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渭河上游环境污染特点及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对渭河上游渭源、陇西水质及排污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流域内水污染特点进行了探讨,为解决渭河上游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具体思路。
【关键词】渭河上游;水污染;污染成因;防治对策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陇东高原、天水盆地、关中平原,至潼关入黄河。近年来随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肃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2050年)》中明确提出渭河水系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因此合理高效地降低渭河上游地区污染物排放量,改善上游水质成为当务之急。
1渭河上游水质现状及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近两年渭河上游渭源、陇西县水质监测数据,渭源三河口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陇西土店子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符合Ⅲ类水质标准。但水质波动明显,月度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枯水期水质恶化严重。2015-2016年间,有1个监测月实测水质为Ⅳ类,1个监测月实测水质为Ⅴ类,1个监测月为劣Ⅴ类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土店子断面近五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总体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通过对渭源县、陇西县污染排放统计[1],2015年,两县废水排放总量1075.6万吨,农业污染物排放COD336.9t/a,氨氮58t/a,总氮606.2t/a。工业污染排放COD1069.5t/a,氨氮15.5t/a,总氮23.3t/a。生活污染排放COD4557.3t/a,氨氮559.8t/a,总氮845.9t/a。总体来看,在渭河上游流域污染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
2渭河上游环境问题的特点
2.1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
渭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量水少。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谷坡陡峭,植被稀疏,天然抗侵蚀能力弱。地理环境有利于热对流生成暴雨,单次降水强度大,降水集中,加之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随着渭河上游陇西县、渭源县人口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过度且不均衡的开采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导致陇西境内地表水断流达40d/a,地下水水位以0.2~0.5m/a的速率持续下降。进而造成渭河流域生态功能明显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2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研究薄弱
陇西县和渭源县均位于“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不足,对于生态系统、流域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安全等的调查都严重缺乏,亟待全面系统地组织对全流域的生态现状、污染排放和生态安全等要素进行调查和研究,摸清底数,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制度。两县目前尚不具备常规监测能力,没有系统的全流域环境监测数据。因此,急需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生态监测能力,形成有效的生态监测体系。
2.3污染负荷持续上升,环境容量不足
渭河流域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畜牧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农业和畜牧业污染将持续增加。随着区内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污染源不容小视。按照现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GB3838地表水Ⅲ类功能区水域时,执行一级B标准。但标准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指标远高于GB3838地表水Ⅲ类标准限值。渭河陇西段近年来流量小,河床萎缩,生态水量难以保障,枯水期污水厂排出的废水成为河流主要的水源,造成河流水质超标。
2.4农村污染凸显
由于渭河河谷区是陇西县、渭源县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农业、畜禽养殖业分布广泛,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用水量大,水资源匮乏。渭河上游支流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甚至随意倾倒入河床现象普遍。
3解决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
3.1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保证渭河生态用水合理
确定流域内水库及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指标,制定水量调度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水库控制运用指标、防洪调度方式、按照多年水文特征值绘制相应的调度图及编制调度计划。水库、电站下游布设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同时,加快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元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开展万亩以上灌区农业用水斗口标准化计量示范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农业灌溉用水取水口-干渠-支渠-斗渠的计量监测。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用水效率评估体系和约束性指标。加强水资源统一配置和分质利用,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将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等丰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3.2提升监测和监管能力,完善水资源保护考核评价体系
截止目前,流域所在县区尚不完全具备常规监测能力,没有系统的全流域环境监测数据,目前的监测仅仅是点状监测,导致无法建立流域监测体系。应加快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流域环境监测体系,为执法监察提供依据。按照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对各河流河段进行分类管理。尽快完成河段纳污能力核定,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核新增取水口和入河排污口。通过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相关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及制度措施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3.3河道生态恢复
优化河道周边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开展河道保护与修复工程。河流沿岸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环境影响显著,通过改变河道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来控制非点源污染,不仅可以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措施,还可以改善水质状况。官宝红等研究发现[2],绿化用地能够有效降低河流的有机污染,在缓冲距离100m的范围内,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重视土地利用类型和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重视绿化用地作为污染缓冲区和过滤器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合理规划河流两岸的了绿化用地,仿照国外经验,将沿河100~200m的地带列为禁止开发区,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科学修复因滥采滥挖毁坏的河道,恢复河水与土壤之间的联系,营造水陆交错带植物的生存条件,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以水库、湿地、河流源头地区为重点,严格落实湿地保护区制度,开展保护工程。人工湿地相对传统污水净化技术,就地收集,适应性强,设施简易,成本较低,运行管理简单。可以作为本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厂普及前,生活污水的简易处理前端。还可以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端,进一步降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染物浓度,缓解污水厂污水排放对枯水期渭河水质的影响。
3.4加强治理设施规范运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西部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已十年有余,部分地区重视建设、轻管理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对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资金保障力度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重要性[3]。陇西县城区污水处理厂作为甘肃省首个PPP模式污水处理改造项目,将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减少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率和政府履职能力,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合作共赢提供良好示范。
参考文献:
[l]定西市统计局.定西统计年鉴[R].2016.
[2]官宝红,等.杭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8,30(6):857-863.
[3]胡智锋,等.农村生活水污水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1):38-40.
作者:韩子超 单位:定西市环境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