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口腔微生态环境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口腔微生态环境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口腔微生态环境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错颌畸形患者共51例,入组标准:(1)符合错颌畸形的诊断标准,(2)无活动性龋齿或缺失牙;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2)伴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3)伴有严重的牙龈或牙周黏膜疾病,(4)患者或家属不愿接受固定矫正器治疗。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10~15岁,平均年龄(12.8±1.8)岁。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采用常规的固定矫正器矫正错颌畸形,疗程时间半年至两年。分别在矫正前与矫正后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对口腔菌斑进行采集及培养,观察并比较矫正前后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1.3细菌培养方法采集的标本选择两侧中切牙位置,使用无菌纸条进行采集,将采集的菌斑稀释10倍后以2500r/min低温离心20min,取上清液接入培养基,在37℃下培养1周,观察细菌菌落形态,统计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矫正治疗后1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的检出率较矫正前升高(χ2=3.99、4.74、4.32,P均<0.05),而口腔核酸杆菌、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与矫正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1.22,P均>0.05)。矫正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均高于矫正前(χ2=6.04、4.74、4.32、5.30、3.99,6.04、5.72、6.33、4.32、3.99,10.67、7.83、5.30、5.30、7.14,P<0.05或P<0.01)。

3讨论

固定矫正器由带环、托槽和弓丝三部分组成,矫正时根据不同的矫正目的选择相应的矫治弓丝,将矫治弓丝插入带环的颊面管并结扎在所有的牙面托槽上,弓丝的弹力会形成矫治力达到矫治的作用。固定矫正器治疗儿童错颌畸形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固定矫正器需要长期的固定在患者的口腔中,患者口腔清洁时由于受到矫正器的干扰,极难清理干净,长期的食物残渣残留容易造成大量的产酸、耐酸的菌斑在口腔内聚集,严重破坏口腔微生态平衡。人口腔为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合适的环境,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口腔内达到共生状态,形成一个完善的微生态系统,为人的健康和发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口腔微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容易导致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口腔微生态受到破坏后不但可能造成口腔异味的出现,还可能使患者出现食欲减弱、消化不良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找寻固定矫正器矫正治疗后口腔微生态环境的改变情况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矫正治疗后1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的检出率较矫正前升高,矫正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均高于矫正前。正常人的口腔中以球菌为主,而杆菌常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固定矫正器矫正错颌畸形后患者的口腔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衣氏放线菌明显增多。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是造成牙周炎的的特异病原菌,这三种细菌的检出数量与牙周炎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产黑色素类杆菌、衣氏放线菌则与根尖周炎、牙髓坏死及龋齿等疾病密切相关。早期干预治疗成为减少固定矫正器矫正后口腔疾病发生的关键,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矫正后口腔疾病的发生:首先应该调节弓丝直至合适松紧度,以免弓丝太宽造成大量食物残渣残留,其次应该培养良好的刷牙习惯和方式,必要时可加用氯已定漱口液清除刷牙时难以清除的异物,最后必要时可以加用药物或中医治疗。总之,采用固定矫正器矫正治疗错颌畸形会造成口腔微生态的改变,破坏口腔内环境的平衡,容易引起口腔疾病的发生,应早期进行预防及干预治疗。

作者:刘伟祺单位:浙江省松阳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