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森林环境资源定价探索

1边际机会成本理论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等在边际成本定价的基础上发展的自然资源定价理论。该理论提出的边际机会成本是从经济角度对资源利用加以抽象和度量,包括了生产者收获自然资源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因自然资源利用对他人、社会、环境和未来造成的损失,反映了自然资源效用和稀缺程度变化的影响,考虑了代际公平性,是一个比较好的资源定价方法。该理论能够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研究提供直接的理论与方法基础,有助于解决森林环境资源利用过程中缺失成本的确认、计量问题,弥补了传统的资源经济学中忽视资源利用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对传统的资源环境管理改革的突破和新探索。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理论上使用者为消耗的单位森林环境资源支付的价格应该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MarginalOpportunityCost,简称MOC),由边际生产成本(MarginalProductionCost,简称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arginalUserCost,简称MUC)、边际外部成本(MarginalExternalCost,简称MEC)组成[2]。

2研究区概况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武夷山保护区)成立于1979年7月3日,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5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该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建阳和光泽三县(市)境内,北部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地处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全区南北长达52km,东西宽22km,总面积56527hm2,其中有林地面积53870hm2,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武夷山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留地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自然保护区,其森林环境资源发挥的各方面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国际和国内保护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自然条件

武夷山保护区地质类型属于闽西北隆起带中的邵武—建宁拗陷带,其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属于邵武—河源深断裂,呈现地势高、起伏大、多垭口地貌特征。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保护区气候类型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保护区内山峰高、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在8.5~18℃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1486~2150mm之间,降水主要在3~6月份,全年无霜期253~272d。全区平均海拔1200m,海拔1800m以上的山峰有34座,主峰黄岗山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海拔2158m,是冬季减弱北方冷空气、夏季截留东南海洋季风的天然屏障,使得武夷山保护区形成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区内山高坡陡、峡谷纵深,自黄岗山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候、生物、土壤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发育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2.2社会经济状况

武夷山保护区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29272hm2、缓冲区12395hm2、实验区14860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1.8%、22%和26.2%。武夷山保护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中集体林占60%,保护区内有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建阳市黄坑镇坳头村、大坡村和桂林村的六墩自然村,共32个居民点;2010年区内有居民住户589户,人数2453人,周边还涉及4个县市、6个乡镇、13个村(场)的10694名群众。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发展社区经济也是保护区工作的重心之一,建立保护区30多年来,实验区内的6596hm2毛竹林划定为固定的生产小区,占总面积的11.7%。现实验区内有毛竹林6133hm2(其中集体林5733hm2),社区内群众年采伐毛竹60~80万根,每根原竹纯利20元以上,产值1000多万元。除了毛竹收入,区内群众的另一经济支柱是红茶收入,因为保护区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据统计,2010年红茶产量超200t,产值2000多万元,区内桐木、坳头两村仅红茶一项就人均增收1000多元。另外,社区村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业以及保护区森林管护工作。村民投入到生态旅游中,通过经营旅店、参与和销售旅游商品等获得收入;近10%的区内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使村民每年人均增收700多元,使社区的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现桐木村和坳头村是闽北的明星村,大坡村是建阳市的小康榜样村。区内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虽然过去三十年来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获得了不断改善,但也应看到,森林环境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村民对森林环境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靠山吃山”的资源依赖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村民对一些保护区措施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支持,比如保护区内林木资源的禁伐社区群众就反映强烈,因为其生活用材、制茶用材、生产毛竹用架桥材等难以得到。为给该区域森林环境资源合理定价,设计科学的森林环境服务市场机制服务,真正实现“谁受益,谁付费;谁破坏,谁付费”,从而促进森林环境保护、改善保护区内居民经济生活水平,不失为改进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

2.3森林环境资源分布

武夷山保护区有林地面积53870hm2,其中约有2.9万hm2原生性亚热带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高达96.3%,林木蓄积量达5217508m3。典型的森林类型为毛竹与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其中毛竹与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分布于海拔1100m以下;针叶林以马尾松林、黄山松林为主要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1800m之间;针阔叶混交林介于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在武夷山保护区分布面积较广,多分布于海拔500~1700m之间[3]。为简化计算,参考其他文献资料数据,本研究将各类森林环境资源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处理。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几乎发挥了所有类型的森林环境服务功能,它为武夷山风景区的九曲溪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武夷山保护区不仅提供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的环境服务,也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水土保持服务,是闽江的主要水源地和集水区。它还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服务,保持了区内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4]。保护区内有28种植物属珍稀濒危、渐危物种,南方红豆杉、水松等20种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脊椎动物484种,已查明的昆虫5000多种,其中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57种动物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有101种鸟类属国际候鸟保护网保护对象[5-6]。因此,本研究选取武夷山保护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

