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文明实践模式模糊化当前,全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七个方面来推进,但这七个方面重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三大领域,其中,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属于经济转型的范畴,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属于生态环境的范畴,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属于生态文化的范畴,这三方面显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但并没有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在实践中也无法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二是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六大行动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其本质还是在于建设两型社会,实践中容易将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三是生态省建设模式,从当前进行建设的省区来看,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比较混乱,导向模糊,建设重点仍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其中在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中,明确提出经济发展目标的12个,提出人居建设目标的13个,提出生态文化建设目标的10个,提出资源利用目标的7个,提出生态安全目标的2个,提出生态社会目标和发展管理目标的各1个。在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12个,提出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任务的8个,提出生态经济发展任务的13个,提出生态人居建设和生活质量改善任务的9个,提出生态文化建设任务的10个,提出科技与教育建设任务的2个,提出生态社会建设任务的2个,提出支撑体系建设任务的4个,提出生态政治建设任务的1个。①还没有一个省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融合,没有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简单化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部门推进到区域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从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指标约束,到生态省、市、县的创建,几乎都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对生态环境修复、资源节约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大书特书,认为只要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指标能够实现,就是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领先而建设实践却较滞后,对于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依赖和观念依赖仍然占主导地位,在行为方式上一边努力治理环境,一边以新的方式破坏环境。只要国家出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考虑将相关指标“松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马上显化。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的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观念树立、制度创新等内容和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少得到重视,在生态环境局部改善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和制度弊端日益显现。
(一)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实践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在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特征都处在探索之中,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至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低估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的深刻影响和牢固的制度基础,忽视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本质最艰巨的任务是要对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进行根本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不当行为的改变,试图以此来解决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和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导致在理念、行为、政策上的缺失。
(二)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必要的战略管理工具,行之有效的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无法实现生态文明的融合共建战略体系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今还停留在战略构想阶段,发展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尚不清晰,缺乏必要的理念体系、行为体系、政策体系来指导,不可避免地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中央出台的若干政策、文件、规划,虽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某些方面有所引导,但始终没能形成政策合力,没能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源。政策设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弱,导致行动措施推行困难,缺乏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实施,更无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三)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动力机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沿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试图用人和自然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虽然认识到了对生态的破环,但始终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来改善自然的承载能力,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从自然界索取,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视为平等的主体。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中央提出建设发展战略,各部门和各省区实施建设,但不少地区并未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来对待,虽然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缺乏行动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为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群体还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身的需求加以推进,还停留在响应中央政策的政治要求上,生态文明建设自发动力不足。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融合共建道路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还不大深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实践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在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实现机理、实践途径等方面更是缺乏。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整合研究力量,鼓励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加强对生态文明重大理论问题的支持力度,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特点进行梳理,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深刻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加强对生态文明融合共建工具和方法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积极成果,是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和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的总和。[1]它贯穿于丰富的工业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直面我国的国情,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和深刻贯穿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之中。但是如何融入和贯穿,需要从工具和方法上进行思考。应采取战略融合的思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机理、建设模式和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融合共建的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在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将现有的国家战略进行分解,分别将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有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要求进行充分对接、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体系。
(三)制定《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面融合的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完善的战略体系进行有效推进。建议国务院牵头,组织发改、林业、环保、国土、农业、工信、住建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对当前生态文明相关的政策、规划、意见、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梳理,结合对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解,制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举措进行分解,提炼出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要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集、任务集和行动集,采取战略融合方法,将发展要素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和全面融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进行全面解读,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形成完善的行动措施的集合。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融合共建首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发扬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倡自然的生活理念,使生态意识成为自觉的民族意识,上升为全民族的伦理道德,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其次,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知识普及。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主体教育中,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深化受众的生态文明观念,鼓励和支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知识、制度以及生态文明试点实践经验总结等专业教育,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水平。切实让生态文明教育进基层,实现生态文明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再次,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中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创造大批热爱生态、生命、生活,与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优秀作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文化竞争优势。
作者:裴玮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