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内老人失能现况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国内老人失能现况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内老人失能现况浅析

本文作者:潘金洪1帅友良2孙唐水1张吟鹤1薛晓华2周长青2作者单位:1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分年龄老年人口失能情况

1.老年人口高龄化明显,女性高龄化更加突出“六普”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与2000年“五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老年人口的11.82%,其中男性为10.08%,女性为13.49,说明女性高龄化更加明显。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是世界普遍现象,因此,中国女性高龄化特征与世界老龄化的特性一致。

2.年龄别失能率随年龄增加快速增加

“六普”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失能率随年龄而上升(见表3),60岁老年人失能率只有0.675%,70岁老年人失能率上升到2.15%,80岁老年人失能率达到6.49%,90岁老年人失能率则达到18.56%,百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高达29.19%。数据分析发现,75岁以后老图1全国分性别、年龄老年人口失能率年人失能率呈加速上升态势,且男女两性在75岁以前差别不大,75岁以后,失能率随年龄上升差距拉大,并呈喇叭口状放大(见图3),90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率则呈不稳定上升态势,有较大起伏,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百岁及以上女性老年人口的失能率比男性高出41%。

3.年龄别老年人口失能规模呈现向右倾斜的倒“V”字分布

失能人口规模在60~84岁之间呈上升趋势,在85岁以后呈下降趋势(见图2)。尽管中低龄组老年人口较多、比重较大,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失能率较低,实际的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并不是最大。随着失能率上图2全国分年龄、性别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升,在85岁前后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高峰。虽然85岁后失能率继续上升,但是由于高龄老年人口规模随着年龄增加而迅速减少,因此实际的失能人口总量在85岁后呈现下降态势。

中国老年人口分城市、镇、乡村失能情况

“六普”资料显示,老年人口失能率在城市、镇、乡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失能率最低(2.35%),其次是镇(2.60%),最高是乡村(3.32%)。

1.城市老年人口失能情况

由表4可见,全国城市老年人口失能率(2.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5%)。这与城市老年人享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拥有较好的医疗卫生保障、重视健身运动有关。城市老年人口失能率在两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市老年人口年龄别失能人口规模(表5)从60岁组上升,80岁组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在图形上也呈向右倾斜的倒“V”字型分布(图略)。

2.镇老年人口失能情况

由表6可见,全国镇老年人口失能率(2.60%)低于全国老年人平均失能率(2.95%),高于城市老年人失能率(2.35%),低于乡村老年人失能率(3.31%),这与镇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一样,享有类似较高的物质生活条件、拥有较好的医疗卫生保障、重视健身运动有关。镇老年人口失能率在两性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95岁以后。镇90岁及以上男性老人失能率趋于稳定,100岁以上还有所下降,这是超高龄老年人数量较少的波动引起还是一种规律,现在尚难定论,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镇老年人口年龄别失能规模(表7)也从60岁组上升,80岁组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在图形上也呈向右倾斜的倒“V”字型(图略)。

3.乡村老年人口失能情况

由表8可知,我国乡村老年人口分年龄组的失能率(3.32%)高于城市(2.35%)和镇(2.60%),这与乡村物质生活条件较差,老年人通常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和有毒有害作业有关,也与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老人因病致残,因残失能较多有关。我国乡村9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的失能率趋于平和,而女性老年人的失能率继续上升。中国乡村年龄别失能老人规模也呈现右倾的倒“V”字分布(图略),其原因与城市、镇失能老人一样。即失能人口规模在60~84岁之间呈现上升趋势,在85岁以后呈现下降趋势(表9)。

主要结论与讨论

201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2.95%,失能老人口规模为522万,无论是家庭、机构提供服务,他们的照护需求是刚性的。根据对美国社会保障网站和中国民政网站的数据推算,美国大约有50%的失能老人在护理机构接受照护服务[4],而我国目前在机构中照护的失能老人只有10%[5]。我国机构床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六普”资料还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失能率高于城镇,他们的照护问题更加严峻。参照美国老年人口的失能率,我国老年人口的失能率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还将上升,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将是我国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迫切需要加快失能老人照护体系和照护制度建设,提高失能老人获得机构专业照料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政府已经意识到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重要性[6],国家层面以及上海、北京、南京等老龄管理部门相继对城市失能老人展开了长期照护研究和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老年照护体系不发达,缺乏老年照护资金的制度性供给,多数城乡失能老人得不到专业的、持续的、有尊严的老年照护,我国城乡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在制度上处于空白状态。失能老人最需要生活照料、长期护理、精神关爱,他们应该是养老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失能老人照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加以研究,他们通过技术、政策、制度、市场手段加以实施。德国和日本主要运用社会保险模式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美国主要通过政府主办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以及商业性医疗保险、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支付长期护理费用[7-9],不论欧美,还是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富人主要通过商业性保险支付长期护理费用,政府主要承担低收入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基本费用,普通人员主要通过政府主办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护理保险来支付长期护理费用。到本世纪初,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立起老年长期照护体系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以来配偶和子女是我国失能老人照护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的到来,完全由家人照护老人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机构养老,以提升机构照护失能老人的能力,以及失能老人入住机构的支付能力。在未来,我国无子女、无配偶老人的照护问题,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城乡贫困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更加严峻和突出[10];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难题正考验着我国的社会道德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