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五生理念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五生理念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五生理念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五生理念之内涵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关系

(一)“五生”理念之内涵

“五生”理念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面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观念,其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一般认为,生物是包含人在内的生命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命是生物在更高层次发展的结果。同时,生命又通过其支持生态系统的活动影响着生物的进化。生命系统因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特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人类通过这种特定的“生产”和“生活”又反过来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在这一系统中,生物的诞生及其多样性的形成,构筑了人类生命的安全线,并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生产、生活适应和改造了自然,但这种改造或正或反,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并非和谐完满。“五生”之间的关系虽然不都是同一层面或垂直递进的关系,但却是经常互为因果、相互包容的,无法截然分开,它们都是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循环支持下形成和产生的,最终归宿于整个生态系统。由是观之,“五生”理念包含了如下含义:(1)从认识论上看,人不是自然的主宰,生物圈中的一切生命皆平等,各有其价值,各自作为生物圈中的一部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物质循环;(2)从生物学意义上看,人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虽然是生物圈的高级形式,但不能脱离生物圈独立存在;(3)从生态伦理意义上看,人并非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大自然中其他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人的利益亦非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其他生命的存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也是环境道德的相关因素。因此,“五生”理念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只能以维持生态平衡为前提,人类在对自然进行利用和开发的时候,不仅要承担起对自然万物的义务和责任,而且要从道义上去关心和考虑自然万物,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推而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从伦理道德上给自然万物以关怀。所有这些,是为“五生”理念题中之义。“五生”理念中的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以生物为发展的基础,以生态为决定性根本。“五生”理念及其相互关系在现代文明中得以生动展现,可以给生态文明建设以借鉴。

(二)“五生”理念的价值取向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其与“五生”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五生”理念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建设在政治方面,表现为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是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文化方面,表现为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为通过改变物质流和信息流,并使之融合,实现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加速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因此,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已经由一般意义对自然的保护,转移到了对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全方位关注上,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生态环保运动也早已超越主义之争和国家界限,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共同语言”。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五生”理念的实践诉求与归宿

人类文明的历史,既是一部人与人的历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如前所述,工业文明既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负面的效应。(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的活动已大大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前景的全球问题:环境质量空前下降、能源枯竭、酸雨、森林破坏、水资源匮乏、海洋污染等;(2)在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涉及人自身人格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等的伦理问题;(3)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类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明显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如生态破坏等会通过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的传递影响人类健康,而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则影响到了人们自身学习、创造等智力功能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容易使人产生脱离和逃避现实的趋向。因此,以“五生”理念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无论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反思传统发展观念带来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当然,强调生态文明并不是宣传复古主义、自然主义或反对工业文明,而是追寻“五生”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荣的发展。把“五生”协调发展作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追求和归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时代意义。一言以蔽之,建设生态文明是“五生”理念的最高状态,也是最终状态。

(四)“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活动环境。一般说来,生态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简言之,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紧密相联的关系。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到生态环境问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繁荣背后人与自然生态的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理念提出了挑战,从而引起了一场对使用杀虫剂的争论。这场争论唤醒了欧美各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警觉,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揭示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1972年,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列出导致“人类困境”的全球问题是: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同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阐明了人类对环境既有权利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维护地球环境而共同努力。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罗毕举行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强调在科研和环境管理方面加强国际合作。5年后,联合国发表了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隆重举行了环境与发展大会,118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团参加。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盛会体现了世界各国携手保护“生命之船”———地球的共同愿望和决心。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这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承诺,而且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我国制定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之后,在“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提出来,在我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意义重大而深远。综上所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这个角度解读,“五生”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高度的契合与统一。

“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一)积极树立基于“五生”理念的生态文明伦理价值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伦理价值观的革命,主张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8]。因此,树立基于“五生”理念的生态文明伦理价值观,就是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首先要保护和优化资源环境”的观念,引导社会与企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要按照“五生”理念,力行能源、资源节约。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在“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中各个环节的能源与资源的节约,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应用各类清洁能源。运用信息时代最新的科学技术,重视研究开发碳汇技术、碳捕获和碳固化技术,采用有效措施促进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全面推进土地节约,全面推进各领域的节约材料工作,全面推广可再生材料、新型材料。加强水土流失和环境治理,为落实“五生”理念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环境工程业和环境服务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及各个环节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积极发展绿色生产,保证食物链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依法加强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标志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产品,全力支持企业积极研究开发和生产环境标志产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和国际绿色认证,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品牌,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努力加快制度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保障

由于“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许多是公共的服务和建设,迫切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提供保障,因此加快制度创新成为“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1)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力度,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根据各地区单位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指数优劣状况,对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并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2)进一步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改革完善土地、水、电交易的价格制度,加大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工作,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制度。(3)改革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配套管网、垃圾处理设施、污泥处理项目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4)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法律体系,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律规章,加大执法工作和督查工作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精心培育生态文化,广泛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大力推行“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观。精心培育生态文化,将“五生”理念和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中,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及民间组织广泛开展各种生态文明公益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与人们的广泛参与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共同行动和努力,改变对物质财富过度追求和享受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向绿色消费行为转变,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求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树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切实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大的理论创新,更需要大量踏踏实实的实践活动。“五生”理念的有效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陈永正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