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人口结构变化下人口老龄化论文

1、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现状及趋势

人口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年度内的人口构成状况,一般可以按照年龄、性别、种族、收入阶层等方面进行划分。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一国或地区劳动力市场、消费、储蓄、经济规模等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年龄变化趋势会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老龄化。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这一比重达到14%的社会就是深度老龄化社会,这一比重达到20%的社会就是超级老龄化社会。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0.9062亿,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1%,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此后,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4亿,占我国总人口比重达到14.3%,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预测,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8%。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0》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0.8%左右。届时我国老龄化程度会逐年超过美国、英国,并接近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与老龄化相伴随,使老龄化不断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少子化,这也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少子化是指由于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0-14岁低年龄人口比例不断减少的现象。计划生育政策持续实施是少子化最主要因素,当然,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也客观上对少子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数据显示,自1982年开始,我国0-1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世界人口展望2010》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21%,到2010年该比重下降为19.19%。与其他一些发到国家相比,我国少子化的进程发展较快。2000年我国0-14岁人口比重在美、英、德等七国最高,到2050年我国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至12.51%,该比重仅高于七国中的日本。一般而言,少子化会推动人口结构发生两种变化: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因此,少子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

2、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水平降低,经济增长面临趋缓压力如前所述,我国人口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结构当中,而劳动年龄人口正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当中。我国人口结构在短期内的不可调整性,使得我国老年抚养比到2050年将超过50%,而少年抚养比的下降也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到2050年不到全社会人口的60%。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老化,按照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把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视为老年劳动力人口。2011到205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呈现不断老化的趋势。其中,15-2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11年15-2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约为33.4%,到2050年该比例下降为24.1%。30-4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7年到2028年有个较小幅度的提升外,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1年30-4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约为33.6%,2017年下降为30.7%,而后略有增长,到2028年该比例约为32.8%,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50年该比例约下降为28.4%。45-64岁的劳动力老年人口则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4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约为32.9%,2050年上升为47.5%。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也呈现出了老化的特征,而且老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随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加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也在不断下降。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约为9.77亿,如果人口政策等未发生变化,到2050年预计这一总数约为7.90亿。根据Y=F(N,K),总产出是劳动力的函数,在劳动力过剩阶段,因为有足够劳动力剩余存在,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太大冲击。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在迎来刘易斯拐点(蔡,2013)。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的进一步减少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劳动力老化对社会劳动力产出率有抑制作用,进而会抑制经济增长。劳动产出率都会随着劳动力老化而有所下降。而劳动产出率的下降,势必会带来社会产出的下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老龄化的加速将会降低我国劳动产出率,进而减少我国社会产出总量。

