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度与广度。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尤为重视技术的强大,而技术的强大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高职院校是培养建设“大国工匠”的主要阵营,将工匠精神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理念相融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体现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动力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是否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呼应。目前,职业院校在追求功利性而忽略职业精神培养、企业短缺人才培养过程等现实情况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在高职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融入中,存在观念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课程体系不够科学、执行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等问题。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加强完备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担当与责任。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融合;校企合作
改革开放40年来,时展际遇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愈发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专门人才。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内涵,更是一种生产力。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已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的共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更是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应该是对理性认知的升级。正如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是人性永远无法克服的。人会用促逼的手段强行、蛮横地向自然索取,以求获得人类社会的整体物质利益。构建工匠精神理性认知与构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灵魂。工匠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工作的本真目的是深入探讨工匠制度的构建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1]。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最早的庖丁解牛、鲁班大师的精湛手艺、传统品牌“张小泉”“王麻子”都是匠心制造、良心好物的典范。而工匠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不仅体现了匠人们对作品的精工细造、精益求精、不厌其烦的雕琢细节,更突出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不言放弃的态度,最宝贵的是对材料、技艺、造型、审美、功能以及背后承载的文脉与精神的敬畏、守候与传承的态度。工匠精神被重视,是因为隐藏的每一处一丝不苟的细节都值得学习与尊重。如,德国、日本产品一直冠以品质优、性能强、质量有保障而享誉世界,为国家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与品牌效应,而推动德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客观认识就是德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代表了德国的一种产品精神,也是整个德国在工业发展中的整体展现。这种精神并非天生就存在于德国民族的意识中,而是伴随着德国制造业迅猛发展和职业教育与之相得益彰而产生的一套德国企业间以及工人间共同坚守的内在信条[2]。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是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都是将师道精神、职业精神、创造精神、践行精神融于一体。将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高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是专注理实结合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软实力、加强社会竞争力以及顺应时展的重要举措。
1.在国家战略计划层面上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国质造”型人才回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高品质。从前手工劳动者的身份地位不被认可,社会地位低下,很难找到一种职业归属感,更加不可能代表一种职业精神。现在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的认知、国家的政策都在重视工匠精神人才的回归,越来越摒弃浮躁的“商人精神”。工匠精神人才是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加上理论知识的不断强化滋养,有能力掌握高水平技术和不断对新材料新技术创新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在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的设置上,更需要针对学生彰显工匠精神理念结合的思考与践行。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诉求
通过分析《2017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企业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标准中,对“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方面尤为重视。企业近几年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诉求越来越明显,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工作实践慢慢打磨,终究会尽如人意,但是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恪守精神却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学层面滋养渗透。应从理论到实践武装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学生的道德层次关乎产品的质量层次,这是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高新技术行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是逐年上升的,市场对高职学生也抱有期望。工业文明的发达,与技术、工匠关系、人类创造知识的过程来说,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工匠精神后天是可以培育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认知。高职院校在专业领域给予了学生极强的专业知识,但工匠精神才是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升华,也是人才竞争的关键点,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育中脱颖而出的显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课程融合的路径
1.着力培养学生专注于职业态度与操守
首先要解决对工匠精神与课程融合教育认知程度不足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3]。很长一段时间工匠精神淡化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觉得已经是过时的代名词。学生个人乃至家长对工匠、匠人的理解还停留在手艺人、瓦工、厨师等出卖苦力维持生计的行业层面。认知的偏差,导致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领悟不彻底,对概念感到陌生与模糊。培养的人才势必对爱岗敬业精神领悟浅薄,频频出现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的问题,缺少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从侧面折射出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视度和普及度不够。提升学生的意识应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做起。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育工匠精神认识与灌输环节的精心设计,忌讳理论与实践浅尝辄止的现象。学科之间对于工匠精神的理念可以形成交叉相融传输,在不同的知识领域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2.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的技能及技术教育
技术理性是工匠精神理解的前提。工匠精神之“匠”是指具备极强的专业特性、专业追求、专业操守,而精湛的技能技术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如美的研究电饭煲,用两吨米的实验才让米饭做出来更好吃。技术发展的目的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专业知识吸收的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锻炼学生从动脑到动手再反过来由动手指挥动脑的主动思考。以广告策划与营销专业为例,从前期的市场调查分析、消费者心理分析,到设计调查问卷、实践做调查访问,再到推导市场调查的方法与作用意义等,都完全可以放开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一方面找到了学习专业的乐趣,一方面又磨砺了动手加动脑结合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要求专业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同步导入工匠精神的职业使命感和专业精神的认同感。
3.着力培养学生专情的人文素养以及树立真善美的健康观念传承
工匠精神价值观核心是技术和人文精神。从哲学上说,是对人类社会的终结关怀和追求人类幸福的价值所在。技能、技术、技艺之间互为关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才正确的价值观与使命感的方向标。师生共同拥有高洁的人文情怀、学有所用、掌握一技之长是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践行工匠精神是作为普通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一种留存手段,任何职业者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任何从业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4.着力培养学生对企业岗位的认知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通力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探索之路,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所以,要充分利用此类平台检验学生的技能技术掌握程度与不足之处。学校与企业建立课程置换机制,有些相关于企业文化的课程,可以提早渗透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用人机制,提早对岗位的要求有认知,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相融合,做到人人都爱岗、人人都敬业。每位学生的生长环境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对未来的岗位与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并未理解深刻,甚至是由着性子来,如,岗位不满意、待遇不如意等问题都不能客观理解。有待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给予疏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到乐业、乐学、精益求精,掌握一技之长用以谋求发展。工匠精神另一层内涵是能够吃苦耐劳、不畏困难。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如舞蹈家谭元元的成功靠的是不断打磨的技艺加坚韧不拔的精神;书法家王羲之靠的是一池碧水练就的炉火纯青的功夫。所以,要培养学生在企业岗位上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对一个行业的涉足需要从了解、认知、钻研、喜欢到执着的过程。浅尝辄止发现不了问题所在,同时也发觉不了个人价值所在。深度校企合作是高校探索自身发展需求的关键环节,需要作为高校长久的发展战略。
三、结论
高职院校、高校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更多的社会力量都应认识到,高职院校是肩负着培养立德树人、规范行为、激励思想上进、积极思考问题的具有专业使命的重要价值理性教育,用价值理性的本质规定关怀具有工匠精神个人存在的价值。价值作为理性的一方面,直接参与工匠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肯定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一种全面自由的发展,感受存在的价值、职业的认同感,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教育行为和实践当中,以便更好地优化学风、教风,促进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融合,进而培养专业性、人文性、职业性的工匠精神人文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者需要转变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培养体系、打造匠艺相生的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中,推动社会形成崇尚、践行工匠精神的社会时尚新观点。当然,工匠精神也并非是说说就能达到的理想境界,需要高职院校多方协同,组织各方资源保障工匠精神在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入流动。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会加强工匠精神在学生中的认同,打造润物细无声、春来发几枝的校园文化气氛,从宣传、广播、推文、网站、优秀案例树立起学生崇敬、向往工匠精神的思想境界。高校育人、引导使命在不断探索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与担当[4]。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2]陶红,单丽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2):18—24.
[3]于冠华,武淑平.工匠精神视野下大学生专业使命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62—63,69.
[4]杨文明,张玉芹.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86—89.
作者:袁保华 单位: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