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或者说是一个整体,不但包括我们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所谓生态文明,俞可平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2]可见,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对待自然的“文明方式”和“文明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会有不同程度和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原始时代和农业时代,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尤其是科技水平的制约,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控制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虽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不高,但并未导致大规模和大范围的生态破坏。现代工业文明尤其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为现代化的大生产是以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利用为基础的,自然生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的维持发挥了最基础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条件以及生态安全,资本主义的生产以及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危机。但如果这种大规模利用超出了自然承受的范围,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无情报复。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无法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石。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与基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并称为新时期的五大建设。为什么近年来我们会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把它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呢?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出于环境问题产生压力的现实考虑,而从最根本的原因来看,生态环境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和基础。今后的几年,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设社会的历史重任,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但无论是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创造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瓶颈。在1978~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但是,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沉重代价。本来就不利的自然资源条件再加上严重的浪费、污染和破坏,使得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提前面临枯竭、耗尽的命运,比如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水资源的短缺和严重污染、某些矿产资源的耗竭等。这些因素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八大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因此,如果没有生态文明的观念、制度或规则,没有生态理性而继续推崇“经济理性”、“GDP”崇拜,那么就正如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生产就是破坏”。如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文明,那么民族的复兴如何实现呢?同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否则也谈不上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无污染的安全的生态产品,都是人民的新要求、新期盼。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本身也构成了民族复兴的内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
长远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意义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最根本的意义还是在于中国以何种方式来实现民族的复兴?也就是说,中国采取何种文明发展方式来追赶以及引领人类以及世界未来的发展道路?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显然是难以走得通,因为它对全球的自然生态都是极大地破坏。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显然不能重复给全世界带来生态灾难的资本主义老路,而只能开辟出引领人类未来的新的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就是生态文明的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必然成为中国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两面旗帜。从实质上讲,这两面旗帜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新特点,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异化劳动、异化消费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与人矛盾的加剧。根据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必然对生态环境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利用,于是生态环境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并且由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掠夺和生态殖民主义造成了全球的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大变革的转折点,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上升中的人类新文明,预示着一种新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人类要持续发展,只有改弦更张,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现实选择。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们秉承一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观念,承认自然的价值和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因此,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生态文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别,生态文明下的生产方式建立在生态学、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以自然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和剥夺。因此,这种发展是把发展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在保证人们的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创造条件。同时,生态文明的人们改变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既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同时也有高度的生态文明。这种未来的生态文明形态既继承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同时又超越了资本主义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缺陷,因而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不可否认,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高于我们。但我们应当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文明发展的惯性,以及其依靠环保产业、产业升级和污染转移,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丧失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强大动力。当然,更为根本的是西方国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致使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成为难以完成的历史任务。[3]而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结合存在着制度性优势。这种优势在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对生产实行整体的、自觉的控制,这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的基础。“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以追求利润的无限扩张为目的,而以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并且,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在本质规定恰好与生态环境的全球性特点相吻合,从而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解决提供前提条件。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它追求人、自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而这些基本价值观念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实选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新的文明发展方式,以超越给全球带来严重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他们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无论是从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来看,都不允许中国再重复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于是,选择新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我们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就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自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科学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可见,我们通过对工业化实行“生态化”改造,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文明发展方式的超越,实现人类历史上发展模式的创新。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而言,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自身发展转型的实际需要,更是为了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多层次多领域,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变革,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民族的复兴需要观念和文化的现代化,十八大报告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应该说,这种理念和文化观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复兴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因为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也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以公众为主体的生活方式转变。包括在媒体开设专栏,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二)建立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在不断超越自己和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而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选择就极为关键。而循环经济模式,是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它和我们传统的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有根本的不同。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5]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同时,也从根本上缓解或解决了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现实,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它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和经济,以充分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和社会是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来生产和生活的,也就是说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因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实现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保护好维护好这个基础就尤其关键。尤其是在当代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空前严重的状况下,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就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就像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6]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既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工程,也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只有在建立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下,才能建设美丽中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更合理更美好的制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文明发展方式的创新,它不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引领历史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作者:郭秀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