(二)消费水平下降,内需拉动力量有减弱趋势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对全社会消费产生重大影响。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是理性的,并且会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以达到效用最大化。因此,老龄化和少子化会对个人的消费和储蓄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年轻人消费水平较高,而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会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减少。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消费整体水平下降。加之我国老年人有储蓄养老等传统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现行拉动内需的政策效果。由表2可以看出,消费率和少儿抚养比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少儿抚养比越高,则消费率越高。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降低。消费率和老年抚养比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老年抚养比越高,消费率也越低。人口老龄化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即无论是从少子化角度,还是从老龄化角度来看,我国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都会导致社会消费水平的下降。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提高。根据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简称LCH),消费率与预期寿命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寿命越长,就要将有限收入放在更长时间里来消费,这样每一个时期消费量就呈下降趋势。图4也完全支持上述观点,从图4中可以看出,35岁之后,人们或者是为了子女教育、或者为了自己养老方面考虑,在消费上的支出总体较低。特别是70岁以上的年龄段老人的消费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因此,当一个社会中7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时,会严重制约全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因此会受到影响,经济下行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三)养老问题更加凸显,养老金支出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主要会从赡养比方面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赡养比主要是指缴纳社保基金人口与领取社保基金人口之比,这一比率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会产生重要影响。当该比率较低时,说明该制度下缴费者多于领取者,从而形成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当该比率较高时,表明领取者多于缴费者,会逐步形成收入少于支出的情况。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的有关数据,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9.7%,而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当时总人口的比例约为30.8%。2011年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1.5%,而2050年该比例约为56.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未来4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赡养比会不断下降,且有可能下降为2:1以下,即两个在职职工就要供养一个领取养老金者。老龄化加深带来的赡养比下降意味着依靠在职职工不到20%的工资收入所积累的养老基金收入会远不足以支付约占领取养老金者工资收入60%的养老基金支出。近年来,很多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进行了各种测算。世界银行和财政部合作的测算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债务的课题的数据显示,以1997年为基准,从2001年到2075年,我国养老金的隐性负债规模约为13万亿元。国务院《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课题研究显示,以1997年为评估时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整体债务最低约为1.8万亿元,最高约为11.9万亿元。考虑到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将会迅速扩大。老龄化带来的农村养老压力也不容忽视。自2009年开始,我国进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2011年底参保人数已达到3.26亿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此外,我国还有对80岁以上老人给予高龄津贴的政策,根据郑功成主编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对农村社会保障政府财政责任按照两种方案进行预测,第一种方案预测农村高龄津贴自2010年至2030年平均为18.3亿元,第二种方案预测农村高龄津贴自2010年到2030年平均为32.3亿元。我国老龄化到了2030年之后会迅速加深,因此这一财政津贴的数额会继续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也会增加我国政府在农村养老支出方面的责任。

点击阅读全文

人口老龄化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点击阅读全文

人口老龄化趋势中文化馆作为探讨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据全国老龄委研究报告称: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陆续迈入了老龄社会,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或即将迈入老龄社会。从1999年起,我国也已经正式迈入了老龄社会,成为较早迈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龄人口约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的20%。整个21世纪,都将是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在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2000年到2020年,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主要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我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将增加约600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将远远超过新增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是新增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的5倍。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其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0.3亿人,占老龄人口的12.37%,人口老龄化趋势将逐步显现。二是从2021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成长阶段。随着1962年到197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人群逐步进入老龄,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增加的老龄人口将达到620万人。同时,由于我国人口总量从此将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迈入负增长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到2023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2.7亿人,与同期的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当。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其以上老龄人口将接近1亿人,占老龄人口的21.78%,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突出地显现出来。三是从2051年到210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稳定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总量规模将达到顶峰,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4.37亿人,约为同期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在这一阶段,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恒定于3-4亿人之间,老龄化水平将基本维持在31%左右。其中,80岁及其以上的高龄老人占老龄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之间,进入一个稳定的人口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人口老龄化将成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常态。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遂宁市也与全国一样,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2010年,遂宁老龄人口为55.98万人,老龄化水平为1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个21世纪,遂宁市也将和全国一样,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成长期、加速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一些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社会现象随之呈现在人们面前:城市老龄人自发组建的文艺、健身等团队大量涌现;广场舞似乎一夜之间遍布全国各个城市的大小广场;城市公园、小区休闲区域到处都是自娱自乐的老龄群体;老年大学的学生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参加文化馆群体活动的老龄队伍不断增加、日趋活跃……中国广场舞大妈现象、晨练人群与上班族挤公交现象、老年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留守老人生病家中无人问津等社会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刊头条,成为社会和网络热议的焦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其实是在老龄社会到来之初,由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措施准备不够充分,各地城乡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建设的休闲娱乐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各地针对老龄群体的社会服务体系跟不上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等造成的。当然,这也与老龄人口自身的社会需求、心理满足和整个社会对适应老龄化社会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密切相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如何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的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在正在到来的老龄社会中沉着应对、有所作为,是每个文化馆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新的紧迫课题。

