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口老龄化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就目前看,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状况

在我国,那些建国前后出生的人已经步入老年,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显示着当前的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老年人口的高峰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就相关调查结果来看,退休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5。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7648705人,比例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则达到了118831709人,其占据总人口的比例为8.87%。如此大幅度增加的社会老年人口为政府和社会的养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自从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所呈现的一个明显态势就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同时,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与小型化家庭结构相互重叠,更突出了养老保障问题的严重性。而我国幅员广阔的农村地区为大多数老年人的居住地,政府制定政策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让农村老年人有条件能安度晚年,这也是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内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二)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

生活在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其现实生活状况主要有如下特点:1.没有基本的收入保障在我国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固定收入作为生活保障。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依靠辛勤劳动来满足,繁重的劳动只能获得有限的经济收入,除去日常支出仅能将小部分收入积攒下来,等到了丧失劳动能力的年纪,就必须完全依赖外出打工的儿女和政府政策的帮扶救助。由此来看,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很严峻,经济保障能力非常弱。2.农村生活条件较差老年人居住在环境比较差的农村,居住分散,屋舍条件差,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设施。农村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超量人口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大多数剩余年轻劳动力的基本选择。在农村留守的基本都是孩子和老人,这些留守的农村老年人,一方面必须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继续耕作来维持日常生活。由此,农村老年人缺乏完善的服务条件,业余生活也非常简单。3.文化程度较低由于老年人几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经济水平非常低,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接受的教育不多,文化水平不高,大都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的文化程度。4.思维方式保守传统思想对农村老年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无法理解当前社会新形势,对新事物的产生会产生排斥心理。比如,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排斥去养老院,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必须要依靠儿女养老,很多老年人的性格很倔,不喜欢依赖他人,对新型养老模式在思维上不认同。

二、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农村,针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主要是由养老保险、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多个子制度构成的养老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关于农村老年人保障方面,基本是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不存在正式的制度化、社会化养老机制。农村地区,仅仅有针对农村孤寡老人的低水平的“五保”供养制度单一形式,至于其他制度化安排基本没有。由于我国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降低,导致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面对加速扩张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现行社会养老保障难以避免地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很难让所有的农村老年人全部享受到养老所需要的待遇,形成相当大的社会负担。快速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导致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困难,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层面存在的问题

1.国家财政资金压力大根据国务院相关政策,农村基础养老保险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但从农村老年人生活实际来看,每月55元生活费标准很难满足其一个月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基础养老保险金的支出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压力,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很难保证农村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2.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给付缺乏保障相对低下的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基层农村政府很难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无法让老年人拥有足够的生活方面的资金保障。在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还刚开始,政策尚不完善,无法将足够的资金供给农村养老保险。3.政策落实存在明显差异我国有地域广阔,人口分布广泛,尤其是农村人口在各地广泛分布,大部分农村居住人口为老年人,其生活保障问题特别重要。但也正因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各区域之间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国家养老保障措施的落实上的不平衡性。

(二)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1.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趋向淡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因市场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这一传统美德之中的“孝道”意识开始淡化,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也开始弱化。农村的部分地区,经常会出现子女不尽心赡养老人甚至打骂、虐待老人的恶劣现象。在大量接触和联系外界的过程中,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城里的高消费和不同于乡土社会中的亚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所承担的养老责任和义务,而对自己的幸福和成功更加关注,传统孝道中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日趋淡化。2.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所谓老年抚养比,就是老年化人口数量与劳动力人口数量之比,指在社会中老年人被抚养的负担指标。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较年轻,则其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的抚养压力也较小,即老年抚养比较小。我国老年人口增加,新生人口降低,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以预测,在本世纪的中叶,我国老年抚养比就有可能达到50%左右,需要两个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来抚养一个老年人。年轻劳动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劳动的同时需要为更多老年人承担生活费用,适龄劳动者的负担相应地加重,社会负担也日益繁重,农村养老压力更大。3.缺乏医疗保障因农村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缺少资金开展农村医疗事业,并且农村地区自身地理条件存在劣势,缺乏专业医护人员,无法妥善安排老年人的疾病治疗。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大幅度退化,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照顾,然而在当前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专业医护人员在我国极度缺乏,更少有医护人员愿意去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工作。

(三)农村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农村自足养老因大量劳动力的输出而降低改革开放带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获得的经济收入要远大于在农村务农,年轻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趋势,只有一些老弱病残人员留在村里,当地农业生产因劳动力资源缺乏难以获得正常发展,更不用说发展新型农业经济了。如此形势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更加凸显,大都是依赖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和救助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置身于如此农村经济形态之下,养老问题要想实现自身解决,难度非常大。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加快,我国也在完善和发展社会养老制度,并不断向农村逐步推广,国家自1986年就开始探索农村养老方式,相继推出了相应优惠政策、建设农村养老保障试点等多种新举措,对农村老龄人群享受社会养老保障进行引导,这一探索历时多年,但因阻碍较多,实际进展依旧非常缓慢。其中,农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是最难解决的一大难题。农村老年人通常积蓄较少,很难将保障基金足额缴纳,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不太相信新型养老方式,而对家庭式传统养老方式比较眷恋。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所面临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2.空巢老人数量巨大导致部分家庭养老缺位当今中国农村,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和人均耕地极少的地区,普遍存在着老少分居、子女进城务工等现象,为了生计需要,大量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仅仅将老人和儿童留在家里,难以对其提供生活照料。留守老人的大量存在使家庭养老的作用不断弱化,没有子女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很差,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重大变故,生活就会进入困顿不堪的境地。3.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缺失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可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缺乏经济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依托农村社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落后的农村集体经济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这是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缺失的根本性原因。当前普遍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能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提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补助,也就很难安排村级养老金发放。另一方面,依托社区而进行养老服务的理念在我国农村地区尚未形成。虽然2008年全国老龄委及其他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但就目前看这些养老服务范围仅仅限于城市地区,在广大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概念还未形成。

