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黄河大峡谷区域内拥有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如唐蕃古道遗迹、贵德古城、宗日文化遗址等,且有多座水电站,表明黄河大峡谷区域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分布的旅游胜地,这些有利的资源环境条件对该区域开展生态旅游十分有利。

旅游资源数量与品质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青海省黄河大峡谷范围内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共整理与筛选了231个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单体。依据标准中”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结合专家打分情况,对黄河大峡谷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等级划分。在众多旅游资源单体中,五级旅游资源单体2处,占总数的0.87%;四级旅游资源单体14处,占总数的6.06%;三级旅游资源单体67处,占总数的29.00%;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115处,占总数49.78%;未参评的旅游资源单体33处,占总数的14.29%。

旅游资源特征青海省黄河大峡谷旅游资源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包括高山、峡谷、草地、水文、河流、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宗教文化、古建筑、古遗址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具有8个大类、28个亚类、71个基本类型、231个旅游资源单体。②具有多项黄河流域的峡谷之最。在青海黄河大峡谷411.3km的河段上有20多处峡谷,在整个黄河流域其峡谷数量最多、长度最长、深度最深、上下游落差最大、宽度最窄。③它是中国北方最为密集的梯级水利旅游景观带。大峡谷区域具有龙羊峡等10多处水电站,峡谷景观与库区水域风光相得益彰,形成最为密集的梯级水利景观带。④黄河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大峡谷两岸分布着大量的黄河文化资源,如龙羊峡库区尕马台遗址等3种文化遗物,特别是同德县宗日遗址更具代表性。⑤原生态强,后发优势明显。大部分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奇特的峡谷景观与特有地质地貌景观和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大峡谷最具活力的景观带,景观保持了原始性和完整性。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与制约性因素

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在:①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以青海省海南州为例,2010年全州共接待游客87.31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总收入9290万元,同比增长49.8%。②旅游景区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大峡谷区内已开发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景区景点,其中国家A级景区3个。③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规模。拥有一定规模接待能力的各类宾馆64家,其中星级宾馆9家。④旅游产品初成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避暑休闲型、观光型、民俗型等9大类旅游产品系列。⑤旅游商品开发种类多样。⑥旅游管理规章逐步完善。重视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先后制定了相关旅游业政策。⑦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黄河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旅游文化活动。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景区开发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多数旅游景区开发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开发水平较为粗放,旅游产品层次较低,设施不配套。②产品特色不够突出,游客市场结构单一。③旅游形象尚未树立,促销推介力度不强,宣传手段单一。④旅游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普遍存在着业务素质偏低的情况。⑤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低。

开发制约性因素大峡谷区域开发主要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①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大峡谷区域具有独特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受当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大峡谷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②区域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十分薄弱。③待开发的旅游景区分散。④距我国主要客源地较远。⑤受到海拔与气候因素的制约。大峡谷区域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每年只有约1/2的时间适宜开展大众旅游活动。⑥同质性景区的激烈竞争。近年来,黄河沿线均积极努力开发峡谷旅游景区,形成了黄河沿线的峡谷开发热,如晋陕峡谷等,青海黄河大峡谷区域面临着激烈的黄河峡谷旅游市场的竞争。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以优先保护生态与适度开发旅游为原则大峡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峡谷局部地段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利设施周边景观破碎化较严重,峡谷环境保护设施和环境管理水平差等。因此,要推动峡谷旅游活动的科学发展,就必须以水生态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优先为前提,坚持适度开发旅游与严格保护生态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峡谷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科学制定旅游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根据青海省黄河大峡谷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将旅游利用空间总体布局定为:“一带、三区、两廊、八心”,即逐步形成以黄河峡谷群旅游带为发展轴,由3个旅游功能区所构成,以贯穿大峡谷区的214国道和西久公路为旅游交通轴和景观廊道,以恰卜恰镇等8个乡镇为区域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和集散地的旅游开发框架和空间格局(表1),实现区域有序开发。

加强旅游景区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大峡谷区域景区体系应坚持环保优先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立足基础条件,突出旅游资源特色。从景区的级别、行政归属、相应的旅游产品构建大峡谷区旅游景区体系,见表2。

发展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鉴于大峡谷区域面积广大、地理区位的相对偏远、景区景点分散、生态脆弱、交通运输的瓶颈束缚等情况,以高原天峡、黄河清波、高原人文风情、特色地貌景观为开发利用重点和突破口,注重高原与峡谷河源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区分层次,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设置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强化大峡谷区的整体形象。对国内市场主要立足于以中高端旅游产品为主,在条件较好的黄河天峡区段适当发展高端产品,以此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梳理,设计构建由5大主题、20个细分产品的大峡谷区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积极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主要是:①继续保障青藏公路、青康公路、西久公路的区域旅游交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峡谷区对外区域旅游交通系统,加强与旅游中心城镇西宁市的道路交通网络联系。②坚持适度超前,加快大峡谷区旅游公路改造升级,努力建成“三横四纵”为主骨架的大峡谷区环形旅游交通体系。③加快旅游码头建设,到2015年修建完成龙羊港北岸码头等在内的17个旅游码头。④采用先进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技术,提升旅游交通系统的旅游服务功能及景观廊道功能,构建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青海省黄河大峡谷区域绿色景观廊道。⑤以人为本,完善旅游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交通标识、道路环卫绿化、信息咨询服务、加油休憩停车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相关设施。

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主要是:①旅游住宿设施应坚持超前建设发展,从政策、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住宿业大力扶持,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型材料,积极使用清洁能源。②合理布局旅游餐饮接待设施,确立以旅游城镇为主、重要景区为辅的旅游餐饮发展方针。③因地制宜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周边生态环境。④积极组织各种旅游服务的相关培训,加强旅游餐饮与住宿的管理工作,对星级饭店和农家乐应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抽样检查,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严格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是:①从燃料结构优化、清洁能源普及、节能环保交通等方面保护大气环境。②从源头污染、库区水上旅游活动、旅游城镇与景区等方面保护水体资源与水环境。③优先评估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对峡谷、丹霞、土林等地质资源和地貌发育的影响,将地质地貌资源管理纳入到大峡谷区旅游景区系统管理和开发之中。④注意景观敏感性的控制,合理控制视觉区域,将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景观影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⑤创建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管理平台,建立物种多样性档案馆,组织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查。⑥减少使用难以降解的原材料和产品,加强旅游景区的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工作,防止视觉污染,垃圾处理尽量使用环保技术。⑦通过立法保护、开发保护和创新保护等方面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历史遗迹与古城建筑物、“神圣区域”、寺院寺庙的保护与管理。⑧从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综合环境等方面构建环境监测体系。

鼓励社区参与峡谷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峡谷区生态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主要是:①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社区居民获益最大为目标。②峡谷生态旅游的开发应积极鼓励当地藏族社区参与,邀请社区代表参与生态旅游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决策。③聘请国内外峡谷旅游专家对社区居民参与峡谷旅游的技能进行严格培训,实施带证上岗制度。④制定当地居民的参与形式、机制,管理部门或民间组织的形成和制订评估机制,同时注重参与机制与当地资源相结合,注重本土人力资源的挖掘。

作者:唐承财钟林生陈屹松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