二、文化需求是老龄人口的主要需求之一

根据全国老龄委取样数据调查显示结果,全国老龄委结合当今社会科学中的比较研究方法,重点对老龄人心理需求中的交往需求、生理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老龄人在以上四个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其需求由高至低排序为: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认同需求。由此可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交往需求是老龄群体的两大主要需求。第一项需求,主要是老龄人根据身体状况的差异,有生活上需要被照顾或有需要进行身体锻炼的需求,需要通过健全社会养老体系来解决。第二项需求,主要是老龄人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的差异,与志趣相投的群体相互交流,其现象表现为文化交流,其实质是满足老龄人人际交往的需求。这一需求,则需要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在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予以认真思考。在《人民日报》2010年刊发的一篇《“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新解》的文章中,作者永春谈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离退休领导同志,不论他们过去居于什么重要岗位、担任什么领导职务、从事什么特殊工作,退休以后却大都不约而同地投身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之中,有的热衷篆刻书法,有的潜心摄影绘画,有的喜欢吹拉弹唱,不一而足,丰富多彩。而且这些离退休老同志还把过去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了离退休生活之中,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不少离退休老同志重拾过去青年时期的文艺梦,将业余爱好作为离退休后的人生追求,有的甚至成为了文艺领域中的行家里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者把这种离退休下来的领导干部纷纷进入文化队伍行列的现象,称之为“老来归队”。这种“老来归队”的文化现象,正是老龄群体需求中希望能够在得到身体锻炼、交往需求中寻求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目前城市的老龄群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离退休老龄群体,即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龄退休后形成的老龄群体;二是随子女进城居住群体,即子女在城市工作,随子女从农村进入城市,并长期居住下来的老龄群体;三是其他类老龄群体,主要包括企业改制后提前退休人员、个体民营企业经营者随着年龄增长不再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客居他乡而后老龄返乡的人员等老龄群体。这三大类老龄群体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生活有基本保障。不论哪一类老龄群体,随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推进,他们在经济方面都有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都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可以说是衣食基本无忧。

2.身体健康是基本追求。他们更加注重身体的锻炼,常常把保持身体健康戏称为“老来挣钱”,即身体健康领取退休金是“挣钱”,身体健康不进医院也是变相“挣钱”。保持身体健康一来可以延年益寿,保持活力,提高生活质量;二来可以自立生活,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负担。

点击阅读全文

浅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摘要]文章紧紧围绕关于做好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科学分析了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阐明了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化建设的方法举措,突出强调要把老龄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 

一、深刻理解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指示的精神实质

2016年先后三次就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作出重要指示。2月23日,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此事要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1]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在谈到应对策略时,他指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要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2]12月23日,对全国老干部工作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作出重要指示:“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希望广大老干部珍惜光荣历史,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继续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3]的上述论断包含丰富的思想:第一,科学揭示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在于“三最(数量最多、速度最快、任务最重)”。据2015年统计,全国六十岁以上老人已达2.2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16.1%。按世界惯例一个国家的老人占总人口10%就进入老年社会,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将达4.18亿,约占总人口的29%。劳动力红利明显锐减,社会“未富先老”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有清醒认识,决不能掉以轻心。第二,透彻阐明应对人口老龄化关键在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决策和制度,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社会参与等政策,不断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要求。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产业,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强化政策合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科学之路。第三,的重要指示是我党新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反映了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党和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系列对策,是我们做好老龄工作的行动指南。学习的精辟论述,要完整把握讲话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基本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力度,自觉地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努力推动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创新发展。

