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旅游发展途径选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旅游的涵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当地原生、和谐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第二,生态旅游是一种保护当地资源的旅游,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最本质特点;第三,生态旅游是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强调社区的参与和利益的旅游。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概念及其涵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外的生态旅游概念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国内的生态旅游概念更强调生态旅游发展对保护区的依赖和当地社区受益。其次,国外多数专家将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定为自然景观,而国内一些专家认为除了原生的自然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景观也可作为生态旅游的对象,这与中国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密切关联。[2]56-61以上对生态旅游概念及其涵义的界定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生态旅游的特征与原则,分清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区别,鉴别生态旅游活动中的违规操作和破坏生态的现象,为相关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管理指明方向,明确和帮助提高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商、经营商应具备的生态理念和知识。
龙岩市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一)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龙岩市是福建省别具一格的风情旅游区,也是福建省新兴的旅游区。龙岩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区———福建土楼•永定景区,8个国家4A级旅游区———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古田会址、长汀红色旧址群、天一温泉、培田古村落、中国虎园•梅花山,1个国家重点名胜区———冠豸山,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4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上杭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漳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永定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梁野山,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上杭五龙村农家乐、永福高山农业旅游区,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福建省旅游十大品牌中,龙岩占2个,即“神秘的客家土楼”和“光辉的古田会址”。以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等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龙硿洞、九鹏溪等为代表的“绿色之旅”,古田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是龙岩市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旅游精品。龙岩市山水风光奇特多姿,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78%,山地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有被誉为“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冠豸山;有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翡翠”、“动植物的基因库”、“华南虎的家园”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有世界罕见的江山“睡美人”奇观和神奇幽深的国家4A级旅游区龙硿洞;还有国家自然保护区梁野山、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云顶茶园、“水上茶乡”之称的国家4A级旅游区漳平九鹏溪等,都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龙岩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截止到2013年1月,龙岩市获得命名的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04个,其中新罗区万安镇、漳平市永福镇和上杭县古田镇、南阳镇、稔田镇、步云乡共6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获得命名的市级以上生态村1511个,其中有省级生态村376个。[4]“花果之乡”洋畲村、五龙村农家乐、九龙江源头冯地村等,都是著名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二)政策扶持明显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海西建设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旅游局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把海西旅游区作为我国重点扶持和发展的12个旅游区之首,给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持续列为龙岩市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龙头来加以培育,出台了《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助推龙岩市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龙政综〔2012〕323号)明确了十项扶持政策措施,以拓展农业文化、生态、观光功能,进一步推进龙岩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创建10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或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0家福建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00家“海峡客家乡村旅游示范户”。国家、省、市一系列针对性的利好政策和扶持措施,为龙岩市旅游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十一五”时期龙岩市旅游业整体发展突飞猛进,共接待游客3728.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97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10.31%和134.54%。其中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986.87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3.86%;旅游总收入70.27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7.34%;入境游客12.5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45.41%。[5]“十二五”以来,龙岩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减。以龙岩市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日旅游情况来看,龙岩市旅游市场呈现的特点为:永定土楼、冠豸山、古田会址等旅游品牌的带动作用依旧明显。假日期间,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八天接待游客33.4万人次,同比增长22.3%,门票收入同比增长38%;古田会址景区八天接待游客10.99万人次,同比增长25%;冠豸山景区八天接待游客10万人次,同比增长56.25%,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9.2%。自驾游客成主流,乡村生态游的人气越来越旺。假日期间,新罗区洋畲村接待游客4.58万人次,同比增长67%,上杭县五龙村接待游客6.83万人,同比增长39%,漳平市永福农家乐共接待4.22万人次。[6]
(四)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舶来品,其理念、涵义适应我国的国情不断变化和扩展,但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就龙岩市的生态旅游而言,主要存有以下问题:1.生态旅游相关各方对生态旅游存在着认识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旅游经营者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仍主要为了当地GDP的增长、获取经济效益,较少兼顾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管理上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甚至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而相当部分的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上,对生态旅游的涵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往往忽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保护的内涵。这在实践层面容易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过滥、参与人数过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毫无疑问是与生态旅游的涵义和发展理念相违背的。2.生态旅游产品景区不大,品牌不强,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龙岩市没有具有震憾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品牌。