三、对我国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老年人保障方面的影响分析,建议今后在以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的专项预算,确定好每年的支持比例,使国家财政投入农民养老的增长幅度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持平。同时对地区差异给予充分考虑,更多地为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那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养老负担较大的地区,更要将其资金缺口及时填补,确保各地区有均衡发展的条件。

(二)构建救助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

在农民养老政策体系中,救助是非常重要的保障项目,其可为农村中的“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可以最低层次满足农民社会养老保障需求。当前标准很低的农村五保、低保等平均救助标准,只能为贫困老人的基本生存起到维持作用。当前“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使低标准的救助难以发挥实际性作用。这就需要通过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将五保、低保的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要将那些农村的那些高龄老人、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在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全部纳入,使其基本养老权得到维护。同时还要把救助标准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尽快建立起来,确保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要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贫困老人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要对临时救助制度进行完善,使那些因灾因病等支出性生活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这些农村老年人虽然数量并不多,然而其作为农村养老方面的弱势群体和重点关注对象,把这些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问题解决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养老金的科学管理

1.尽快促进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的实现全国统筹未来城乡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总体设想为:农村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筹资主体模式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靠近,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农村基础养老金转向政府、集体与个人共同负担。城镇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向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二账户”模式靠近,将一部分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结合到中央账户全国统筹进行发放,其他的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留存地方账户省级统筹发放。2.以养老金入市促使其保值增值养老保障金为老年农民维持基本养老的主要方式,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则是养老金投资的基本出发点,这就需要通过多渠道来保证养老基金投资的收益而实现其增值。可将养老金投资的渠道和投资品种的范围适当放宽,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国债、银行存款和中央票据等途径,也可适当增持一部分风险较小的固定收益类和货币市场基金,使基金的流通性加大,确保基金资金正常运转。目前,很多西方国家采取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私营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方式。应通过参与正规市场化运作,来使养老基金获得更高的收益。3.构建养老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造成很多政策的落实存在区域不平衡的情况。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专门监督机构,采取区域轮换的方式,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地方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落实。针对农村养老保障出现的不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分散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养老保障管理体系。围绕社保的不同项目,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严格并有重点地执行制度。并且还要对养老保障工作中涉及的基金收支、政策执行等问题加强监督。此外,还应将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好,对违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有力确保农村养老资金的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四)构建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为我国农村主要养老模式,虽然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很强,可并不能让所有家庭具备这类条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进城务工的现实形势,逐步增加了核心家庭数量,仅仅依靠家庭养老显然很难满足需要。所以,应结合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状况,发掘其他养老模式,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社区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社区养老模式的地缘优势独特,农村老年人在其非常熟悉的环境之中生活并不脱离家庭。社区整合并优化配置有限的养老保障资源,可以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障提供给农村老年人,从物质和精神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服务。社区可以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日常起居提供帮助,为其提供健康的餐饮、家政保洁等一系列基本服务。同时社区还可以在医疗健康方面服务于老年人,通过对乡镇医疗资源的整合,定期开展老年人体检,进行健康科普知识和医疗急救知识的宣传。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社区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举办一些培训班,让老年人在一起交流学习,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应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通过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有效解决老龄化趋势的压力,为年轻人后顾之忧的解除创造条件。

(五)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家庭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以及受到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影响等等,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2020年之前,我国新农保计划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要基本实现。就相关调查数据来看,一些问题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中不断暴露出来,包括保障率低、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高、资金供给体制不健全等。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通过立法而使其拥有法律的充分保障。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国家具备了很强的经济实力。所以,国家必须有计划地大力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比较少的地区,需要中央财政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考虑,注重增加那些不发达地区的相关拨款,使中央财政补助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还要尽量扩大新农保的参保范围。社会养老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养老的核心部分。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过程中,必须抓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个关键环节。由上述分析可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新农保的参保率依然不高,很多问题相继暴露出来。然而今后农民养老的总体趋势就是社会养老,其在养老保障方面也确实发挥了有效作用。因此,政府必须大力宣传新农保,让更多的农村适龄对象积极参保,将新农保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村参保老人,还要按时足额发放其享有的基础养老金,从而让这些老人在经济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六)加强培训农村专业医护人员

由于农村老年人大都年老力衰,身体机能基本退化,特别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照顾,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培训农村专业医护人员,从政策上对高校的医药卫生事业进行支持。如国家自2006年就开始实施的“三支一扶”政策,选择优秀医药卫生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支医就是其中项目之一,通过其在农村乡镇医院工作2年以上,来促进农村卫生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七)大力推进正确养老观念的宣传教育

对农村人口大力进行养老知识和养老政策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可以使公众树立起正确的养老意识,为社会养老与自我养老相结合方式的实施创造现实条件。农村年轻人要尽早进行养老规划,正常参加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费项目,当经济条件允许时,也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商业保险的购买。农村的老年人要在提前了解和尝试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前提下,准备好以后的养老,同时,还要多参加自我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常识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保持心情开朗乐观,兴趣爱好广泛,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四、结语

总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九亿多农民,面对不断增加的农村老年人口和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尽快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推动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尽快解决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设计、规划、建立并完善新农村长效养老保障机制,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举措。

作者:李虹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