二、科学分析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挑战

老龄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老龄事业,主要涉及正确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人权益、医疗保障、养老关爱、老龄工作体制机制等;二是老龄产业,主要是指供给侧改革方面,涉及老年人衣食住行的产品人性化设计、生产并确保质量等。实践证明,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难在事业,机在产业”,创新产业、带动事业是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方面:第一,社会对待老龄化认识模糊,老年群体养老理念滞后。社会上有一些人对老年人缺乏正确认识,总认为老年人是包袱、是累赘、是负担,看不到他们数十年对国家、社会、家庭的默默贡献,反因年老而被嫌弃,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指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4]广大老年人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的群众基础,老龄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做好这项工作,不但影响老年家庭的幸福获得感,还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必须下气力认真做好。而老年群体普遍对“养老”到“享老”的理念滞后。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大多老年人一味追求“养儿防老”,只知为儿孙尽力服务,不懂得“享老”。他们一辈子省吃俭用、吃苦受累,为子女积攒钱财,希望儿孙们过得好,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哺乳式”的消费观念,助长了一些不孝儿孙的依赖性,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就是这种落后观念结出的恶果。破除上述模糊认识与滞后理念,一要着力增强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二要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和权益;三要转变老年群体的消费理念,逐步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第二,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由于中国“未富先老”,市场发育不平衡,适应老年人的服务和消费产品与老年人的需求差距较大。我国社会中青年人成为消费的主体,适应老年人的产品极为短缺。近些年虽然开发了一些老年人的营养品、旅游产品等,但在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领域,无论是服务还是产品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例如,养老设施方面,养老床位缺口就很大,据甘肃省资料统计,全省六十岁以上老人371万,现有养老床位仅10万张,覆盖率不足3%。再如,社会上年青人骑的电动车多、款式新,但供给老人的自控电动轮椅就比较少且价格较高。第三,社会保障方式单一。中国城镇的退休老人,主要依靠社会退休金保障生活,除此再没有其他社会福利。虽然国家十多年来已连续提高退休养老金,但其生活水平仍比较低,生活质量普遍不高,保障吃穿没问题,外出旅游则比较困难。从发达国家情况看,退休养老依靠三部分资金:一是基本养老金或称公共养老金,一般由政府承担;二是职业养老金,一般由所在单位或企业承担;三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担负。以美国为例,养老金的三部分资金中,基本养老金占11%;职业养老金占59.7%,个人账户养老金占29.3%。美国各州的情况不一样,三部分养老金的比例略有差别,但一般公共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约占60%-70%,个人负担的养老金约占30%-40%。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养老金占80.1%,可谓一支独大;职业养老金占19.9%,由于企事业及单位情况不同,相互间差别大,有的单位甚至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为零,全国尚未建立。这种单一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龄工作举步艰难。强调:“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5]“四个转变”思想为破除单一社会保障方式指明了发展方向。第四,没有形成良好的老龄产业生态。多年来,我国的老龄产业链与行业主体缺乏协同,时常出现有些老龄产品有需求但无处生产;或企业有生产能力但流动资金缺乏;或有生产资金但研发新产品跟不上;甚至有的企业生产的老龄产品销售不出去,长期库存积压。解决这些问题出路在改革,增强老龄产业链与行业主体的协同,增强行业主体的内在活力,不断提升政策制度的衔接合力。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论文

1.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后果

1.1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十分多,多数青年人都外出打工,照顾老人基本上是农村留守妇女的任务。农村妇女不仅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还要照顾孩子,这样她们难以抽出多余的时间去照顾家里的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老人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但其娱乐、文化、心理健康等养老问题无法得到保障,非常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养老纠纷。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不成熟,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劳动人口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可能会阻碍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1.2加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制度尚未完善,城市中绝大多数老人购置养老保险,但是农村养老保障仍然存在问题。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主要是依靠子女和种植土地的微薄收入,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难以改变农村人传统“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们习惯于将养老希望寄托给下一代,这不仅导致我国男女性比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也给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难以真正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

1.3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减弱,老龄化问题日益提出,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据相关数据表明,城市老人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十分低,城市和农村在医疗覆盖面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2.1土地保障功能下降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直接关注着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土地收益降低,使得土地保障不断下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群众面临着失业和失地的威胁,土地在农民收入来源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人均收入处于负增长状态,最终导致农民入不敷出,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