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州域人口普查问题浅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州域人口普查问题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州域人口普查问题浅析

本文作者:彭德乔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人口性别结构不断优化,但实现人口性别结构正常化仍然任重道远

根据“六普”数据,全州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21262人,占52.33%,女性人口为1659364人,占47.67%。总人口性别比由“五普”的112.46下降为109.76。可见,黔东南州人口性别结构正处于逐渐优化的趋势,全州2003年以来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措施发挥了实际作用,出生性别比攀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应该看到,总人口性别比仍然高于国际公认的107的正常值域上限2.7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87,高于全省同期水平的4.56。黔东南州总性别比偏高主要由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导致,在年龄性别金字塔中,出生性别比偏高意味着男性所在的左半部分宽于右半部分,它对总人口性别的影响通过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人口逐年递推,使得整个人口金字塔变得不均衡。黔东南州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积累时间长,失调程度严重。早在1981年“三普”时,全州出生人口性别比就达到107.32,开始超过国际公认的102-107标准正常值范围;1990年“四普”时达到123.1,2000年“五普”时增长到125.23,2005年1%抽样数据显示高达134.06。目前为止,失调时间积累近30年,失调程度远高于全省、全国各期水平。要实现总人口性别比尤其是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化仍然任重道远。性别比的不均衡将在一定时期后对婚姻、家庭的形态和结构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一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应高度重视,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大“两非”等直接性别选择行为的打击力度,实现人口性别结构正常化;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强化利益导向措施,通过“奖励扶助”、“关爱女孩”等活动,进一步优化女孩生存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口性别失衡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社会抚养负担加重,“人口红利”开始削减

“六普”数据显示,黔东南州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65119人,占24.86%;15-64岁人口为2271506人,占65.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344002人,占9.88%。同“五普”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4.9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1.3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65个百分点。儿童少年人口比重继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及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反映了全州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人口年龄金字塔形状正向“宝塔形”转变。这种变化的后果至少有三个面:

第一,社会抚养负担加重。社会抚养系数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值。贵州省是我国人口抚养负担最重的省份,“六普”时社会抚养系数为51.04%,比全国同期的33.16%高17.88个百分点,而黔东南州社会抚养系数高达53.23%,高于全省2.1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0.07个百分点。较高的社会抚养负担使得非劳动年龄人口将消费掉更多劳动年龄人口创造的劳动产品,造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

第二,“人口红利”开始削减。“人口红利”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通常,社会抚养系数小于或等于50%,可称为人口红利期。“六普”时,黔东南州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也由2000年的2458299人降为2010年的2271506人,减少约186793人。如果将向外迁移的90余万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加入社会抚养比的分母,社会抚养系数还在50%以下,即黔东南州还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可以明显感到,黔东南州“人口红利”已呈消减趋势,同时,由于人口大量向外流动,“人口红利”正发生着地区转移。

第三,老年人口比重及绝对量均呈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7%以上为老年型人口。黔东南州老年人口比重达到9.88%,高于老年型人口7%的界限2.8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的8.87%约1.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的8.57%约1.31个百分点,显然黔东南州已步入人口老年型社会,且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和全省。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系数的上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绝对量的增长,黔东南州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由2000年的239524人增长到2010年的344002人,十年增长104478人。众所周知,黔东南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迎来人口老化,其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要在“人口红利期”消失前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以应对逐渐加重的社会抚养负担和加速到来的人口老化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劳动力人口的充分就业和就近就业,扭转“人口红利”地区转移的趋势。应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安排应对人口老化问题,加强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扩大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推广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年福利、老年医疗、老年设施、老年照料等工作的建设。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尚须加强

“六普”显示,在全州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4256人,高中7049人,初中28303人,小学41662人。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文盲半文盲人口为306064人,文盲率为8.79%。同“五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327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增加168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增加862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减少4385人,文盲人口减少147055人,文盲率下降2.99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全州“普九”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与贵州同期水平比较还有差距,和全国相比差距更加明显。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人口比全省少1036人,比全国少4674人,仅占全省的80.42%、全国的47.66%,而10万人中小学学历人口比全省高2289人,比全国高14883人。黔东南州文盲率高于全国4.71个百分点,文盲率几乎是全国的两倍。为实现黔东南州教育事业的根本性突破,促进黔东南州人口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广开办学渠道,扩大各种教育投资来源,大力启动社会力量举办非义务教育乃至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财政教育投资乏力的情况下,在尽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充分利用师资和教育设备等资源,将社会闲散资金引导到教育投资上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在职人员得到进修提高、增进知识的机会。

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总体水平偏低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构成了该国或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十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黔东南州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全州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5659人,占26.0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74967人,占73.98%。同“五普”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15134人,乡村人口减少579205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8.06个百分点。“五普”时,黔东南州城镇化率比贵州低18.2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8.26个百分点;“六普”时,比全省的33.81%低7.79个百分点,比全国的49.68%低23.66个百分点,说明十年内黔东南州城市化率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在缩小,城市化进程速度在10年间正在加快。但是应该看到,黔东南州城镇化水平相当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而且存在城镇化区域不均衡,城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落后等问题。受行政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以及思维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近30年的时间里,全州非农业人口比重始终徘徊在10%以内,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速度缓慢,进入90年代城镇化进程有所加快,但基础仍十分薄弱。

黔东南州城市化目前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整个“十二五”时期,“工业强州”、“城镇带州”都将作为发展的主战略,应把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发挥城镇规划和成长发展的联动效应。应摒弃计划体制的思维方式,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和转移创造机会,并通过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水平,赋予其真正平等的“市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