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研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研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研讨

农用地整理环境影响分析农用地整理不仅会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更会较大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用地整理主要对生态景观、土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植被、大气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整理区的景观变化表现为斑块、廊道的改变;农用地整理可能会改变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造成土壤污染和加剧土壤退化等;而在一定区域内的农用地整理结束后,空地整理成耕地,地方植被被移除,栖息地的被弃置,原有的生物栖息地、繁殖地发生改变,使得生物的生态和环境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及繁殖,对生物多样性存在潜在的影响;农地整理对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改变水文结构、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质量等;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被整理区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的改变都会对整理区的气候产生间接的影响。

1土地复垦环境影响分析

采用合理的矿山复垦方案和正确的复垦技术,能够有效改良区域内土壤、植被及水质状况,继而恢复动植物栖息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相反,不合理的复垦方案或者不成熟的复垦技术,将会对复垦区域内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土地复垦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有: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

土地开发是人类改变区域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合理的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本来就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需要特别慎重,如果开发不合理,将可能会产生下面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水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原生、次生自然植被面积减少和退化;土壤质地变化(表层土质酥松和粒度细化)引起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破坏等[4]。

2研究区概况

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东经106°34′~109°09′,北纬23°41′~25°37′之间,东西横宽260公里,南北纵长228公里。东与柳州市柳江、柳城、融水3县和来宾市的忻城县接壤,南与南宁市的马山县和百色市的平果、田东、田阳、右江区5个县(区)为邻;西与百色市的乐业、凌云2县相连,北与贵州省的罗甸、独山、平塘、荔波、榕江5县交界。全市土地面积3.35万平方公里。

2.1生态环境现状

2.1.1水环境现状河池市的地表水质量总体良好,红水河、龙江等主要河流年均水质均符合III类标准,河流水质为“优良”。刁江年均水质不符合III类标准,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刁江主要超标因子为重金属。岩滩水库各水期水质均为II~III类,水质为“优良”。

2.1.2生物多样性现状河池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形地貌复杂,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植物种类有203科、697属、1850种。其中,森林树种就有84科、250属、劳532种,森林树种中属常绿树种143种,落叶树种9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种有60种;药用植物有162种,主要药用植物22种,油脂植物16种,饲料植物20种,牧草植物240种,纤维植物14种。动物资源有60多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0种,二类保护动物23种,三类保护动物11种,稀有动物2种,经济动物16种。

2.1.3植被资源现状全市已发现植物种类有203科、697属、1850种。其中森林树种就有84科、250属、劳532种,森林树种中属常绿树种143种,落叶树种9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树种有60种;药用植物有162种,主要药用植物22种,油脂植物16种,饲料植物20种,牧草植物240种,纤维植物14种。动物资源有60多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0种,二类保护动物23种,三类保护动物11种,稀有动物2种,经济动物16种。

2.2生态建设现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32%,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已建立了5个自然保护区,包括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滩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三匹虎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南丹县罗富泥盘纪地质标准剖面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4个森林公园,包括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宜州庆远自治区级森林公园、环江爱山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南丹九龙沟森林公园、根旦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建立了2个地质公园有,包括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

3河池市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3.1河池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河池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破坏。河池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及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等问题。

3.1.1石漠化问题突出河池地区岩溶面积大、分布广,占全市总面积的66%。全市石漠化土地面积88235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36%。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431075公顷,占石漠化面积的48.85%;中度石漠化面积339917公顷,占石漠化面积的38.52%;轻度石漠化面积111366公顷,占石漠化面积的,12.62%。

3.1.2水土流失严重河池市是山区边境县,山多地少,农村经济落后,长期以来毁林开荒、坡地耕作、石山地开垦等现象比较严重。河池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30649公顷,以水蚀为主。按土壤侵蚀程度分,轻度侵蚀面积为115171公顷,占88.15%;中度侵蚀面积为12869公顷,占9.85%;极强度侵蚀面积为2506公顷,占1.92%;剧烈度为103公顷,占0.08%。

3.1.3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河池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但仍有小部分矿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采冼选矿石产生的废石、废渣、污水乱排乱放现象还存在。河池市也存在着重金属污染的现象,主要污染源为矿山的开采和金属冶炼,金城江区、南丹县、环江县为广西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其中,刁江流域、环江流域受污染较重,部分耕地受到污染。

3.1.4自然灾害类型多且发生频繁河池市属岩溶地区且地形陡峭,小河多,且河床坡降大,集流、汇流历时短暂,水位涨落急剧,是典型的山溪河特性,因此,洪水灾害多。每年旱灾和涝灾都有交替发生。河池市每年旱灾都有发生,并且旱灾特别严重,每年都有农作物,特别粮食作物出现失收,损失特别惨重。不仅如此,河池市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河池市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危岩,其次是滑坡、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作为地质灾害隐患点也有一定分布。

3.2河池市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是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而生态系统功能的强弱是衡量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标志[3]。因此,土地利用应在整治优先的前提下,做到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使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进化同步进行。河池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市在生态建设中存在着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土地整治必须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关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3.2.1提高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态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应全面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发展观,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开展河池市土地整治规划之前,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河池市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以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重点、有目的的保护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区域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建设规划开展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并注意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合理利用,进而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3.2.2加强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土地退化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整治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区内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和生物要素等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土地整治区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考虑到河池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应该对该市土地退化区开展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例如石漠化在各县都有分布,其中都安、大化、南丹、东兰、金城江、宜州等县(市、区)的石漠化土地大;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主要位于南丹、天峨、东兰、巴马、都安。土地整治应该在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通过评价得出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更合理的整治技术、模式,尽量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使整治工作朝着对生态环境最有利的影响方向发展。

3.2.3集成先进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河池境内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属举世闻名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之一。因此在开展土地整治中,要善于吸收、集成、推广国内外一切适合在河池市应用的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如工业污染处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矿区废弃地生态重建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洪涝旱灾防治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使河池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3.2.4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河池市市政府应该统筹农业、财政、水利、交通、扶贫、移民、林业、环保、发改等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投入土地整治;开展“小块并大块”农用地整理活动,争取自治区奖励资金;同时积极申请自治区重点项目,争取自治区支持,取得较多的土地整治资金,并将部分资金用于加大生态环境投入力度。

4结论

土地整治活动,不仅能提高土地生产力,而且还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但是如果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过程中只注重发掘土地潜力、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平衡目标和经济效益,而不充分考虑生态效应,则可能会引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农业污染、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不利结果。因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增加耕地面积,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的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系统的不利影响。应当在充分考虑所有与项目建设已经产生或将来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下,使整理后的区域生态环境朝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保证土地整治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作者:林丽韦俊敏单位: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