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水利建设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建设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水利建设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江河自我的散热能力的降低和净化能力的减弱。其次,提升江河水温。水利工程一旦建设,水面扩大,整个范围的受热面积将会增大,由于水面具有散热慢、折射率低和保温的特性。日光照射,水面受热大,折射回去的太阳光少,吸热多而散热慢,自然水温就会上升。

污染被淹没土壤和周边土壤水利工程建设后,上游局部地区会出现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淹没周边的土地。由于河流本身受污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不管是化学污染物还是颗粒污染物,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酸碱度。另一方面,颗粒状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扩散,也会积淀在大坝以上,造成河床上升,从而引发河水进一步上升,水面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受污染的土壤面积日益扩大。

改变局部气候,洪涝灾害增多随着江河水面的扩大,水面受热多、散热慢、水温高、水面压力小、空气上升,那么,从物理学上来说,水的日蒸发量就会增多。从而引发空气含水量的增多,降水就会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常年的沉淀,河床上升,水利工程能够容纳的水量日益减少,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破坏江河周边地质状况,引发地质灾害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必须是江河河水落差大的地段,这一地段周边山崖多、植被少,原本就有较多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特征,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山体的自我稳固能力就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对气候的改变,周边的降水量日益增多,洪涝灾害增多,自然就会增多相应的地质灾害。

威胁动植物的生存首先,威胁河底动植物的生存。一方面,工程建造过程中,对江河底部的改造会直接造成一部分动植物死亡;另一方面,随着河流自身的水质、水温和流动状况发生变化,河底原有的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水源发生了变化,无法及时适应,最终死亡。其次,威胁周边动植物的生存。一方面,水面上升,造成周边植物被淹没,无法接受到相应的光照,而根部长期浸泡,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水面上升扩大,淹没周边土壤,改变土壤属性,致使植物生存的土壤盐渍化,无法生存。随着植物的死亡,许多依靠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将会渐渐死亡或者迁徙,从而引发肉食动物的死亡和迁徙。这些改变将会改变周边所有已经形成的生物链,破坏原有的自然规律。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增多,动植物的生存受到更多的威胁,自然会出现更多的死亡和迁徙。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定和制约,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自然环境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以及《宪法》中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例,要进一步针对相关的生态环境因素,比如:土壤、水的破坏和相关污染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并严格执行。比如:针对引发水污染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按照国际规定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指数,对周边工厂进行严格要求和定期审核,颁发排污许可证,重点污染企业要求“持证排污”,对于不合格的给予高额罚款或者依法关闭。

增加社会监督力度中国经济属于制造型经济,制造工厂多。不管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法律上再严格,惩罚力度再大,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就需要社会集中力量来支持政府,加大对相关工厂的监督力度,将不合格的企业及时报告公开。首先,政府要建立全民参与的监督系统,比如:可以通话匿名举报、电话、网络等;其次,要给予全民监督的权利,并对相关权利给予保护;再次,要促使工厂废物等排放的信息公开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公开,让大家有参与监督的基础;最后,可以专门建立社会监管团体,让他们参与监督管理,与人民连成一体,与政府连成一线。

加大水源保护和治理通过排污标准的制定和相关的法律监管、社会监督,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力度,这也就已经对水资源有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针对水的流动性降低的状况,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加大对江河水的运动频率,比如:可以在水底设置搅动机,提高水运动频率。此外,针对水与空气接触面积小、交换力度小,可以加大对水底的氧气输送,比如:可以通过增加水运动,也可以引入外界空气直接注入。通过以上的相关措施,既促进了水循环,也增加了水中氧气,最终,江河水的温度自然也会趋于稳定。最后,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厂,并对污染定期检测,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系统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树木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局部气候,固定土壤,减少地质灾害;此外,通过植树造林,也可以降低周围的气温,减少吸收热量的面积,帮助改善周边的水源,改善土壤。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可以为动物生存提供食粮。通过植树造林就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提供基本保障。但是,植树造林不是简单的种植树木,在周边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是需要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造林和育林的。三峡水利工程在造林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比较明显,种植的植物存活率达到了98%,其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所采用的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种植育林技术是可以被广泛借鉴的。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在江河两岸多种植适合在当地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生存的树木,最终达到改善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

建立监测预防系统,减少灾害的破坏力度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都是自然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不可以消除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可以通过系列措施来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系统环境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仪器加强对于自然灾害的监测,通过卫星建立灾害预报系统,对自然灾害进行随时的跟踪和预报,争取能够在灾害发生之前,预计到灾害的发生和未来造成的破坏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建立灾害对应系统,设立专门的灾害对应小队,在灾害达到之前,让人们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会带来的损害。

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革命,随着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因为无法及时适应这样的急剧变化,许多动植物便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对于这样的动植物,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性迁徙措施,对珍稀物种百分之百迁移,对其他物种,按比例进行迁徙,将它们迁移到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下,进行培植和养育;其次,我们可以针对已经改变的生态系统,重新安排新的并且适合在这样的系统中生存的动植物进入这里,重新确定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和效果。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前,我们就必须要采取行动,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对当地的动植物物种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哪些动植物是无法适应的,哪些动植物是可以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物种是珍稀物种,还要确定迁徙的动植物要在什么样的季节迁徙,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生存。这些都必须要在之前就研究好、确定好、并迁移好。而对于那些要搬迁到这里的物种,也要分析研究,但是具体的迁移种植都必须要在工程建设完毕以后才进行。

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不断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减少了煤炭等原有能源使用而产生的污染;另一方面,建设水利工程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着局部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会威胁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分析研究,保护整个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够真正地趋利避害,让水利工程真正为人类服务,真正带动人类社会的长远进步。

作者:杜凌单位:江西省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