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活饮食习惯和气候对骨骼疾病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活饮食习惯和气候对骨骼疾病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活饮食习惯和气候对骨骼疾病的影响

骨质疏松是常见病,多发病,是当今老龄化社会的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占老年人常见病的第四位。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脆性骨折。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特征性表现。随着人口老年化,骨质疏松发生率随之增加,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生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有不可控制和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因素包括人种、老龄、女性绝经、遗传基因等。可控制因素有地区、日晒、户外活动、吸烟、过度饮酒、浓茶、浓咖啡、碳酸饮料、饮食中钙缺乏等。健康的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和优良的环境气候对骨质疏松有密切关系。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对骨质疏松症的行为医学和健康教育宣传还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那样深入广泛。本文对厦门市中老年人骨密度状况分析,了解厦门地区人群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地区环境对骨密度的影响,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根据。本文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居住在厦门10年以上在我院门诊做骨密度检测的,21岁以后的人群6233人,以5岁为一年龄组,按年龄、身高、体重、性别、骨密度进行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院门诊做骨密度检查的21岁以上人群6233人,他们都在厦门生活10年以上,男性1839人,女性4394人。按每5岁分为一年龄组,他们多为门诊体检的病人,都排除了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及疾病,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等药物,有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异常,胃肠手术后功能紊乱吸收不良等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

1.2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LUNAR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BMD)测定。每人都同时检测腰椎1、2、3、4正位及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区,取他们的平均值。身高、体重按医院常用的磅称固定一台,每人脱鞋、脱帽、身高从足跟垂直站立两眼朝正前方量身高(cm)、磅体重(kg)计算。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TO)推荐[1],用T-score(T值)表示。骨密度(BMO)正常:T值为±1SD;骨量减少:T值为-1至-2.5SD;骨质疏松:T值低于-2.5SD;严重骨质疏松症:T值低于-2.5SD并有身体一处或多处骨折。

2结果

本研究每个人都同时测腰椎1、2、3、4及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结果见表1、表2。

2.1厦门地区骨密度增高而下降,男女在36~40岁这一年龄的骨密度相对稳定最高。36岁至50岁(女性)、36岁至65岁(男性)骨密度相对稳定。虽然g/cm2的骨矿物量有稍变动,但基本保持稳定。51岁以后(女性)可能与绝经期有关,进入快速骨量丢失期,骨密度明显下降;66岁以后(男性)也随着增龄骨密度明显下降。

2.2身高随年龄增高而下降。36~40岁这一年龄组平均男人身高174.2cm,女人身高162.8cm;80岁以后身高都变矮,男人平均为168.4cm,女人平均为155.7cm,女人身高变矮比男人明显。

2.3本研究体重在36~40岁,男的体重达70.7kg,女的体重达60.8kg,男的体重到80岁降为64.9kg,女的70岁体重有增加一些,平均为62.2kg,但到80岁后又下降一些约为58.8kg。

3讨论

3.1骨质疏松与健康行为、生活饮食习惯关系:

3.1.1钙摄入量厦门人90%以上都有吃牛乳习惯。人体中的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晶体[Ca10(PO4)6(OH)2]形式存在。牛乳中含钙丰富又易吸收,且牛乳中钙和磷比例合适,吸收率高,是健骨的理想食品。仅少部分人不敢吃牛乳,由于乳糖不耐受,稍吃牛乳即拉肚子,肚子胀,这些人大多自己改吃酸乳,但仍有极少部分人不敢吃牛乳。厦门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各社区都比较重视健康保健课讲授,有组织退休医师讲师团,几乎每月各社区都有保健讲座。群众普遍重视食物中多吃含钙高的食品,如乳制品、虾皮、蛋、鱼、豆腐、绿色蔬菜等,还有五谷杂粮。蛋白质是骨基质合成必不可少的原料。牛乳、蛋、鱼、肉是动物蛋白,豆类为优质植物蛋白,而且群众一般吃不咸,较清淡。厦门人饮食习惯多重视平衡饮食,每天搭配有乳、蛋、鱼、海鲜、豆、蔬菜、水果等。有些群众误认为大骨头汤对补钙好,他们不敢吃牛乳,就每天吃大骨头汤。其实1kg猪骨头熬汤2小时汤中的钙含量仅20mg左右,老人每天需要1200mg的钙,即要喝60碗的大骨头汤,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大骨头汤中都是“骨骼油”,不但不能补钙,还含血脂高。通过健康讲座后,这个误区大大减少。

