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透水路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透水路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透水路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城镇逐步被钢筋混凝土房屋、大型基础设施、各种不透水场地所取代了原本的绿色。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人行道、自行车道、郊区道路、露天停车场、庭院和街巷的地面以及公共广场等,都喜欢选择由整齐漂亮的石板材或水泥等传统材料为主的硬化路面。致使现代城市的大部分地表被硬化地面所覆盖,这些不透水材料破坏了地面的天然渗透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形成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使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生态失衡,城市洪涝泛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合理使用通透的道路表面,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已经成为了各城市面上不可忽视的焦点问题。透水路面的建设可以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雨天行走的舒适性,调节环境温度,降低城市内涝灾害,符合国家提出的建设安全环保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1.硬化路面的不利影响分析

硬化路面的典型特征就是:采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石板材或水泥彩砖等封闭地表,取代原有的土壤表面,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硬化路面确实起到了改善交通和道路状况,美化环境的作用。话虽如此,但是这种认识确实已经进入了概念上的误区。硬化路面同时对城市生态和环境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

1.1不透水硬化路面虽然整齐耐用,但其最大缺点就是不透水。路面不透水,使得降雨时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断,在依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城市,会使下降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地下水位的降低。从而严重破坏了自然界雨水地下水自然平衡的机制,导致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低。要知道,我国虽然水资源较丰富,可是污染的加剧,河流的干涸,人均到每个人身上已是非常低的了。很多地方经常断水,断电。所以解决缺水问题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计划任务。而硬化的路面实际上是阻碍我们城市系统实现缓解用水压力这一目标的。所以硬化地面对城市环境的危害非常之大。硬化路面这种不透水、不透气的铺装使得城市透水功能不断弱化,特别是下雨天硬化路面地表积水,给城市交通带来诸多不便,城市排水设施的不完善容易造成积水成涝,加重了疏浚系统的负担和江河的污染。硬化地面完全阻止了雨水直接渗透入地,使城市一遇下雨就满地积水,而不下雨时,地面又极为干燥、尘土飞扬;使地面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变的很困难,调节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能力也跟着变低,地面还会大量反射、保留然后释放太阳的辐射热,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的环境舒适度大大减少;同时阻断雨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形成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不透水的路面不但容易积水,同时会降低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硬化不透水路面使城市中遍布“死亡性地面”。也直接影响到城市植被的健康,使得城市中的地表植物难以正常生长,城市的绿化非常困难,绿化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加重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使得用来调节小气候的地表植物生长困难,有的树木甚至因根系缺水死亡、倒伏,从而丧失生态作用。

1.2地表径流对城市地表水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为雨水不能在落地的同时被土壤吸收,便会向四周流窜,形成径流,由于城市地表存在大量尘土及各种污染物,因此径流快速地将这些污染物带入了城市河道。发生严重的积水现象。暴雨过后,由于雨水排泄不畅,会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形成水淹状况,或者使城市边上产生水灾,导致交通堵塞、房屋被淹,产生流行病,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卫生等等。

2.国际先进的透水性路面的使用与研究

2.1解决透水性的材料分析通过对硬化地面危害的了解,改善这一现实问题,既是城市发现需要,也是改善生态失衡的手段。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通过了解发现,用透水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铺设路面,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普遍经验,以环保技术见长的德国却很少见到路面积水。德国的市政,根据不同区域铺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则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从而使地面的40%有绿化功能;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更需要绿化和美化,因此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居民区步行道、校园和公园等步行道路,由于路面使用率高,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会更合适。此外,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暴雨的沟壑。透水性路面的研究和应用起源于欧洲,法国最早提出透水性路面的设想,其初衷是改善公园林荫道树木的灌溉条件。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努力开发各种雨水渗透装置。在新建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予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对于农村的村庄和小城镇,德国也有排积水的高招:建滞留雨水的低地池塘,下雨时使雨水顺地势流入,并形成湿地生态区;让荒地长满灌木和树林,能使降雨很快通过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让各种人工改建的直型河道和溪流恢复原有的自然弯曲形状和透水状态,恢复河岸两边的自然植被带,并让泛洪区与多条这样弯曲的河道、溪流相连;在农田周边,采用修建土篱和灌木带的方法来增加农田对洪水的抵抗和吸收能力等。

2.2解决透水性问题的普遍方法9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用透水性材料来覆盖城市的车道路面。其中在德国,人们正在将以前铺设的一些硬化路面改为透水性路面,以增强城市的生态效果。具体办法有以下6种:铺露草方格砖混凝土通透蜂窝砖的中间用腐殖质填上,草地种子生长其中,可保证40%的绿色面积,适合于露天停车场或自行车道路面。铺地砖草皮拼接型路面。地砖与地砖之间留出一定距离,之间用泥土连接,草生长于泥土上。这样的路面,草和植物生长的绿色连接部分约占35%,适合于公园和人行道路面。铺鹅卵石/碎石路面。路面由大小较为均匀的鹅卵石或小石头散落铺成,通透性强,不长杂草,适合于房舍周边、人行道边难以绿化的露土地面等。在中国园林中,碎石盖路方法的使用非常广泛,现在在欧洲国家的公园和校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此法。

3.结语

透水路面能平衡城市生态系统;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不会造成积水,而且地下水位迅速回升,补充地下水资源;可有效地回收利用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天晴时,渗入砖底下或保留在砖里面的水会蒸发到大气中,起到调节空气湿度、降低大气温度、消除城市“热岛”作用。由于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减少了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在人行道上铺设合适的透水路面,即不影响美观,也可起到防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