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绿色生活理念不断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心里,以及对城市工作压力的缓解,生态旅游项目方兴未艾的发展起来。其中,围绕着茶文化而展开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比比皆是。就茶文化而言,需要大力挖掘茶文化中的显性层面、隐性层面。通过讨论和分析,茶文化融入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包括: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控制茶文化融入的效果。

关键词: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下文简称:绿色资源)是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对象,也是拥有绿色资源区域的自然比较优势。随着绿色生活理念不断深入到社会公众的心里,以及对城市工作压力的缓解,生态旅游项目方兴未艾的发展起来。其中,围绕着茶文化而展开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比比皆是。那么如何来看待茶文化对绿色资源管理的助力作用呢?笔者认为,这需要结合绿色资源管理职能内容来展开。就茶文化而言,本文将其归纳为两个层面: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显性层面诸如茶道、茶具等,这些看得见的茶文化元素往往承载了本土文化的基因。而作为隐性茶文化,则主要指向一种围绕着“茶”而提炼出的精神和民族性的东西。可见,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资源的管理之中,则能提升生态旅游项目的品味和区域差异性。为此,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职能分析

从管理学视角,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绿色资源管理职能:

1.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将其引入到具体的情景中,便是对绿色资源的开发计划,以及对未来生态旅游项目商业化运作的规划。现实表明,当前生态旅游项目的数量繁多,且质量良莠不齐。之所以会存在这一现象归因于生态旅游项目所依托的绿色资源在各个地区都唾手可得。特别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当地的旅游资源也主要以“青山绿水”为主线。那么如何提升本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商业价值,则需要事先完成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因此,这就构成了职能之一。

1.2组织职能

这里的“组织”可作动词来讲,即将各种资源组织起来推动生态旅游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根据旅游经济学原理可知,建立起区域差异化将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识别度,所以这里就需要围绕着“突出差异化”来组织各类资源。鉴于各地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生态旅游项目,并依托本地自然禀赋条件来开发绿色资源。因此,提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以及借助显性和隐性方式释放出来,便能增大本地旅游产品的市场识别度。

1.3创新职能

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创新已经成为了管理职能之一。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解释,其不仅体现为旧事物的覆灭和新事物的产生,还体现在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后所带来的利润增值。不难发现,国人关注最多的却是前者。为此,对绿色资源的管理还在于引入创新职能,促使其在商业化运营中获得增值。那么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资源管理之中,本身就构成了创新.

2茶文化的功能解析

将茶文化融入到绿色资源管理之中,意味着茶文化具有使用价值,进而具有自身的功能属性。那么在茶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功能解析:

2.1提升品质的功能

相对于传统的景点游,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而且该项目更能适应目前消费者文化层次、家庭收入的群体。那么在数量庞大的生态旅游项目中,通过引入茶文化元素便能提升整体旅游项目的品质。不难发现,茶文化本身所含有的清风雅致便能对现阶段浮躁的社会环境带来“清凉”,从而这就具备了提升品质的功能。

2.2满足偏好的功能

与西方经济学将消费者的偏好做同质化处理不同,现实中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偏好,而消费者个体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空间纬度上也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偏好。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其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通过融入茶文化,茶文化的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便能覆盖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事实表明,如何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旅游消费需求,一直是困扰绿色资源开发者的难题。通过融入茶文化,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2.3增强识别的功能

我国作为产茶大国,产茶地都拥有属于本区域的茶文化。如,四川的峨眉地区,其茶文化就与佛教文化联系起来;四川的青城山,其茶文化就与道教文化联系起来。再如,云南和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茶文化便与其民族性联系起来。可见,这就体现了茶文化增强市场识别的功能。

3茶文化与绿色资源开发融合的切入点

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其中,涉及到实施的问题。对此,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3.1茶文化与茶叶生态观赏相融合

茶叶生态观赏在许多产茶地区已经得以商业化推广,观赏的载体一般为生态茶园,这样消费者就能在相对完善和集中的场地内感受到茶叶种植的自然之美。那么茶文化与之相融合的切入点是什么呢?从域外经验中可以获知,消费者最为感兴趣的便是茶叶的品种、功效、种植历史、典故等方面的信息,所以这也就构成了切入点。