3.1.2健康行为因素

3.1.2.1吸烟厦门以前吸烟人也不少,这几年大力科普宣传及严格管理、学校、医院及公共场所都不允许吸烟。老师、医生原有吸烟的现大多戒了,或到自己家中吸。上班时绝不允许吸烟,在家中吸烟引起二手烟、被动吸烟,同样也会引起骨质疏松。吸烟有害于健康,可导致人体肺、心、肾等脏器的损害,吸烟与骨质疏松关系很密切。吸烟者的不良健康行为,通常从青少年即染上这习惯,烟能降低骨密度高峰,可引起成年期骨量不足,90%以上的骨密度高峰是在15~18岁形成,吸烟可能对矿化速度产生阻碍,导致生物学上骨密度的重大缺乏。为了证实吸烟对骨密度的影响,Hopper与Seeman研究了平均49岁(27~73岁)的41对孪生女性(21对单合子),每年平均吸烟23条(5~64条),吸烟者的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如果女性从青年期每天吸烟一包,则到绝经期时骨密度降低5%-8%。各部位骨密度值随吸烟量的增加及吸烟年限的延长而下降,日吸烟量超过15支者,全身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日吸烟量未超过15支者。吸烟能影响骨形成———骨吸收的偶联和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增加了骨丢失。吸烟导致骨吸收的作用主要是抑制雌激素的合成,促进雌激素代谢,进而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尼古丁可抑制芳香化酶的酶体系中细胞色素P450,改变其在酶系中的活性中心位点,从而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雄甾烯二酮向雌激素的转化,减少雌激素的生产。此外,烟碱能促进雌激素的分解代谢,使雌二醇可逆性脱氢反应生产雌激素酮,使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降低,从而造成骨吸收增加,最终形成骨质疏松症。烟碱也可直接或间接使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增多,离子钙浓度增高,尿钙和尿嘧啶排出增多,导致骨丢失增加,还有人发现吸烟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而肿瘤坏死因子可以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明显促进骨吸收[2]。

3.1.2.2酗酒厦门人酗酒不多,但还有些人过量饮酒,办事要在酒桌上交谈,为表现“义气”,有时在酒桌上醉酒,真正平时在家酗酒的不多,因群众都知道大量酗酒对健康不利,家人都会阻止。生长中的骨对酒精特别敏感,酒精可降低骨密度峰值,导致骨质疏松。酒精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骨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减少,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长期过量饮酒发生慢性酒精中毒,可抑制1α羟化酶,影响了维生素合成,可造成1,25(OH)2D3,减少。酒精能够抑制人骨生长因子,导致骨细胞代谢降低,成骨能力减弱,发生骨质疏松。长期酗酒者骨密度减少0.5-0.7个标准差。[3]

3.1.2.3浓茶、浓咖啡和碳酸饮料厦门会饮茶的人很多,有不少还喝浓茶的习惯。喝咖啡的不多,喝浓咖啡的人少。浓茶和浓咖啡都会加速尿钙的排出及内源性钙的吸收。以前厦门儿童爱雪碧、可乐等碳酸饲料,这几年通过科普宣教后,家长都知道含碳酸的饮料不好,也不让小孩多喝,多只在餐桌上喝。因碳酸饮料也会影响肠对钙的吸收。

3.1.2.4户外活动厦门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终年不冻,居民喜爱游泳、登山、钓鱼、打太极拳、打腰鼓、健美操、太极剑等户外运动。全年春夏秋冬都有太阳,气温适宜,中老年人每天在公园散步,早、傍晚各一次。厦门岛不大,有的人上下班步行。在运动中肌肉的活动不停的刺激骨组织,使骨骼更强壮。姑娘面部浓粉妆的几乎没见到。厦门人从儿童到老人都有户外活动的习惯。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太阳紫外线照射而激活成维生素D3,它具有活性,是人体钙磷代谢最活跃的复合物。厦门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不存在哪月份阳光少出现维生素D3波动的现象。

