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口老龄化趋势中文化馆作为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中文化馆作为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口老龄化趋势中文化馆作为探讨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据全国老龄委研究报告称: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陆续迈入了老龄社会,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或即将迈入老龄社会。从1999年起,我国也已经正式迈入了老龄社会,成为较早迈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龄人口约占全球老龄人口总量的20%。整个21世纪,都将是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在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2000年到2020年,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主要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我国老龄人口平均每年将增加约600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3.28%,将远远超过新增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是新增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的5倍。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其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0.3亿人,占老龄人口的12.37%,人口老龄化趋势将逐步显现。二是从2021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成长阶段。随着1962年到197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人群逐步进入老龄,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增加的老龄人口将达到620万人。同时,由于我国人口总量从此将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迈入负增长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到2023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2.7亿人,与同期的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当。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其以上老龄人口将接近1亿人,占老龄人口的21.78%,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突出地显现出来。三是从2051年到210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稳定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总量规模将达到顶峰,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4.37亿人,约为同期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在这一阶段,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恒定于3-4亿人之间,老龄化水平将基本维持在31%左右。其中,80岁及其以上的高龄老人占老龄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之间,进入一个稳定的人口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人口老龄化将成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常态。笔者所在的四川省遂宁市也与全国一样,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2010年,遂宁老龄人口为55.98万人,老龄化水平为1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个21世纪,遂宁市也将和全国一样,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成长期、加速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一些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社会现象随之呈现在人们面前:城市老龄人自发组建的文艺、健身等团队大量涌现;广场舞似乎一夜之间遍布全国各个城市的大小广场;城市公园、小区休闲区域到处都是自娱自乐的老龄群体;老年大学的学生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参加文化馆群体活动的老龄队伍不断增加、日趋活跃……中国广场舞大妈现象、晨练人群与上班族挤公交现象、老年人摔倒扶不扶问题、留守老人生病家中无人问津等社会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刊头条,成为社会和网络热议的焦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其实是在老龄社会到来之初,由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措施准备不够充分,各地城乡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建设的休闲娱乐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各地针对老龄群体的社会服务体系跟不上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等造成的。当然,这也与老龄人口自身的社会需求、心理满足和整个社会对适应老龄化社会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密切相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如何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的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在正在到来的老龄社会中沉着应对、有所作为,是每个文化馆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新的紧迫课题。

二、文化需求是老龄人口的主要需求之一

根据全国老龄委取样数据调查显示结果,全国老龄委结合当今社会科学中的比较研究方法,重点对老龄人心理需求中的交往需求、生理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老龄人在以上四个方面的需求各不相同,其需求由高至低排序为: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认同需求。由此可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交往需求是老龄群体的两大主要需求。第一项需求,主要是老龄人根据身体状况的差异,有生活上需要被照顾或有需要进行身体锻炼的需求,需要通过健全社会养老体系来解决。第二项需求,主要是老龄人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的差异,与志趣相投的群体相互交流,其现象表现为文化交流,其实质是满足老龄人人际交往的需求。这一需求,则需要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在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予以认真思考。在《人民日报》2010年刊发的一篇《“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新解》的文章中,作者永春谈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离退休领导同志,不论他们过去居于什么重要岗位、担任什么领导职务、从事什么特殊工作,退休以后却大都不约而同地投身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之中,有的热衷篆刻书法,有的潜心摄影绘画,有的喜欢吹拉弹唱,不一而足,丰富多彩。而且这些离退休老同志还把过去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了离退休生活之中,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不少离退休老同志重拾过去青年时期的文艺梦,将业余爱好作为离退休后的人生追求,有的甚至成为了文艺领域中的行家里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者把这种离退休下来的领导干部纷纷进入文化队伍行列的现象,称之为“老来归队”。这种“老来归队”的文化现象,正是老龄群体需求中希望能够在得到身体锻炼、交往需求中寻求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目前城市的老龄群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离退休老龄群体,即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龄退休后形成的老龄群体;二是随子女进城居住群体,即子女在城市工作,随子女从农村进入城市,并长期居住下来的老龄群体;三是其他类老龄群体,主要包括企业改制后提前退休人员、个体民营企业经营者随着年龄增长不再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客居他乡而后老龄返乡的人员等老龄群体。这三大类老龄群体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生活有基本保障。不论哪一类老龄群体,随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推进,他们在经济方面都有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都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可以说是衣食基本无忧。

