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治理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治理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治理探索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否定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点,肯定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生态的思考担cologic吐thinking)和生态的理解(Eeologiealunde功tanding)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催生了西方生态思潮。这些关于生态环境理论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为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诸多研究视角。国内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十分关注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就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第一,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学者认为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就是在公正、理性和高效的原则下,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可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以往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经济市场和行政管理的方式转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建设。①第二,充分发挥生态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一些经济学者从生态科技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人手,具体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问题,认为当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或者治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就是把生产力低下的生态环境系统改造为持续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环境系统网,而“提高持续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就是科技创新’,门,通过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大力发展经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有些学者认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的,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还是要依赖经济发展。阁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地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上的西部民族地区涵义多有变化,但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却始终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关系着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宁与和睦亲善。[t01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法规、物力财力等全方位的给予西部民族地区扶持,使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连年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不利影响,生态环境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越来越弱,特别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森林植被和草地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多重问题的出现,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一了极大的威胁。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后备基地,而且还是长江、珠江、澜沧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十二五’,规划再一次把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列为主要内容之一,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永恒的主题。但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有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立足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形,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这不仅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甚至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内陆,其多山地和高原且地势陡峭海拔较高,加之高寒荒漠沙漠较多和区域气候差异大,所以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据世界银行统计截止到2008年我国共有675种濒危物种,但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111]社会转型加快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巨大的转变,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依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整体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一)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短缺且水资源污染严重西部民族地区水资源总量就约达巧以X)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62%以上,但是季节性分布的差异非常大,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其突出表现在降雨及地表水资源西南多、西北少,从整个西部民族地区来看,除四川盆地外其它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2011年因干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8亿元,增长22.6%,四然而全国早灾的60%到70%发生在西部民族地区,2006年川渝两地更是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早。如新疆湖泊面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约为9700平方公里锐减为现在不足4《XX)平方公里,其境内的罗布泊、玛纳斯湖、艾丁湖等诸多湖泊相继干涸ll3];塔里木河下游年均水量由上世纪60年代的n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3亿立方米,断流现象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了流域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据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统计,加04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科1起,其中西部民族地区发生631起造成损失3.33亿元,占全国总损失的91.6%。2012年1月巧日,广西龙江河宜州拉浪码头水质重金属超标数倍,不久污染水体便进人下游柳江水域,使得柳江上游河段锡浓度超标达5倍,使得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其实类似于这种重大公众性污染的事件在近几年已经司空见惯。

(二)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我国大部分草地分布在西部民族地区,但是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和草原退化日益严重,况且目前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每年还以3000万亩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西北民族地区的退化率极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宁夏草地退化率为97.3%,陕西为58.5%,甘肃为45.1%,西藏为30.3%。[l4]广大的西部十旱和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据第六次全国森林清查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然而西部民族地区森林覆盖率只占了全国的12.5%。由于生态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西部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物种尤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数目不断减少。

(三)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严重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尤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民族地区,农业污染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农药作为工业产品本身就是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乱用、滥用农药,过多、单一地施用化肥,通过生物链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西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以来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重工业和化工产品为主导产业,并由此带动城市其它产业的发展而建设起来的。然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导,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使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具体表现在:2008年西部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然达到了7061779吨,与200()年的5179834吨相比,增加了36%,所占全国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32.7%上升为2008年的35.5%,上升了2.8%;自2000年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不断呈现出上升势头,由2000年21841.4万吨上升为2008年的55661万吨。

社会转型加快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有了质的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转型加速导致经济社会结构性变迁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先天性脆弱与人口承载力沉重由于受这些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如西部民族地区水和热等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不合理的配置,使得原本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生产的承载力很低,如果在人类活动的压力下,极易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根本上是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人是生态环境的消费者,为了得到更多的生态环境服务,人们通过迁徙靠近优质的生态环境去支撑大规模的人口聚集。「1吃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西部民族地区的总人口为3.6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04%。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很多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并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西部民族地区人口分布也极不均衡,特别是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人口总量很大,人口增长速度也比较快。根据《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人口密度为分别为0.88和1.1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和1.6倍,人口增长问题凸显。

(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受耕地缺乏、社会经济发滞后、粮食单产低、人口增长较快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资源短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陡坡地的开垦和利用逐步扩大,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用方式,陡坡垦殖导致了植被破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状况,部分地区甚至失去生存条件。矿产和森林与人类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部分,然而由于人们对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破坏,西部民族地区的矿产储量和森林面积在逐年减少,同时引起了多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对矿产资源开采保护和对森林资源开采保护的生态环境价值远远高出了资源自身的价值。如2010年8月7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灾区指挥部消息指出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整个舟曲县城的生态平衡严重受损,成为这次较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重要诱因之一。