3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定价

根据边际机会成本的理论,结合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设计具体定价模型,对武夷山保护区的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边际环境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进行具体的测算。

3.1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者成本测算根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局的统计资料,在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基础上,按森林蓄积平均增长率推算得到1998~2011年武夷山保护区总蓄积的数据,结果见表2。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包括: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直接生产成本、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间接生产成本、资本费。根据武夷山保护区提供的成本数据,本研究选取14年鉴武夷山保护区的平均生产成本,将其平均分摊到每年的新增蓄积上,具体生产成本数据见表3。

3.2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环境成本测算根据森林环境资源的特点,依据边际机会成本理论,建立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环境成本定价模型,计算单位蓄积的森林环境资源砍伐利用所带来的某项森林环境资源服务的损失量。

(1)调节水量减少的损失武夷山保护区的森林环境资源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土壤提供了水源涵养的重要服务。保护区内溪流密布,主要河流有桐木溪、黄柏溪、大安溪、新历溪、西坑庙溪、芙蓉溪、米罗湾溪等,所汇入的河流建溪、富屯溪与沙溪是闽江的三大之流。如对森林环境资源砍伐利用则会直接影响水源的涵养量,造成调节水量减少的损失。根据1993至1999年《中国水利年鉴》平均水库库容造价(含占地拆迁补偿、工程造价、维护费用等)为2.17元t-1,按物价指数调整,得到2012年单位库容造价Ck为2.89元•m-3[7-8];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武夷山保护区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降水量有一定差异,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每升高100m,降水量增加44~54mm,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100mm[9]。本研究依据他人研究资料,选取武夷山平均海拔1240m处,以年平均降水量P2678.78mm•a-1、平均林分蒸散量E2025.64mm、地表平均径流量C21.88mm作为计算数据[15],对应面积A的林分蓄积量M为6054200m3。通过公式得到单位蓄积森林年调节水量价值E1(元/am3)为:E1=10CkA(P-E-C)/M=154.56。

(2)水质变化的损失依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采取的网格法得到2007年全国大中城市的居民用水价格平均值为2.09元•t-1[1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8,201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31,按照物价指数调整得到2012年水的净化费用K为2.06元•t-1;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涵养水量计算方式同E1;林分蓄积量M为6054200m3。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水质变化损失E2(元/am3)计算公式为:E2=10KA(P-E-C)/M=42.78。

(3)土壤流失的损失在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侵蚀控制服务,一方面通过减少径流量减缓对土壤的冲击力,另一方面通过改良土壤与固结土壤增强其抗蚀性和抗冲性,可以防止风力和水力对土壤的侵蚀。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带来的土壤流失将会淤积水库,影响下游水库的库容,造成清淤成本。

(4)养分流失的损失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造成的养分流失损失主要是指保存在土壤中的N、P、K营养元素随着土壤流失带来的损失,可以将流失土壤中的N、P、K的数量换算为化肥的价值得到。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X2-X1)为200t/(hm2•a),武夷山保护区林地土壤养分平均百分比含量见表4[12]。福建省常用的N肥为尿素,P肥为过磷酸钙,K肥为氯化钾。根据化肥产品说明中获知尿素含氮量R1为46.67%,过磷酸钙化肥含磷量R2为15.27%,氯化钾化肥含钾量R3为52.35%。根据中国农资网()2012年福建省春季平均价格,2012年尿素化肥市场价格C1为2150元/t,过磷酸钙化肥市场价格C2为680元/t,氯化钾化肥市场价格C3为3120元/t。

(5)碳损失森林环境资源通过森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储存碳,其储存量比大气中的多近60%,如果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势必增加大气中的碳积累,影响全球气候,带来损失[13]。对武夷山保护区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碳损失可通过碳税法来计算。林分面积A为51290.61hm2,碳税率CT为150美元/t,根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换算为人民币后不同年份采用不同的数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为6.3074,碳税率换算成人民币为945.71元/t;森林的平均林分净生产力Bn为8.99t/(hm2•a)[14];依据李金昌在《生态价值论》中提出的森林土壤碳贮量占森林总贮碳量的13%的结论,单位面积森林土壤年固碳量Ft为总量的0.13倍。

