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建设模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更新与转换。如今,物质享受得到基本保证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体验式经济自然油然而生,而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体验经济的主打产品,是当下体验式服务不断推陈出新的重点。本文将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出发,进行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效益分析,以此剖析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脱节的表现,并通过理论思考与实践构建相结合,提出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效益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内涵式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们试图实现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的融合,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作为体验式服务推陈出新的重点,自然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看,主要分为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型和特色民族风情型3种基本类型。而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它在适应体验经济综合发展趋势时,主要对乡村生态建设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多元文化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丰富效益。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型

农家乐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较为常见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一般情况下,位于乡村地区的农户会通过果蔬林业种植获取微额的农业经济收入,而这收入并不能满足农户及他的家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农家乐型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在经营农家乐时,农户和他的家人可以根据自身居住场所进行一定的装潢装修,使得被装修后的居住地能够基本形成与城镇一般住户不同的视听效果和居住体验。而在农家乐型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广泛普及的乡村地区,部分农家乐型生态旅游还会根据自身居住场所的特有特性作出进一步安排和布置,以保证消费者前来旅游体验时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感官享受。

(二)依托景区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都推行了不同发展形式的景区建设,而农村地区凭借着独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在发展体验经济时不甘示弱。依托景区实行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依托自然景区,这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主要分布于全国排名相对靠前的自然风景区,既有依山傍水的体验式生态旅游,又有云南溶洞等地方特有景观的休闲旅游,依托自然景区的类别十分繁复;第二种是依托人文景区,我国作为一个享有上下5000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有着诸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故事,而与这些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人文景区自然不在少数,依托人文景区而形成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积极借助当地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体验文化的综合发展模式。

(三)特色民族风情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5个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因此,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时,往往可以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作出特色民族风情型生态旅游规划。总的来看,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少数民族分布,当地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也不尽相同。就目前的实际发展而言,在中国北部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多以蒙古族和满族少数民族特色风情为主;在中国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多以傣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色风情为主。特色民族风情型作为较为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之一,将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与特色的农家风情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促使旅游者将消费心理转向高品质、高质量的精神性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二、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效益分析

从我国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看,主要分为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型和特色民族风情型。这3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适应不同地区的旅游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性。总的来说,这些多种形式下共同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能够给当地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多元的文化效益和综合的社会效益,其社会价值还是较为明显的。

(一)直接经济效益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并不完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只有努力推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大量追求精神体验的外来游客试图在农家乐等多种发展模式的乡村生态旅游中,体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赢,而在旅游期间,他们会在农家乐等诸多场所中实现衣食住行等基本活动,而由此产生的消费费用就是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所得到的最为直接有效的经济效益。以宜宾市高县庆岭乡为例,该乡在建设乡村生态旅游时大力推行特色生态旅游,吸引了35万余人次的游客的同时,生态旅游的直接经济收入也突破1000万元大关。

(二)间接经济效益

除去农家乐等诸多场所的衣食住行,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密切相关的连带产业经济也不容小觑。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诸多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往往依赖当地的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文化条件,而这些要素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统称为间经济效益。随着体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和发展亮点,部分主导地区文化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更是实现了间接经济效益的全面复苏。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自驾游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方式来到乡村地区进行生态旅游,他们在交通工具、餐饮饮食、特产消费等多方面耗费的钱财都将作为间接经济效益,直接反馈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综合建设项目。

(三)多元文化效益

随着时代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物质享受,而是希望通过物质享受与精神体验的融合,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多元解读。在这样的情绪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中,实现自己修身养性的基本目标。而正是出于乡村农户和外来游客之间的交流沟通,乡村农户愈加意识到自身推送的生态旅游模式并没有完全契合未来游客的基本需要,因此,他们会在不断的更新优化中,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并以此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共同繁荣。部分依托人文景区而形成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更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发展体系,为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效益。

(四)综合社会效益

区别于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综合社会效益是针对社会整体而言的。近年来,随着体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验式服务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试图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实现体验经济的再度繁荣,并在多次尝试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乡村地区的整体氛围,使得各地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在原先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逐步成为当下体验式服务推行和推广的重要对象,其社会价值和现实价值不容小觑,综合社会效益自然也油然而生。

三、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脱节的表现

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当前的情况看,在实际应用建设过程中,倘若体验经济和乡村生态旅游能够较好地合而为一,形成丰富多元的生态旅游模式,那乡村生态旅游往往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具体实践时,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却未能正确适应体验经济的客观发展需要,出现了与体验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

