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黄河三角洲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盐卤、湿地、动植物以及土地资源。概括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类:
1水资源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37mm,地下水位低但因矿化度高含盐量大而不能被利用,因此黄河、引黄干渠、数量多面积大的人工水库蓄水是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无可替代的水源,也是形成和维持本区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根据利津水文站的实测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进入河口地区的年径流量为286亿m3,上世纪90年代后年平均径流量仅为140亿m3左右。除黄河外,该区还有溢洪河、挑河、神仙沟等排污、排涝河道单独入海,且均为季节性河流。
2湿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共有天然和人工湿地402071公顷。其中以浅海湿地面积最大,有16794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1%;其次是滩涂湿地,有101913公顷,占25%;再次是沟渠湿地,有35150公顷,占9%;沼泽和草甸湿地,有23459.7公顷,占6%;其它类湿地所占面积均不超过5%。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是沿海区(县)湿地面积广阔,分布集中,随着向内陆的深入,主要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分布也较零散。从行政区划来看,湿地在该市各区(县)的分布也不均匀,以河口区的湿地面积最大,占全市湿地的41%;其次是垦利县,其湿地占全市湿地的35%;东营区占全市湿地的10%;利津县和广饶县分别占8%和6%。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黄河经过了10次调水调沙后,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动植物资源黄河三角洲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三角洲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据初步调查,该保护区内有海洋浮游植物116种,有各种植物393种,海洋浮游动物有79种,陆栖动物331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地区有鸟类265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31种;世界上鹤类共有15种,中国有9种,该地区已观察到灰鹤、丹顶鹤等5种。
4后备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国土总面积8053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48公顷,高于山东省人均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平均每年携带1亿吨泥沙进入河口地区,使该地区每年新增淤地1230公顷,为该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土地资源。
5矿产等其他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矿和地热资源,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其独特的黄河入海景观和极富特色的动植物景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大量天然和人工湿地的存在,不仅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重要越冬地,而且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局部气候;湿地的部分水域更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
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黄河入海流路不稳定对地区环境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区,黄河口造陆速度之快,尾闾河道迁徒之频繁更是世界罕见。黄河高含沙水流和河口弱潮作用,使黄河在给河口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沙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大环境的不稳定。黄河自1855年在黄河三角洲实际行水156年,较大改道变迁有11次,决口50多次,入海口门摆动弧线距离近150km。黄河尾闾每次改道、决口和口门摆动,就使原天然湿地遭到破坏,水文生态系统演替,又发育成新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泥沙淤积造成的河口频繁变动以及洪水、冰凌,给油田和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困难和威胁。随着油田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三角洲地位及作用的日益重要,保持黄河入海流路长期稳定、确保防洪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
2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均水资源仅有288m3/a,低于山东省334m3的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7。黄河是该地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供水源,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用水量增加,加上降水偏少等原因引起的水资源量减少,黄河天然径流量呈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东营为例,该市多年平均引黄量为9.55亿m3,但是按照国家的分水方案,东营的分水指标为7.3亿m3,超指标引水30.82%。黄河水量持续减少,不能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加之水资源浪费和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危及到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3风暴潮灾害严重三角洲沿岸是我国风暴潮的多发区,平均约10年一次。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渤海沿岸发生风暴潮12次,平均3-4年一次,其中特大风暴潮4次,也平均10年左右一次。每次风暴潮,特别是特大风暴潮,都发生较大的风暴潮灾害,不仅给三角洲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还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为抵御风暴潮灾害,三角洲地区20世纪50年代就修建了部分防潮堤;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防潮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为减轻风暴潮灾害损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已建防潮堤大部分标准偏低且不连续,有的经海潮多年侵袭,损坏严重,已失去防潮作用,与防护对象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
4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每年以13km2左右的速度造陆,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多数地区土壤以粉细沙为主,成土时间短,质地均匀,草甸发育程度不够,海拔低,潜水位高,盐分易升地表,导致土地盐渍化,加之旱涝灾害影响以及海潮的侵袭,使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工农业生产、油田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矛盾黄河三角洲原为农业区,但近年来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中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是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大片的林木、草地、池塘等被工厂、企业、城镇、油田开发建设所代替,不但在利用面积上把天然植被全部破坏,而且在周围相当大面积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和动物资源也受到严重破坏,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开发存在矛盾。
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1加大河口尾闾部分的治理力度,使入海流路尽量保持长期稳定黄河尾闾的每次改道和决口,都使原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文生态系统演替,又发育成新的水文生态系统。为此,必须加大河口尾闾部分的治理力度,使入海流路尽量保持长期稳定,以求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缩小水资源供需矛盾要解决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流动的多功能、多用途的实体资源,一条河流不可分割开发、治理,也不可单目标开发、治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能只图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而应该从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统筹考虑各行各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等方方面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力争使有限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为此,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水资源,在黄河流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其次要继续实施调水调沙工作,使黄河下游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南水北调后水量到黄河后,通过河道可以将清洁的水资源直接送到河口地区,通过现有的引黄渠道可以把调来的水量配置到广大的黄河三角洲平原,这样做不仅将大大减少调水、配水工程投资、节省工程占地,同时也改善了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
3提高防潮大堤的标准和高度为了降低风暴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今后应继续提高风暴潮的防御标准,并考虑风暴潮对黄河口延伸形成的影响及如何逐步形成包括保护三角洲生态环境系统在内的完整的风暴潮防护体系,还可考虑防潮大堤和沿海公路相结合,一方面可少占用土地,另一方面可节省投资,而且也提高防潮大堤的防护抗灾强度。
4加大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从科学有效的管理入手,提高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素质,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使现有的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早日实现经济上自给自养,逐步走向经济实体的道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大土壤盐碱化的改良力度。最后,仍需强调的是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已列入到山东省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工程中,在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各种资源时,一定要纳入到整体规划中去,在保护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刘存功尚俊生刘敏董进东刘运生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