌族民歌,其根据羌族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为主要内容,对羌族多声部民歌进行相关探索研究。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传统音乐中的独特表现形式,它与羌族音乐文化的联系根深蒂固,与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当前的音乐形势以创新型音乐模式的兴起为主,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被流行音乐文化替换,民族音乐的地位逐渐下降,其羌族传统音乐的不断减少有效冲击了当前的传统音乐格局。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主要以时代口口相传为主,而在生活时代不断更新改革的时代变换下,羌族传承者的减少严重影响了羌族音乐的有效流传。倘若想要传承、弘扬羌族传统音乐文化,则还需做多方面的努力[2]。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特征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
羌族多声部的演唱与羌族的历史文化、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在演唱羌族多声部民歌时,时常将曲谱对应的音阶唱得忽高忽低,实现多声部民歌演唱两个音之间的自然滑动。而这羌族多声部民歌中具有的特色演唱风格,被称为“摇声”。在进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时,应现在声乐角度,提炼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技巧,而“摇声”的表现主不仅依赖于演唱者的好嗓子,更依赖于演唱者丰富的演唱经验。“摇声”的技巧处理在于能够熟悉掌握长音、颤音的大幅度应用,同时保证能够在慢速中展现长音特色,结合高亢的假声以达到完美的声乐技巧效果。除此之外,在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无关合唱的人数多少,只有拥有“摇声”技巧的人才能够发挥高声部主唱的突出地位,其他演唱者只能配合低声部的演唱。羌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虽然未通过文字记载,但在羌族人民的口口相传中仍经久不衰。由此可看出,羌族人民对音乐文化的热爱,在其淳朴、原始的民风中,多声部民歌早已融入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吃饭喝酒、结婚丧葬、春耕秋收等生产劳动过程中,都伴有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其每个类别的民歌都有不同的音乐情境。因此,羌族多声部民歌具有多样化的演唱风格,其音乐结构也较为复杂,尤其是羌族多声部民歌中的特殊颤音的演唱。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特征
关于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有男女生独唱、男女对唱、女声交替演唱、男女齐唱、一领众和等多种演唱形式,日中作为特殊的演唱方式是羌族音乐演唱的特色——多声部演唱。在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大多由固定的组合方式,以同音色的歌声合唱或主场为主,也包括合唱式对唱。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基本都由二声部构成,在不同情境下,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也不同,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游戏歌三大类。以劳动歌为例,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旋律多划分为五声性,其中两个声部的演唱一般都由领唱起唱,而后跟唱的声部与其中间间隔一拍或者数拍再与领唱声部重叠。即在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高声部与低声部组合形成二声部中,高声部与低声部的两个音区有着明显的划分[3]。一般情况下的羌族多声部民歌的起音都在较低音区,运用真声进行对应演唱,其音色主要接近真人正常说话的声音,具有纯粹的张力。在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经常出现音程跳跃较大的四五度音,这对演唱者的控制能力具有较强要求。演唱者能够真实自如地运用假声,实现真假声的转换以及具有较强的爆发力,是演唱者关于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的优秀技巧体现。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特征根据羌族多声部民歌的风格特点进行具体划分,在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应有效保证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完整性,其对演唱者的要求更加严格。
三、传统“工匠精神”下的演唱人才培养
(一)传统“工匠精神”的介绍
“工匠精神”,是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对工作者工作态度、学习者学习态度等的态度约束以及精神理念,同时也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一种关于专业追求的理想信仰。“工匠精神”体现了深刻的时代价值,在当前国际经济的发展转变下,工匠精神指明了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性,在音乐文化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工匠精神充分体现了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目标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形势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传承体系。工匠精神与音乐文化教育的融合一定催动了音乐文化进程的发展,工匠精神的有效结合,体现了音乐文化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保证了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当前我国的音乐文化格局主要以新兴音乐形式为主,面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逐渐下降的趋势,针对传统音乐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羌族音乐文化正在逐渐减少,由于羌族民族特色的特殊性,其民族音乐的传承缺乏文字文献的记录,依赖羌族人民的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这大大降低了羌族民族音乐的传承效率。羌族多声部民歌中蕴藏着羌族音乐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以及文化传承性,是羌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其中富含的音乐旋律、音乐技巧都是羌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特色,能够充分体现羌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当前培养模式单一的演唱人才培养过程中,关于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研究是针对羌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解决羌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4]。
(三)羌族多声部演唱人才的培养策略
依据当前音乐演唱人才培养的情景状况,人才培养在一定的模式培养下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是羌族传统音乐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对羌族民歌进行专业技巧的学习时,演唱者常常过于关注演唱技巧的训练。忽略了自身演唱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的传统音乐传承过于商业化,在演唱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了与生活相联系进行对应实践;演唱者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浮于表面,并未深入了解提炼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特质,严重阻碍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针对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
1.注重演唱人才的素质培养,在对演唱者进行羌族多声部民歌技巧性知识讲解的同时,要求演唱者注重演唱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正确树立演唱人才对于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工匠精神”的深入贯彻,形成严格规范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专业培养策略。
2.在羌族多声部演唱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关于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专业水平、演唱技能、综合素质等全方面能力进行合理测评,在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照不同的规范要求,对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专业性进行时间段合理评价。仅通过对应的羌族多声部民歌知识技巧等考核来进行演唱人才的考量是片面的。在当前的音乐文化发展背景下,应相对重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前社会的相关联系,重视演唱人才的社会实践成果,全面客观地对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进行正确评价,以此促进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发展传承,推动羌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5]。
四、总结
在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了解研究下,对其音乐风格以及音乐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总结出关于羌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即在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推动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传承。要求严格培养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保证演唱者具有较强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技巧,以此进行羌族民歌的准确传承。培养优秀的羌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人才,是促进羌族民歌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更是推动羌族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于洋.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1):28-30.
2]梅其君,罗煜中.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研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06):1-5.
[3]付莉.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125-126.
[4]唐好.工匠精神在高校艺术生培养中的实践探索——基于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视角[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15-117.
[5]李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现况及演唱特征[J].艺术评鉴,2016(01):68-69.
作者:辛雅靖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