(一)乡村生态旅游过度追求经济收效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建设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并不能根据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作出综合分析,而是单一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做出不符合实际的经济收效目标,这样的做法欠缺一定的可行性和规范性,容易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诱发乡村政府和乡村生态旅游部门二者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基本目标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互违背时,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占据有利位置,此时他们欠缺政府部门的宏观领导,容易出现政策失误的现象。

(二)连带性企业建设缺乏体验环节

纵观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占据生态旅游经济收入的较大份额,相反,处于辅助位置的间接经济效益却是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收入的核心重点。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连带性企业却缺乏必要的体验环节,这使得企业活动推行与消费者体验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分歧,容易出现消费者不满意企业推行的活动或企业不愿意服务相关消费者的负面状况。尽管部分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高度考虑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与修复,但由于理论尝试与具体实践之间的矛盾性,企业所推行的修复性政策,并不能完全应对体验环节缺失这一问题,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三)乡村建设未形成独到的民情文化

各个地方的生态旅游建设必须遵循我国传统文化年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举的综合发展模式。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依托人文景区形成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还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核心形成的特色的民情文化模式,都没有形成独到的民俗文化,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千篇一律,缺乏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西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理应拥有多种民族文化要素,但在具体经营乡村生态旅游时,当地的政府部门和乡村生态旅游负责人都未能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做出民情文化分析,文化效益受限尤为明显。

(四)社会层面对生态旅游效益尚未权衡

随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和改善,乡村地区的体验经济收入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在具体经营时,由于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之间的权衡尚未保持平衡,社会层面对生态旅游效益的把握有所欠缺。部分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时,未能考虑体验经济的独特特性,盲目采取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这使得当地的投入开发仅仅关注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文化效益的同步增长,出现了高收益、低收效的不良局面;而部分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盲目考虑规范的生态旅游文化建设,在没有做好良好规划的前提下,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出现的经济效益亏损的现象,生态旅游效益失衡显而易见。

四、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新模式

就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看,由于乡村生态旅游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缺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目前形成的综合化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只能在短期内获取部分环节的高额经济效益,却无法长期维持在高收益的状态,民情文化缺失、生态旅游效益尚未权衡等问题都是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新模式所应改善和纠正的。

(一)强化政府调控与市场协调的统一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对于体验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核心引导自然不可或缺。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体验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和优化,就要强化政府调控与市场协调的统一,保证政府部门能够从宏观角度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协调管理,促使政府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指导性建议;同时也要强调市场各单位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保证服务行业、交通行业和文化行业能够各司其职,推进体验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二)推进复合产业的多边融合交互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忽视了连带产业的最大化开发。因此,在后期建设过程中,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要切实推进复合产业的多边融合交互,保证连带产业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共同繁荣。从理论角度看,与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符合产业应当实现理论知识的整合,保证多产业、多部门之间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构建;而从实践角度看,复合产业应当明确意识到自身部门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实现不同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通,保证复合产业的融合与交互发展,使其直接反馈于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的综合发展。

(三)实现区域化特色文化环境建设

由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过于千篇一律,因此,在后期建设乡村生态旅游行业时,需要实现区域化特色文化环境建设,保证不同区域的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都能有所差异。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不同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部门应当根据该地区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作出相适应的软硬件配备,以保证当地的自然风光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欣赏价值,真正实现自然景观对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效益提升和文化效益增长的双重功效;而从人文文化度看,依托人文景区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应当密切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同时加以生态旅游部门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以最终形成独到的文化环境建设氛围。

(四)健全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

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权衡尚存在问题。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体验经济下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全面发展,就应努力构建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促成多边共赢的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模式。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各个主体应当积极整合各自的资料和信息,并将其上报给负责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政府部门和市场单位,保证组织整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并作出初步的设想和规划;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政府部门、市场单位和乡村生态旅游个体应当团结协作,形成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构建的综合合作小组,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达到新高潮做出共同努力。

结论

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正逐步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乡村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趋于良好。但出于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间的矛盾冲突,二者相互脱节的现象仍较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乡村生态旅游过度追求经济收效、连带性企业建设缺乏体验环节、乡村建设未形成独到的民情文化和社会层面对生态旅游效益尚未权衡等方面。而在后期建设乡村生态旅游时,要想真正规避体验经济与乡村生态旅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需强化政府与市场统一、推进复合产业多边融合交互、实现区域化特色文化环境建设并健全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霞,姜秋爽.体验经济时代休闲旅游的多元发展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13(06):140-145.

[2]刘华.体验经济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分析[J].农业经济,2014(03):107-108.[3]范智军.低碳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定位与功能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15(05):59-60.

作者:菲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