(三)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西部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上还存在不足,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环境资源法,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保护法律体系刚刚建立不久,与西部民族地区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数量更是少见,即使有一些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针对性也不强,突出不了保护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特色;其次是执法不力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效力低下。突出表现在一些执法者素质不高,对法律理解不透彻或者有困难造成滥用权力,执法方式简单机械粗糙让人们对现有的法律体系以及执法部门失去信心。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其执法行为的社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方面都有所欠缺。具体表现为:环保社会组织难以充分发挥其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作用;西部民族地区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较薄弱,加之不能获得充分的环保信息,使其对环境执法缺乏积极性。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自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国家就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国家先后实施了防沙治沙、还林还草和动植物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工程。{叱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指出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要以“十二五”规划为契机抓住机遇,使西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和好转。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一)完善现有法律法规,适时颁布《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条例》为了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关系,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并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制定并颁布实施《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条例》②。

1.应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宪法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宪法地位,在有宪法可依的前提下,对个人、企业和各级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义务予以明确清晰的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修改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法律法规以往偏重于污染惩罚的状况,有阶段性的加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防治,增设对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行为的补偿和奖励。完善《刑法》中有关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明确《水法》、(土地管理法》等各类法律法规中自然资源使用人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已确立生态建设补偿制度的规定,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务院应配套制定和颁布《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条例》。明确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目的、方针、原则、主体、对象、范围、方式、义务、责任、途径和标准等方面,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拥有专门的法律规范,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依法强化政府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是具有全国性和地方性双重地位的公共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首要的就是要建设好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公共产品,但离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指导和管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生态环境保护这项系统地工程就将难以实现。ll9]

1.政府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好指导管理协调功能。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首先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政策指导;其次政府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协调好农业、商业、工业、税收和环保等部门,特别是涉及到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征用土地、产品购销、交通运输和税收等方面的问题。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还需要消除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和管理重叠的现象,清除原有体制的障碍,调动政府部门一起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

2.建立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绿色GDP考核制度。政府不但要制订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宏观整治规划,而且还要保证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具体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因此在西部民族地区率先实行绿色GDP考核机制,可以从制度上予以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也可以激发当地各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有利于这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快制定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纳人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否决制,对未完成任务目标或者完成效果不好的政府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依法强化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监察。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想发挥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有监督监察功能,就应该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目标,制定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监察标准,依据标准获取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分析,如果发现问题断然采取措施保护措施。例如峨江作为长江的主要支流,长期以来污染严重,成为了长江上游环境恶化的源头,在对污染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四川省建立眠江生态环境监察组,对造纸厂和矿产挖掘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改善了改流域的水质状况,充分发挥了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监督监察作用。

(三)探索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方式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又可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就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验:

1.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之一,它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周期结合起来,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将生活和消费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同步考虑,所以说促进资源循环利产业的发展,企业不但在运行状态下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也可以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益于循环型企业发展模式建立。

2.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转变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化,建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工业发展体系,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走生态化工业的新型发展道路。浏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且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并且还是多种动植物物种繁育生息的主要区域,因此生态旅游资源无论是从总量和类型等方面来看,都称得上是少有的优势区域,特别是西北干早区除海岸景型和海面景型外,几乎拥有其他各类的景型旅游资源,为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提供坚实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

3.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或者治理的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会遇到许多制约性因素,所以需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看作是一种市场活动,使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迈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运行的发展道路上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公众或者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能够自觉参与和自我约束,逐步走上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四)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机制公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过程中也必然处于主体地位,因此要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依靠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1.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监督意识。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中惟一能够用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论来指导其行为”。四所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以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由传统消费向绿色消费转变,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推进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正确对待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结合。

2.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参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如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是我国第一个在可可西里进行反偷猎工作的民间组织;“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依靠社会力量募集了大量的环保资金,在甘肃、陕西和宁夏开展许多次大型环保项目,并在西部民族地区倡导绿色文明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应该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到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3.发掘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文化价值导向问题。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李奥帕德认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问题的改观,必须从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从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处人手,确立一种新的生态价值理念。l23]历史学家怀特认为:“更多的科技也无法解除目前的生态危机,除非我们找到一种新宗教,或重新审视我们原来的宗教”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文化复杂多样,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富含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如藏族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主张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藏传佛教“缘起思想”对比丘的行动进行限制,如不许随便掘地,不许随便折伐林木,不能践踏草地,不许用有虫之水浇地,不许露地燃火,甚至不能在虫子成长的雨季里外出活动,等等。③再如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乡规民约”规定通过罚款、游寨、认错等处罚形式,由于符合其民族习惯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上也能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的作用。

作者:贾霄锋许营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