3.2骨质疏松与地区因素有关:厦门是海滨城市,气候宜人,青山叠翠,碧海环绕,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具有河口港湾海岛滨海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厦门岛地理坐标为北纬24°24′-24°25′,东经117°53′-118°25′,厦门年平均气温20.9度,居南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照时为1733.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0%~45%,拥有天然良港,全岛海岸线总长24公里,环境海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是海湾型城市,日照时间长,阴离子多。大门有山、海、岩、洞、寺、园、花、木;适合户外活动、爬山、散步等。厦门不但气候宜人,而且环境美、噪音污染少。噪音可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有促进骨吸收,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及前体成骨细胞分化,减少成骨细胞活性及其有效寿命,减少骨胶质合成,并导致骨基质形成减少,降低肠钙的吸收,促进肾脏对钙磷的排泄,升高甲状腺激素(PTH),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在噪音污染防治方面,厦门市在“八五”期间就禁止在岛内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并禁鸣喇叭,2000年全市环境噪音达标面积达51.33km2,环境噪音达标区覆盖率69.73%,不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也提高居民的骨密度水平[4]。骨质疏松与地区关系密切,骨质疏松在气候寒冷地区明显高于气候温暖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5]。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被称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1991年南京地区报告男性在61岁以后,女性在41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女性下降超过男性[6]。厦门可能由于地区及生活行为、饮食习惯等关系,男性在66岁以后,女性在56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才明显下降,女性下降速度及年龄都超过男性。1995年北京市报告无论男性或女性骨量丢失速度为ward三角>股骨颈>转子间>腰椎2-4。女性腰椎骨密度在49岁以前较稳定,而在50岁以后可见两个快速丢失期,即50~59岁和80~89岁,年平均骨量丢失率均大于1%,前者可能与绝经因素有关,后者可能与增龄相关。终生骨量丢失约为30%-50%[7]。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无论男性或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各地研究结果都一致。本研究也是腰椎骨量丢失速度比股骨快,可能腰椎有周围血管钙化、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在测量骨密度时框除不完全也有些关系。1990年上海市报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高达90.47%,20~39岁为骨量的最高峰期,随后骨密度开始逐渐下降,40岁以后女性每年下降0.38%,男性丢失35%[8]。围绝经期后,卵巢功能衰退,血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使骨吸收加速,造成高转换型骨量丢失。高原地区低氧条件下对骨的生长发育影响。1994年对海拔2260m的西宁地区和海拔3750m的泽库地区骨密度检测,并与平原地区的成都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海拔之间男性和女性的骨矿含量均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海拔越高骨密度越低,即海拔高度与骨密谋呈负相关,高原缺氧是一个重要因素[9]。

3.3骨质疏松与年龄因素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形成和吸收呈负水平,骨量逐渐减少。骨质疏松症与年龄呈正相关。本研究厦门人骨密度是随年龄增高而下降,36岁~40岁开始稳定在较高值水平,女的56~60岁骨密度开始下降,男的66~70岁骨密度开始下降。国内2001年安珍等报告的成都地区40岁以后城乡男性或女性均随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逐渐降低,女性40岁以后开始缓慢降低,而男性骨密度50岁以后逐渐降低[10]。1994年郭庆升等人对沈阳市区骨密度调查,女性腰椎骨密度40岁以后开始逐渐降低,男性腰椎骨密度于30岁以后逐渐降低[11]。厦门地区男人及女人骨密度开始下降的年龄都比其他地区迟几年。

3.4骨质疏松与性别因素的关系骨质疏松男女性别发生率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在女性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与其他地方报告一致,本研究女性骨量明显减少的年龄是55岁,男性骨量明显减少年龄是66岁,比其他地区稍迟几年。1990年朱汉民等报告上海市60岁以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男性为60.72%,女性为90.84%[12]。因为女性绝经后体内代谢的改变,而加速骨矿含量的丢失;破骨过程大于成骨过程,使骨显微结构变得异常,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的影响可大于男性的6倍。成人在到达骨峰值后,正常情况下男性骨量以每年0.3%的速率,女性骨量以每年0.5%的速率逐渐减少,但在绝经期开始后,女性骨量丢失率为每年2%~3%(其中松质骨高度80%,皮质骨为0.5%)这种丢失率维持6~10年之后,下降为每年0.5%的丢失率。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小梁减少;骨的机械应力弹性减弱,随着年龄增长,每增加10岁,骨弹性系数下降1.5%,骨随的变应量下降5%~7%,骨脆性增加,所以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力都可引起老年骨折。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人的各个年龄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防治,良好的生活行为、饮食习惯、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的平衡饮食,适量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对维生素D3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不喝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骨质疏松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早治疗会大大受益,应该到老年科来规范诊断治疗。本研究认为生活行为、饮食习惯、气候环境与骨密度正相关。厦门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比国内内陆及高原地区的骨密度高,厦门行为医学会成立10多年来,通过医学行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全民的保健知识、科普宣传,大大促进全民行为健康,收到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