现已开发的景点,无法与本省的武夷山、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江西三清山等风景名胜区相比。如新罗区东肖森林公园、云顶茶园,漳平九鹏溪等景区,游人只需半日即可全部游完。目前龙岩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不少仍停留在“居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等传统旅游项目上,产品结构单一,未能产生循环效应,在发掘乡风民俗、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增加特色教育娱乐等深层次的旅游产品方面还做得不够,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人才,是指既龙岩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选择客家研究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又能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龙岩市各生态旅游景区明显缺乏。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民,文化视野、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的限制使其在服务态度、技能等方面存有缺陷。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制约着龙岩市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龙岩市发展生态旅游的策略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规划生态旅游,推行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不仅需要生态、旅游、地理、气象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参与,也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应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中的保护与管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去发展生态旅游。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是龙岩市较成熟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闻名于世,拥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景区,目前可游览的景观有四十余处,有众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近年来,冠豸山风景区重修了游山道路,植树种花十余万株,修建长寿亭、凝碧山房等旅游场所,凿通“先水后山”的后区道路,改善旅游服务设施,以进一步促进冠豸山旅游的发展。有“绿色翡翠”之美誉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同样可作为龙岩市科学规划、推行生态旅游的示范区。梅花山为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为保存较好的原始林区,分布着针阔混交林、针阔毛竹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长苞铁杉、钟萼木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大灵猫等,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华南虎的家园”。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制定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公益林管理实施方案》[7]等管理规范和办法,使保护区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保证了梅花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内的中国虎园、南方红豆杉生态园、马头山寺等生态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者。随着旅游景区开发力度及游客的增加,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冠豸山、梅花山景区应进一步加强对景区的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功能分区,考虑环境承载力,建立生态监测站,对生态负荷和游客容量进行监控,在一定区域内控制游客数量,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好各种风景资源和植被生态,使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整合资源,推出精品线路,处理好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发挥龙岩市生态优美、景观奇特以及森林覆盖率为全省前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山地度假、科考探险、生态养生等生态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做到“轻设施建设、重环境营造”,注重处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工作,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生态环境。尽可能把生态旅游产品纳入到福建省、龙岩市的相关旅游规划与黄金旅游线路之中。武平县梁野山是龙岩市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有着全国最大的植物熊猫“红豆杉”群。武平县充分利用梁野山这一旅游品牌的带动辐射作用,整合资源,确定了以梁野山为核心旅游区,顺着岩前、中山、桃溪三个节点建立三条辐射轴,形成梁野山旅、岩前宗教朝圣、中山百家姓古镇、桃溪生态与农业四大旅游区,打造“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的发展目标。正在开发中的梁野山景区被武平县旅游局定位为未来的华东南生态游览地。为了避免破坏生态,梁野山景区开发规划中强调了保护开发的“三区布局”思想:将保护区作为核心区,不开发;核心区外,是缓冲区,依然不开发;最外围,是实验区,所有的开发活动仅在此区域开展。[8]位于梅花山腹地的上杭县步云乡生态环境优越,辖区内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间空气富含负氧离子,是开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除了中国虎园、南方红豆杉生态园、马头山寺等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外,步云乡待开发的绿色生态旅游景点有桂和狗子脑,马坊神秘禾仓石、观云海看日出、竹海,大斜柳杉群,蛟潭将军潭、神秘冰臼,兴隆瀑布,云辉森林浴等;历史文化景点有古炉水口廊桥、梨岭步云书院、蛟潭明清进士旗杆群、南蛮王墓等。步云乡可规划开发连接辖区内各生态旅游景点和文化景点的生态观光游、运动养生游等区内生态旅游线路,以及连接古田会址、西普陀、冠豸山等的跨区旅游线路,以满足生态旅游者多层次的不同偏好。
(三)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将乡村旅游与生态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实践表明,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使农民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农舍成为旅游家庭旅馆,农田、果园、乡村等成为旅游吸引物,能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交流,加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前文已述,龙岩市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准确把握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形势,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现状,开发富含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做好村镇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合理保护资源,做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保持乡村间原有的宁静、和谐的人地关系,避免破坏旅游地的自然美景。如上杭县依托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和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重点打造古田五龙农家乐、湖洋观音井百果园、才溪福如农庄、临江添福山庄、太拔儒溪茶田、步云蛟潭云雾茶园、临城太阳瓜果蔬菜基地、稔田长滩葡萄园、溪口云谷山庄、步云森林人家、白砂岭背红菇基地、泮境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等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通过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上杭县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又如,有“三江源乡”之美誉的连城县曲溪乡境内山清水秀、森林、毛竹、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该乡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开展“我以源头为荣,源头因我美丽”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以开展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实施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毛竹种植业;该乡还充分利用高海拔气候、土壤优势,种植反季节蔬菜、高山有机茶、黄花梨、雪莲果等1000多亩。曲溪乡主动融入环梅花山生态景区建设,打响九龙江源头村冯地“厦门市民周末自驾游十大目的地之一”的品牌,推出“源头生态休闲之旅”、“农家乐山村游”,2011年接待厦门、漳州、龙岩等地游客达5000余人次[11],乡村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在生态旅游区加强对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当地居民的生态学和环境知识教育,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望,使“负责任的旅游”成为生态旅游相关各方的自觉行动。
作者:张强单位:龙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