(6)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对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氧气减少、负离子减少、吸收污染物减少、噪音增大、滞尘能力降低等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对他人影响带来的损失可以归结为居住质量下降,对其损失的计量采用意愿调查法(CVM)得到,其值计为E6。考虑到武夷山保护区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带来的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影响范围主要为武夷山保护区周边县市,所以问卷调查以周边县市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同时考虑到对居民支付意愿的调查能较真实反映受访者所享受的森林环境资源带来的居住质量改善服务的价值,因此本研究采用CVM调查获取该服务价值,然后将其平均分摊到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上,该单位蓄积的环境资源采伐利用会带来与该服务价值等量的损失,即得到E6[15-17]。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具体的工作:问卷设计、问卷的预调查与设计改进、调查的实施、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结果与讨论

武夷山保护区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价格构成中边际环境成本为587.67元/(a•m3),约占83%,边际生产成本只是占较小部分。该结果有效反映了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发挥的重要环境服务作用的特点,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的采伐利用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损失。本研究所计算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价格为平均价格,所以成熟林的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价格将远高于这个平均数,将其与武夷山地区实际林木产品的市场价格比较,现行武夷山地区林木的市场价格偏低,不能弥补单位蓄积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不利于森林环境资源的保护。采用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开展森林环境资源定价将会有利于森林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为森林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知,前文所提出的森林环境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在实践中是可行的。相比传统的森林生态服务计算方法,本研究提出的计算模型具有自身的优势:传统的森林生态服务的计算是基于其发挥的全部生态功能全部被利用,而计算为其服务总价值,事实上并不可能全部被利用,本研究考虑了这一点,如对释放氧气的服务计算,考虑氧气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必不可少,但现实中并非稀缺物质,所以本研究不单独计量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带来的释放氧气减少的损失,而是将其放在对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上,开展其支付意愿的调查,所得结果更契合实际。传统的定价结果数值偏大,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森林环境资源价值的重视,但在具体资源利用、赔偿、投资等实践工作中指导意义不强,而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定价方法与模型是对终端损失的计量,虽然这种计量还不够精确,有些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但毕竟思路符合现实要求,测算基本可行,对现实的森林环境资源配置与利用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本文中提出的计算模型有利于刺激森林环境资源利用者一方面提高效率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注意减少环境破坏,降低环境成本,从而保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计算得到的居住质量下降的损失数值偏低,是因为通过对森林环境资源提供改善居住环境服务的支付意愿的调查及其统计分析,总体对森林环境资源提供的改善居住环境服务的支付意愿不高,不愿意支付的居民中近63%的人认为保护森林环境资源应由国家出钱保护,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民众不应该承担费用,对这类公共物品的使用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对于受访者不愿意支付的原因可能存在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方面受访者不愿意支付的原因前文已进行了分析,客观方面造成支付率低的原因是人们对CVM的认识不足、问卷设计的不尽合理、调查时间的选择不够合理等。人们对CVM的认识不足体现在开展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即使详细耐心解释,也有部分人有抵触心理,害怕上当受骗,加上调查时间选择在比较炎热的八月份开展,在问卷回答上容易急躁敷衍。问卷的设计中直接询问愿不愿意付钱,而没让受访者先了解付款方式,也是造成支付率低的原因之一。与国内一些森林环境资源定价相近案例相比(见表6)(为便于比较,可按照单价乘以总蓄积量得到的总价值折算到单位面积的结果与他人研究结果比较),经折算后的本研究结果高于许纪泉等的研究结果,主要是本研究指标范围多于其计算指标,且考虑了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价值。李洪波等的研究结果数值过大,可能与其条件价值法所选取的人群范围有关。本研究结果较真实地反映了单位武夷山保护区森林环境资源采伐利用应该支付的最低价格水平。因为计算结果包含了森林环境资源利用的生产成本、环境破坏成本,可以刺激资源利用者,既要提高生产效益以降低生产成本,又要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减少环境破坏,以降低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成本。通过这种清晰的价格杠杆指导森林环境资源的生产与使用实践,使木材生产商的私人生产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国家应该针对目前森林环境资源价格不完整的现实情况,开展相应的政策设计,向木材生产者征收相当于边际使用成本的资源使用税(费),向其征收相当于边际环境成本的环境补偿费(税),使森林环境资源的利用所带来的耗竭成本、环境破坏成本内部化。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及模型的可行性,能为开展同类定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戴小廷杨建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