3.2茶文化与茶叶生产制作相融合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待绿色资源开发,茶叶生产制作构成了其中的一环。在突出生态主题下,手工制茶应成为消费者所感兴趣的地方。那么此时茶文化的融合切入点又在哪里呢?不难发现,将茶文化中的茶道和茶具融入其中,使之承接已经制作好的茶叶,那么将能提升消费者的饮茶欲望。可见,这也是生态旅游所要达到的效果。

3.3茶文化与茶叶休闲品茗相融合

茶叶休闲品茗本身就构成了茶叶的消费环节,而该环节也可以出现在消费者的休息、闲暇之时。因此,茶文化在这一环节的融入可以设计在中途休息期间,也可以作为一种专门项目而存在。那么此时的茶文化应更多包含其隐性的元素,如具有哲理性的文化元素。

3.4茶文化与农家休闲娱乐相融合

笔者认为,绿色资源在开发中还应考虑到拉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带动当地农户家庭经济。为此,在这里提出了茶文化与农家休闲娱乐相融合的议题。那么这里的切入点便可以定位于提炼出具有本土、农家特色的区域文化。

4茶文化融入的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融入的管理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4.1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

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构成了管理的计划职能内容,而本文也将茶文化界定为绿色资源开发的组成部分。根据以上切入点分析可知,融入阶段包括:生态茶园观赏阶段、茶叶生产制作阶段、消费者空闲品茗阶段、农家乐阶段。为了增强区域差异性,应重点规划第一和第四个阶段的融入途径。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个阶段受到自然禀赋条件的决定,各地区是具有差异性的。同样,农家乐承载了当地的民风,而这也是具有区域差异性的。

4.2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

这里体现为管理的组织职能,那么要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工作,则需要从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进行组织。首先提炼茶文化元素一定要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效果,那么可以将民俗专家、茶叶种植专家、绿色资源开发主体组织起来,围绕着本区域的生态游项目商业化的具体目标,来分别开展显性和隐性文化元素的提炼。那么就物力资源而言,目前应在“互联网+”战略下充分挖掘线上资源,并在线上建立起组织学习系统。

4.3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

毫无疑问,这里构成了管理的创新职能。而如何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则成为当前绿色资源管理的难点。笔者建议,创新的思路可围绕着:观摩与游客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具体而言,在观赏茶园时可以设计出消费者动手采茶或培植茶树的环节,这样能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在生产制茶环节,可以设计出消费者亲自动手炒茶的环节,并将消费者炒好的茶折价销售给他们。如此种种,都是紧密抓住了提高消费者的个体体验感来进行创新的。

4.4控制茶文化融入的效果

控制职能也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在对绿色资源进行管理时需要控制茶文化的融入内容和程度。即,对于那些具有大众化的茶文化内容则需要给予尽可能的规避;同时,对于那些过度融入的问题也需要给予控制。

5展望

今后还须夯实以下管理内容:

5.1充分利用现有茶园资源

开设茶园生态旅游项目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现有的茶园资源,而且茶园中植被的生长也有较长的周期性需求,从而也使得利用现有茶园资源成为必然。从开设生态旅游的案例中可以知晓,茶园生态旅游项目无论在规模、项目内容设计、路线规划上都比普通旅游项目要广博和复杂。因此,农业发展管理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茶园资源时,也应考虑到不同资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其它关联效应。当然,做好这项工作的第一步,便是深入到茶园基地去调研。

5.2合理规划整合茶园资源

由于茶园生态旅游项目应植根于当地传统茶文化之中,所以合理规划整合茶园资源的重心便在于将茶叶种植、茶叶制作、茶道等要件整合在旅游项目之中。从管理学原理可知,这里整合的本质在于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整合,因此,农业发展管理部门应根据项目实施的人才需求,在域内和域外引进相关专业人员。总之,合理规划整合茶园资源,应重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6小结

本文认为:就茶文化而言,需要大力挖掘茶文化中的显性层面、隐性层面。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茶文化融入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模式可围绕着:规划茶文化的融入阶段、完成茶文化元素的提炼、创新茶文化的融入模式、控制茶文化融入的效果等四个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张凤霜.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济源段)生态旅游规划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5(3):60-63.

[2]余兵.茶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信阳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5):93-94.

[3]赵国栋.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理念要点与SWOT分析[J].农业考古,2015(2):198-205.

[4]吴佳薇.从成渝茶馆看两地的休闲观[J].商情,2010(26):38-38.

[5]高殿懋.浓墨记述茶业、旅游突出地方特色[J].巴蜀史志,2006(6):31-31.154

作者:朱龙凤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