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村发展中环境问题与治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04年底,平凉市崆峒区核定全区农村达到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人口为11.86万人,饮水不安全人数为18.91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61.46%。经省级复核饮水不安全人数为14.05万人。复核饮水不安全类型为氟超标2.12万人,污染水6.04万人,细菌水1.57万人,水量不达标1.34万人,取水方便程度不达标2.07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0.91万人[2],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农业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随着平凉市的发展,耕地严重短缺。截至2006年年底,平凉市耕地减少418.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80.67公顷,占全市耕地总减少量的67.07%;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28.67公顷,占耕地总减少量的6.85%;生态退耕占用耕地87.25公顷,占全市耕地总减少量的20.85%;因耕地弃耕、修建农村道路和生产道路等造成耕地减少21.91公顷,占耕地总减少量的5.2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各种建设是引起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减少。随着农村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比耕地资源的短缺更为突出。平凉市水资源总量约16.6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7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只有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另外,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全市泾河等主要河流1086.5公里中,六类、五类水质河长达30.1%。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这无疑给平凉市本就不富裕的水资源雪上加霜。水资源短缺成为平凉市农业发展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
生态的恶化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也不断恶化经过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平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初步控制缓解,但生态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生态恢复的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生态要素人工化趋势加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功能不明显。水资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农村面源污染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条件。以农村能源为例,由于煤炭价格较高,大多数农户无法长期负担,新能源又未普及,所以广大农民“就地取材”,将村前村后的植被“一扫而尽”,以便节约生活生产成本。如平凉市的静宁庄浪两县,年均铲草皮面积占“三荒地”面积的74%,约有13%的农户要常年收拾柴火,每年约有90万吨秸秆被焚烧。燃料紧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平凉市水土流失面积约9859.6平方公里,年泥沙流失量约7471万吨[3]。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形成“广种薄收粮不够,山大草稀牲畜瘦”,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环境污染平凉市农村环境污染除了城市、乡镇工业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农村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活废弃物之外,农业自身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突出,最主要的是大量无机物投入耕地之后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平凉市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污染。近几年经过治理,化肥施用强度已经降到了266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0.45公斤/公顷[4],但还是超出了在一些发达国家被认为的化肥使用的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顷。因此,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同时也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这就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平凉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
㈠加强环保宣传,转变农民观念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保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做好农村环保工作的主力军。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通过宣传转变农民观念。可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制作播出专题片、刊登公益广告、设置户外宣传牌、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牌、编发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结合实际,引导农民把环保工作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制度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可依,就要建立涉及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和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环保机构,要设置专门机构,充实环保人员。同时,积极培育民间环保组织,有利于环境控制与监督,节约管理和监督成本。农村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则要求创新环保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
㈢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政府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投入有限,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增加投入。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使其有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树立自己的品牌,对于发展农村环保事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创新环保融资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建立与公共服务筹资相联系的财政保障体系,可以解决部分资金。再次,依照“谁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污染责任和收益权利,通过市场交易获益权和排污权,可以补偿遭受外部污染的农业和农村。最后,增加针对农村地区和乡镇企业的研发投入,降低污染和消耗,从而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
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应用无污染、无公害和节地、节水、节能等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区域内的循环发展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资源使用率。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㈤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优化农村工业布局,推进污染集中治理,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技术水平低,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要重视环境规划和治理。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平凉地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西部地区,农村环境不但对农村发展非常重要,对于城市发展也同样重要。国家提出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农村也要又好又快发展。所以,在平凉农村区域发展中一定要重视环境问题,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进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