2.身体健康是基本追求。他们更加注重身体的锻炼,常常把保持身体健康戏称为“老来挣钱”,即身体健康领取退休金是“挣钱”,身体健康不进医院也是变相“挣钱”。保持身体健康一来可以延年益寿,保持活力,提高生活质量;二来可以自立生活,减轻子女照顾老人的负担。

3.社会交往中获得乐趣。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着某个文化梦,成年后往往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放弃。一身轻松的老龄生活,让老龄的人们在毫无压力的生活中重拾过去的文化梦想,再次投入到自己曾经的文化梦想中,使他们乐此不疲。在与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老龄人的交流交往中,他们既可以满足与人交往的需要,又能获得一定程度的重温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满足。老龄群体的以上三个特点,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中国广场舞大妈等社会现象的主要动因。作为文化馆,我们不能在广场舞大妈现象上去做无畏的争论,而应当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思考如何因势利导,如何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发挥文化馆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满足老龄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三、文化馆在文化养老中应当大有作为

针对我国在21世纪人口老龄化趋势突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文化馆应当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文化馆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龙头引领作用,以满足老龄群体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搭建各类服务和活动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抢先占领规模不断壮大的老龄群体文化服务的至高点,使老龄群体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工作思路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已有明确指引和要求。在工作方式上,要“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在具体方法上,要“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同时,要“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培育多种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让蕴藏于人民心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工作目标。根据上述精神,笔者认为文化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应当顺势而为,主动针对老龄人群体,开展文化养老服务。笔者认为,可重点考虑做好以下五个服务平台的搭建工作。

(一)搭建好文化辅导平台

虽然老龄群体进入休闲生活之后有回归文化的情结,但是过去的文化爱好毕竟早已生疏,纵然是重拾兴趣爱好,也希望能在专业人员的辅导和培训之下,经过自身的勤学苦练,能够回到准专业级或娱乐级的社会群体之中,博得老龄朋友们的一番赞叹,获得老龄生活中自我价值的再现,从而获得被社会需要的心理满足感。因此,文化馆应当搭建多个专业(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插花手工、体育健身等)、多种方式(沙龙、讲座、笔会、培训等)、多种渠道的文化辅导和培训平台,采取专业辅导与互教互学的自我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老龄群体可以学有其所,学有所获。这样,既可以满足老龄人的心理需要,又可以通过多个专业的辅导,实现老龄群体在文化艺术爱好上的人员分流,较好地避免“广场舞扰民”的种种不快,抑或是因较大社会群体从事单一活动而造成的各类社会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搭建好团队建设平台

交往交流的需要是老龄群体的重要需求之一,文化馆应当利用自身组建业余文艺团队的优势,搭建好团队建设的平台。支持老龄群体兴办各类文化团体,指导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参与这些文化团体的老龄群体既能自娱自乐,又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搭建文艺团队建设平台,可以有文化馆馆办团队、指导团队和辅导团队等多个层次,使老龄群体的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艺术爱好者,较好地在团队活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搭建好文化活动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地文化馆都建立了有着自身特点的面向老龄群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笔者所在地也有“幸福家园”社区文艺展演、“幸福家园”广场舞大赛、“快乐老人”才艺大赛等针对老龄群体的品牌文化活动,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老龄群体参与。笔者认为,在搭建此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时,要重点考虑结合当地重大节庆活动传统,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活动品牌能够与地方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扎根群众,使广大群众更加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和主动参与。

(四)搭建好志愿服务平台

老龄群体中的文化志愿者,特别是低年龄段的文化志愿者,他们时间充裕,不计报酬,热心公益,是文化志愿服务的生力军,这也是老龄群体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经之一。文化馆要主动搭建好文化志愿服务平台,根据老龄群体的文化特长和他们的热情要求,搭建好各类文化志愿服务平台,让众多的老龄文化志愿者参与到更加广泛的文化志愿服务中,用他们的文化艺术特长和人生经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五)搭建好自我管理平台

在当今的老龄文化现象中,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的“广场舞大妈现象”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群体文化现象。这既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符合中国社会学特点的必然文化现象,也是老龄文化活动亟待规范、引导的信号。笔者所在地的文化管理部门主动协调城市管理部门,对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文艺团队实施免费备案登记制度和优秀文艺团队评选制度。实施以来,既有效解决了广场文化队伍占用道路、无序争抢场地、噪音扰民等问题,又使广场文艺团队在自我管理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成为了城市文明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作者:张强 单位:四川省遂宁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