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业化下的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性
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对于社会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科学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协调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使人类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和谐共处的有机体。
(2)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的技术系统。在经济运行模式上,运用经济运行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要集约地利用稀缺的自然资源。
(3)基于长远利益的消费观。提倡合理节制的“有限福祉”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健康绿色的理性享受,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今后长远的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进步的象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区域建设的始终,科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因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2.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新型工业化相对于粗放型的传统工业模式而言,不是简单地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之要求,并实现这几方面的有机融合与统一。生态文明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一门必修课。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1)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约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社会高效的物质生产和各种生活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由此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扰动。一方面,资源供给约束明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因而构成了资源和环境对工业化的强约束条件。中国能源的短缺,是能源利用方式同结构与资源禀赋矛盾的集中体现。如果中国试图继续实行西方工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将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还将严重延缓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约束条件。环境也是一种资源,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环境资源与其他资源有很大的差异,具有特殊性。资源滥用的经济学意义是使用资源的成本高度外部化,环境资源对于经济个体是可以免费或者低价格获得的,价格机制的失效导致环境资源过度使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带来了经济发展环境成本的上升,降低了社会福利,加剧了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对工业化进程的约束作用愈加明显。
(2)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统一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和工业化是不相容的一对概念,工业化会破坏生态环境。然而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但不相矛盾,而且还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互促进。一方面,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另一方面,也只有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工业化就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的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在:①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的一致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提出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构筑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最大地给公民创造福祉。两者并驾齐驱,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②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相似性。生态文明建设走的是文明发展之路,即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模式,强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走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工业化发展路径,这要求在实现工业化目标的进程中,摒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重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资源接续。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发展人类文明,两者的前进方向有着相似的轨迹。
新型工业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指明灯”,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新型工业化是各类创新的基本途径,生态文明引领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绿色环保的永续发展之路。
1.加强环境保护是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现。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大抓手,贯穿经济发展过程。因而加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以环境保护推进新型工业化,确保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致力于摆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综合效益低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经济由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转变。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与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促使新型工业化走上绿色发展和智慧发展之路。
2.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把资源开发、生产、运输、经营、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经济和社会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用”的闭环型物质流动过程,使物质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是要解决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是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是集中缓解CO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了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化转向。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资源和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而快速的城镇化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这一切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构成了我国今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发展难题。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倡导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实践模式,它们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符合我国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3.技术创新是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创新是工业化的源动力,而环保技术的发展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国家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又有效推动新型工业化。一方面,环保技术的进步使得环境保护工作更为顺利地展开,降低环境保护的成本,从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技术密集型经济,大大推动集约型和智能型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把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到日常生产当中去,将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因而环保技术创新和应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意义,其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环保技术创新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它为两者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为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制度建设是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用来规范和约束行为的,其基本功能是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外部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的制度设计来支撑,使其在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有序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要建立起完善的区域环境规划、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维护等制度,旨在通过正向激励手段激发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抑制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生态文明制度的规范作用能够保障新型工业进程沿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路径,是新型工业化的这一种制度保障。从区域国土优化的视角,通盘考虑开发的强度和密度。从区域整体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协调等多方面进行高新区的系统设计,形成集国土资源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森林环境保护制度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中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强有力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工业化。
三、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1.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高新区是以产业的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目标,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为手段,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结合的区域产业创新载体。高新区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和社会经济现象,是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二十世纪50年代,高新区以美国创办世界第一个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公园即斯坦福研究园为起点,相继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效仿,世界各国把建立各类高新区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自1985年以来,我国参照国外模式,通过成立高新区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12年,已批准建立了105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及数百个地、市、县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0多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0%以上。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不仅体现出创新能力强、投资回报率高,发展潜能巨大的特点,而且成为一些地方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借助于这个载体,各类产业集群在此出现。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资源利用效率低、土地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缺失,是不彻底的新型工业化。在世界其他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高和高新区特色产业不断集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时有出现。如美国硅谷的地下储罐泄露导致地下水污染、日本有机溶剂废气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高技术工作人员亚健康比例较高等问题。然而,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在我国相对比较严重,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担忧。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我国高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制度约束软化;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生态效益;高新区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高新区开发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等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以片面提升地方经济水平为目的,盲目引进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把关不严,降低门槛,使高新区输进了污染或产生了污染产业。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成了各级政府必须面对区域发展难题。
2.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我国高新区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已经进入成长的关键时期。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但高新区依靠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的外延式增长已接近极限,很难突破经济增长的规模收益递减。因此应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新区的发展问题。真正秉持“绿色开发、循环低碳”的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不损害环境这个底线,贯彻发展与保护并行、发展与绿色共进的理念与原则。高新区应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依靠以产业规模为导向的发展思路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思路上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优化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控和预警系统、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是构筑区域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3.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高新区建设,要贯穿“文明新区,绿色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首先是政府要转变发展意识,建设高新区,引进产业转移,做好高新区的发展定位。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在园区规划、招商引资、项目推介等方面,要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着力引进、建设形成一批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主体,培育公众理性自觉的生态危机、忧患意识、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等,提高公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使生态文明理念逐步融入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并产生感召力及认同感。要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创建和谐生态新区的行动,建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高新区。
4.优化生态产业体系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逐步培育和建立有利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产业体系。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高新区生态文明,其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新区。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循环、低碳和绿色产业,以环保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新区环保孵化器作用,推广清洁生产,建立严格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综合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到多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加快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区域产业的生态转型和结构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通过区域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推动产品生态设计改造。高新区应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应严格制定入园标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审核、IS09000、SO14000等认证环节,强化节能减排,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高新区竞争力。
5.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控和预警系统针对我国各地环境监测相对滞后,制约和影响着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从而高新区环保监控缺乏力度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就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各地环保监测部门要集中力量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检查,加快和完善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高新区建设要抓住龙头,强化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并进行硬性约束。明确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系统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把高新区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新区环保应急预案机制,切实提高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预警能力,形成科学的环保网络运行机制和信息机制。
6.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我国环境立法相对不足,体系比较凌乱,且各自为阵,以致于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滞后。因而,首先要从国家保护和美化环境的战略层面,制定国家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加快和健全环境立法。地方各级政府要强化“生态为政”的决策准则,形成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生态责任感,加强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的行政能力,逐步促使各类企业增加责任意识。通过强化信息公开制度、拓宽信息交流渠道、扩大信息沟通平台等措施,建立完善关于生态环境的公众参与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形成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我约束、公众依法监督的高新区生态文明“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体系。在顶层制度设计上,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的绩效考聘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制,还要改变以往的“GDP英雄论”,建立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了“绿色GDP”考核机制,真正从制度上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建立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
作者:王海飞单位:广东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