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景观生态网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景观生态网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景观生态网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影响

采用布仁仓[1-2]判断本底的标准对各县(区)进行分析,大同—肇州—肇源一线本底为农田景观,优势种为玉米,但是这种本底的存在基础是人力作用,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其能量流的变化受人为影响较大。郭晋平[1]认为这种本底是不稳定的,农田如果失去人类能量流的输入便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农田本底作为斑块分析更佳,笔者认为,农田由于多年来人们的连续耕作,相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应视为该区的本底。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本底不明显,从自然角度讲,东部以草原景观为主,西部则以湿地景观本底为主,南部为农田景观,优势种控制力较弱,但是该县本底的连通性较好。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来看,重点突出不同地区的景观生态特征进行有序开发为宜。

发展生态旅游的斑块特征分析

按照斑块-廊道-本底模型的定义,斑块属于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区域,有生命的斑块主要是指动植物群落。市区斑块特征以自然资源为主,环境资源斑块主要是分布在市区的100余个大大小小湖泊组成的水体和东部的湿地,这些斑块特征是持续时间及寿命较长,周转速率低,成为发展市区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油田景观以及城市景观为干扰斑块,这种斑块的形成与城市开发、油田开发密切相关,人类干扰强烈,稳定性好,存在期长。此类斑块特征人工化明显,对发展生态旅游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并且由于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环境条件,对增加局部地区的景观异质性具有较好的作用。从市区来看,人类干扰形成的斑块和人类引入的斑块的存在为市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市郊以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周围仍然存在一些天然的未受人类影响的本底区域,相对面积较小的区域也可称为半自然状态的残存斑块。这些残存斑块由于其周围人类活动较为频繁,能量以及物质交换活跃,容易形成新的景观。这些区域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本底特征,并且处于“松弛期”,尚未遭到大量物种入侵,应当作为发展原生态旅游形式的区域。引入斑块在大庆市可以认为是人类有意引入而存在的,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大庆市龙凤湿地、红湖和黑鱼湖旅游区、龙虎湖旅游景区、大同以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开发的农业生态旅游区[3]等均可以作为大庆市引入的用于开发生态旅游的斑块,这些斑块的存在是人类在本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物种以及能量周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稳定性很差,抗干扰能力弱,需要人力投入才能维持,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人类可以根据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干扰,能量、物质、物种输入,达到人类需要的景观效果。因此这些引入斑块的存在为发展大庆市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大量存在的小城镇、村舍、乡村居民点一般称为引入斑块,这些景观单元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开发与应用形式已经做了报道[4-5],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聚居区斑块尽管内缘比较小但是边缘效应较强,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作为干扰因素加以考虑。

发展生态旅游的廊道分析

廊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一般直接在本底之上并且和不同的斑块相连接,对外在景观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廊道的生态作用。廊道被认为是不同于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认为是一个线状的斑块,廊道的存在增加了景观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斑块的稳定性,也促进了本底和斑块之间、相似斑块之间物质能量的流动,同时具有传输、过滤、屏障的重要功能,对于维持生态旅游景观特征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大庆市廊道的起源以及类型因干扰状况而具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人类干扰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两大类别。人类活动形成的带状廊道规则性强,持续性强,存在周期较长,外观变化性差,景观性状单一、单调,无自然痕迹,例如现存的公路、铁路、人工修建的绿篱、人工修建的防护林带等,尽管其对发展生态旅游景观效果影响较小,但是其可以增加大庆市的景观异质性。交通系统可以起到运输游客和物资的作用,防护林可以作为物种迁移、汇集和能量转移的通道,同时兼具生产功能,在开发生态旅游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利用人工廊道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天然形成的廊道主要是指现存的河流,河流廊道具有控制水流和营养流的作用,河岸地带是食物链的基础,是物种迁移和栖息良好居所,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来看,河流廊道对于增加景观多样性、视觉美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加上河流廊道天然的曲度特征,良好的连通性,成为大庆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良资源。

景观生态网络发展生态旅游影响

生态网络是景观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结点模型是描述景观结构的重要模型,该模型认为生态网络是廊道或者通过廊道在空间上联系起来的斑块组成的网状结构,其构成是廊道、结点和网眼。一般情况下,由于生态廊道走向的不同,结点的交点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十字形、T形、L形,结点一般不作为独立的景观要素,但是其具有较好的立地和生境条件。由于其是能量流的交点,所以物种丰富,内部种因与结点距离不同变化较大,并且边缘种适应性较强,波动性小。从结点的这些特征来看,结点是比较适宜的生态旅游景点建设区域。从目前已经建设起来的生态旅游景区所处位置来看,龙凤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处于结点位置,并且也是大庆市接待游客数量最大、效益最好的地区,表明生态网络的研究对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市郊以及各县生态网络主要由农田防护林网组成,分布区域以大同、肇源、肇州、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主,但是由防护林系统形成的结点面积较小,生境相对于网眼来说较弱,此时的结点仅可作为物种转移的暂时栖息地,而在防护林组成的生态网眼斑块区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大庆市为全国十佳园林城市,并且城市建设以石油开采为中心,避免了大城市生态流集中的现象,非常适合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组成中,由城市建设组成的城市建设网眼区保留了原始本底特征,较适合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结论与讨论

生态旅游的发展所依托的是良好的生态条件,而景观生态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在违背生态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旅游景区不利于景观生态的维持,并且景观的维持需要大量的物质输入和人类干扰作用,投资较大并且效果欠佳,所以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景区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在景观生态学中,本底判断标准为相对面积,具有连通性、动态控制作用,并且该标准一般都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否则研究结果就会发生变化[1]。为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将研究范围限定为大庆市区及所属各县(区)。从本底特征上来看,大庆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为原始草甸土形成的稀树草原风光,同时,由于人类的干扰形式不同在景观上形成了不同的斑块、廊道以及景观生态网络。由于斑块具有相对性,是人类可以确切感知的,所以在斑块动态发展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景区斑块在大庆市是可行的,但是应当注意斑块维持过程的敏感性,以防止资金的浪费和景观效果的降低。大庆市廊道类型以线状为主,连通性较好,可以说为大庆市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物种和能量流通的快速通道。从生态旅游规划的角度来说,防止廊道形成间断点非常必要,因为生态网络和生态结点存在的基础便是良好的网络连通性;从生态网络上来看,大庆市已建成的生态网络系统具有较好的可及性,这又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综合分析认为,大庆市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作者:张吉立单位:大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